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農業志

《南昌市農業志》是《南昌市農業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南昌市農業志
  • 作者:《南昌市農業志》編纂委員會
  • ISBN:978-7-5390-3118-7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江西出版集團、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11月
  • 編纂人員:劉榮根、劉星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南昌市農業志》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實事求是地反映南昌地區農業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歷程,力求思想性、科學性和資料性的統一。

作品目錄

封面
南昌市農業志
《南昌市農業志》編纂委員會
《南昌市農業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南昌市農業志》編纂人員
圖片
南昌市行政區劃示意圖
南昌地區交通示意圖
1961年春,毛澤東主席視察南昌市郊區。
1966年2月6日,朱德委員長視察南昌市郊區塘山公社陶萬大隊(現青山湖區塘山鎮永紅村)。
1984年12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視察安義縣時接見部分黨政機關幹部。
1989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順外村。
1995年3月20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南昌縣蔣巷鄉,與陪同的省、市、縣、鄉幹部和種糧大戶代表合影。
1995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熱心村洪城製藥廠。
1995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熱心村,在村民劉雲飛家前與陪同的各級領導及部分村民合影。
2001年6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鎮進順村。
2001年6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江澤民視察南昌市郊區塘山鎮賢湖村工業區“江西遠泰集團靈芝盆景生產基地”。
1993年4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胡錦濤視察南昌縣小藍鄉養殖生產基地。
1993年11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視察南昌縣小籃鄉養殖生產基地。
1993年11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在南昌市郊區湖坊鄉熱心村村民家中與村民交談。
1993年11月1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熱心村洪城製藥廠與陪同的各級領導幹部及工程技術人員合影。
1991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朱鉻基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進順村。
1993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溫家寶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湖坊村。
1998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視察新建縣聯圩鄉。
1991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視察南昌縣血吸蟲病防治工作。
1993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視察南昌縣八一鄉八一村。
2005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南昌農業與陪同省、市領導和部分種糧大戶合影。
2005年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視察中糧(江西)米業。
2005年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視察南昌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看望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的受益者:南昌縣崗上鎮崗上村村民張奴苟。
1993年6月12日,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視察南昌市郊區湖坊鄉熱心村。
2002年4月,全國政協副主席白立忱視察江西(安義)現代農業科技園。
1994年10月8日,中共江西省委書記毛致用為南昌市郊區的江西東方企業集團成立慶典題詞。
1994年10月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吳官正參加南昌市郊區的江西東方企業集團成立慶典。
2002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視察進賢縣軍山湖清水大閘蟹養殖基地。
2004年11月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長黃智權和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出席中糧米業投產慶典。
