簡介
南昌行營建於江西省
南昌市內
東湖的
百花洲上。二樓西面為
蔣之辦公室,而前樓地面二層下為地下室。地下室設有水牢。南昌行營與省圖書館的發展歷史終身捆綁著。省圖書館特藏部主任何振作稱,說南昌行營,不能不說省圖書館。
1922年,省公立圖書館經過兩年籌備,租賃三道橋諶家巷
天主教堂為館舍。1928年10月,幾經風雨的省立圖書館依東湖修建館舍,歷時兩年,於1930年8月正式開館。當時,新建的省公立圖書館占地3300平方米,整個建築氣勢宏偉,當時便與
江西大旅社、民德路郵局齊名,被稱為南昌三大建築之一。南昌百花洲的真實地址就在省公立圖書館。曾立於此的“百花洲”石碑仍舊藏在這樓里,
八一公園的那塊只是複製品。
南昌行營其全稱為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南昌行營,1933年2月成立,1935年2月撤銷。蔣介石在國內設立行營、行轅,前後共12次,只有南昌行營自始至終是由蔣介石本人親自坐鎮,可見其地位之重要。
歷史
民國
在南昌行營主樓的西面,有一棵在侷促空間裡成長了150年的廣玉蘭樹,這棵10多米高的樹是一棵寶樹。何振作稱,主樓的左邊還有一棵柏樹,是蔣介石的夫人
宋美齡親手栽種。
南昌市民俗博物館館長梅聯華稱,省公立圖書館落成僅兩個月,
蔣介石剛剛結束與
閻錫山、
馮玉祥、
李宗仁等軍閥的中原大戰,便親臨南昌策劃指揮“圍剿”
工農紅軍活動。因此,省公立圖書館成了“海陸空軍總司令南昌行營”。三年後,蔣介石在樓頂架設省內第一座廣播電台———南昌行營廣播電台。
為了將百花洲建成蔣介石的“行宮”,省長
魯滌平還將省內第一家電影院———
樂群電影院(今百花洲電影院)改為南昌行營禮堂。
蔣介石為何看中省公立圖書館,並將其作為大本營?何振作主任解釋說,當時的百花洲四面環水,要進入百花洲,只有通過與
中山路相接的兩座橋。如果封鎖橋面,百花洲就是一個小島,因此極有安全性。另外,百花洲四面臨水,樹木林立,無論白天黑夜都靜謐無比。加上百花洲地勢較高,通過高樓還可觀察四周環境。諸多原因使省公立圖書館的館員們不得不將館內所有藏書運往環湖路南34號和29號,騰出洋樓給蔣介石。
紅軍長征以後,1935年初,南昌行營被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撤銷。同年,省立圖書館遷回百花洲,這幢洋樓恢復了其真實身份。
當今
在南昌行營舊址的南樓牆面,“文革”時的標語仍舊依稀可見。推門進了南樓,兩廂是對稱式的布局。左手邊的房內留著扶手和部分新鋪的木質地板。喻師傅說,這間近百平方米的房間在幾年前曾經是國標舞訓練班。
梅聯華稱,
抗日戰爭時期,南樓被日軍的飛機炸毀,南樓是抗戰勝利後重新修建的。根據他提供的圖片資料,如今南樓的外貌與原先相比,已有所改變。
烈日下,記者看到,南昌行營西面的一幢樓的一樓外牆上還掛著一台空調機。喻師傅說,這也是民國建築,只不過已歸市少年宮使用。在上世紀90年代初,南昌行營還是省圖書館的書庫。據梅聯華稱,南昌行營二樓東邊,有一間是蔣介石的住房,五樓老書庫也有他住過的房子。而少年宮則是原來的憲兵團。
在中國歷史上,1934年3月,蔣介石在南昌發起的“新生活運動”與南昌行營打了一個難解的結。至今,蔣介石與夫人宋美齡在南昌行營發起的這次運動,因為說法不一,仍舊是當今專家學者蹙眉的課題。有些人認為是蔣介石為貫徹“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的理念;有的說蔣氏夫婦決心剷除貪污、受賄、不衛生和不禮貌。而“新生活運動”的口號實際上是把儒教的價值標準合為一體:禮義廉恥———被譯成英語就是“禮貌、公正、誠實和自尊感”。
梅聯華說,有學者認為“
新生活運動”是蔣介石偶然受觸動而成。
福建戰役期間,蔣介石在把
司令部遷到南昌時,看到一個不到10歲的男孩正在街上抽菸,蔣介石震驚之餘,批評男孩的父母放縱自己的孩子。他認為,這種有害身心的習慣使中國人不斷落後,
中國社會需要一種講究“禮義廉恥”的行為規範。因此,“吸菸的男孩”成了照亮運動的火炬。
另一說則是1933年盛夏,美國傳教士在廬山
牯嶺對宋美齡說,在中國實施社會
福利計畫,可以使蔣介石獲得外國政府的支持和貸款。因此,便有了“新生活運動”。
1934年2月19日,蔣介石在南昌行營舉行10萬人的擴大總理紀念周上,宣布“新生活運動”開始。蔣介石自任新生活促進會會長。那天,蔣介石站在台上正要講話時,看到一個不修邊幅的年輕人在以不同的角度拍照,蔣介石便用手指著這個攝影師說:“看那個人!他就是典型。對這種人來說,運動的格言———秩序、整潔等等都是毫無意義的。”
同時,
宋美齡自任婦女新生活促進會會長,推行“新生活運動”。這個運動歷時3年多便宣告結束。
南昌行營至今身份不明,打開南樓東面陰暗的地下室,喻師傅說,這裡已經被省圖書館隔成了7間10平方米不到的單間,用作職工宿舍,其中一間就是何振作的“窩”。借著打火機的光線,記者看到了地上一塊斷裂的,刻著“百花洲”三個大字的大石碑。這就是何振作尋找百花洲真實原址的證據。
“現在的院子已經開闢為停車場。”站在院內的喻師傅說。與停放著烤漆講究的豪華車相比,這幢曾是南昌行營或者省圖書館的洋樓,在敗落中依舊張揚著當初宏偉氣派的個性。提到洋樓將何去何從時,喻師傅稱,他不好回答。
今日
1995年,省圖書館新館在洪都大道旁正式開放,省圖書館老館的各個門掛上了鐵鎖。省圖書館的過去就像“百花洲”的斷碑一樣被塵封起來,甚至等待歲月將建築本身毀滅,以至於要讓今後的歷史學家再次輕輕叩開這扇歷史之門。
“每年,這裡都有從台灣來的人到此一睹。”何振作說。由於洋樓承載著特殊的歷史,至今,這幢擁有省圖書館舊館、南昌行營舊址雙重身份的洋樓,卻因不是國家級或者省級,甚至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而又身份不明,成為欲舍不捨、欲留不留,被城市拋棄的一座建築。是南昌將發展的眼光放在了基礎設施上,尚未進一步關注到文化層面上。
中山路作為一繁華街區,深含商業性,有關部門沒有從文化角度和挖掘歷史資源角度去考慮恢復南昌行營舊址。當然,也不排除某些官方的顧慮,
南昌行營畢竟是蔣介石“剿共”的產物。但如果站在和平的高度審視這些,我們會發現,南昌行營舊址若能恢復,不但是還歷史的純粹,也將教育下一代人了解共產黨人頑強不息、敢闖新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