2004年11月6日,中共江西省委副書記、省人民政府常務副省長吳新雄出席中糧米業投產慶典。
2005年10月,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南昌市委書記余欣榮出席江西洪達醫療器械集團有限公司成立10周年暨新區慶典儀式。
外國駐華使館人員參觀南昌市郊區湖坊鄉順外村。
2005年4月,新建縣生米鎮舉行中國·生米(首屆)蕌頭節
2004年7月,安義縣新民鄉冬瓜大王擂台賽
文港毛筆
軍山湖清水大閘蟹——AA標誌
2005“軍山湖杯”第四屆鄱陽湖螃蟹節會場場景
衙前菌菇——綠色食品
李渡酒業包裝生產車間
1 農民使用的淨谷風車。
2 農民使用的木製禾桶。
3 農田耕作工具——耙。
4 農田排、灌水工具——木製槽。
5 舊時農村使用的帶扣子碾米工具。
6 禾苗育種發芽木桶。
7 南昌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生產及漁獵工具。
1 農用交通工具——木製獨輪車。
2 油菜、豆類脫粒工具——竹製田稼。
3 農民使用的傳統水稻脫粒工具——木製打禾桶。
4 農民碾米防露屋——圓形碾槽屋。
5 農村原始碾米工具——竹木合制谷礱。
6 農田耕作工具——犁。
7 農民存放糧食工具——木製谷桶。
1 農田耕作工具——轆轆。
2 農民磨米粉、豆粉工具——石制水磨。
3 至今仍生長在灣里區招賢鎮馬口村桂林自然村的千年羅漢松,樹高20米,胸圍3米,樹齡2000餘年,俗稱“千年老妖”。
4 南昌市灣里區1000餘年水碓。
5 農民使用的紡紗織布工具——紡車。
灣里區梅嶺鎮團結村雲堂寺前的銀桂,胸圍2米,樹齡300餘年,為梅嶺“三寶樹”之一。
灣里區招賢鎮東源村安山的米櫧林有面積15畝,為江南最大原始的米櫧林。
灣里區招賢鎮紅星村鐵壁養殖山羊,年產數百頭。
灣里區太平鄉太平村旁的千年銀杏,樹高41.3米,胸圍8.7米,樹齡1000餘年,為梅嶺“三寶樹”之一。
灣里區太平鄉梓木坑村的有三株紅豆杉。其中1株樹高25米,每株胸圍2.9米,樹齡600餘年。
鄱陽湖白鶴世界
魚躍人歡
南昌市青山湖區揚子洲鄉蔬菜科技園。
群鴨戲水
潘陽湖濱鷺鳥王國
南昌縣蔬菜大棚
無公害蔬菜基地
南昌縣進行有機肥培肥地力試驗
贛撫平原灌溉渠道
湘雜交棉
雙低油菜
南昌縣農民進行早稻旱床育秧
雜交水稻
雜交玉米
進賢縣文港奶牛場
現代生產方式蔬菜大棚
進賢縣畜牧良種繁殖場培育的“南昌白豬”
進賢縣畜牧良種繁殖場
2005年,全國種植大戶陶雪蓮租用家用飛機噴農藥
進賢縣的機手劉元帥進行機插作業
全省農機大戶傅木林使用動力拋秧機進行機拋作業
全國種糧大戶、“神內基金”獲獎者雷慈生進行機收作業
機動噴機械
南昌縣蓮塘鎮小城鎮建設
南昌市青山湖區湖坊鎮進順村農民小康家園
新建縣聯圩鄉肖淇新華村農民健身場所
南昌縣前進農民用水戶協會
進賢縣文港鎮燕歸新村(農民公寓)
1 江西省首家農民星級賓館“鄱陽湖大酒店”。
2 南昌市青山湖區羅家鎮“佛塔生豬批發市場”。
3 整裝待發的南昌市青山湖區(原市郊區)的民間彩燈隊。
題詞
南昌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吳志明
南昌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戴和旺
南昌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劉建洋
序一
序二
序三
凡例
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生產條件
第一章 農業自然資源
第一節 農業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氣候資源
第三節 水資源
第四節 農業生物資源
第二章 農業人口與農村勞動力
第一節 農業人口
第二節 農村勞動力
第三章 農業結構與農業區劃
第一節 農業結構
第二節 農業區劃
第四章 土地所有制
第一節 封建土地所有制
第二節 土地改革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第四節 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
第五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洪澇災害
第二節 乾旱災害
第三節 蟲災
第四節 地震災害
第五節 風災
第六節 其他災害
第二篇 種植業
第一章 種植業規模
第一節 古代種植業
第二節 近代種植業
第三節 現代種植業
第二章 糧食作物生產
第一節 水稻種植
第二節 大豆種植
第三節 紅薯種植
第四節 小麥種植
第五節 商品糧基地建設
第三章 經濟作物生產
第一節 纖維作物種植
第二節 油料作物種植
第三節 果蔗種植
第四節 果用瓜種植
第五節 荸薺種植
第六節 草莓種植
第七節 中藥材種植
第八節 飼料作物種植
第四章 農技農藝
第一節 土壤改良
第二節 施肥革新
第三節 灌溉最佳化
第四節 良種推廣
第五節 作物保護
第六節 耕作制度變革
第三篇 畜牧業
第一章 畜牧業規模
第一節 古代畜牧業
第二節 近代畜牧業
第三節 現代畜牧業
第二章 家畜飼養
第一節 豬飼養
第二節 牛飼養
第三節 兔飼養
第四節 羊飼養
第三章 家禽飼養
第一節 雞飼養
第二節 鴨飼養
第三節 鵝飼養
第四節 鴿飼養
第五節 鵪鶉飼養
第四章 特種養殖
第一節 肉狗養殖
第二節 蜜蜂養殖
第三節 蠶養殖
第四節 野鴨養殖
第五節 鷓鴣養殖
第六節 山雞養殖
第七節 其他特種養殖
第五章 畜禽良種繁育
第一節 家畜良種繁育
第二節 家禽良種繁育
第六章 畜禽飼料
第一節 傳統飼料
第二節 配合飼料
第三節 飼料加工
第七章 疫病防治
第一節 疫病種類
第二節 防治方法
第三節 防治機構
第四節 動物畜禽檢疫
第五節 獸藥管理
第四篇 水產業
第一章 水產業規模
第一節 古代水產業
第二節 近代水產業
第三節 現代水產業
第二章 魚類養殖
第一節 大水面養魚
第二節 小水面養魚
第三節 稻田養魚及農漁“兩用田”養魚
第四節 集約化養魚
第五節 魚苗魚種
第六節 魚飼料
第七節 商品魚基地建設
第三章 特種水產養殖
第一節 河蟹養殖
第二節 鱖魚養殖
第三節 鰍鱔養殖
第四節 黃顙魚養殖
第五節 彭澤鯽養殖
第六節 蝦類養殖
第七節 河蚌育珠
第八節 其他特種水產養殖
第四章 魚病防治
第一節 魚病種類
第二節 防治措施
第五章 水產捕撈
第一節 捕撈隊伍、範圍與產量
第二節 漁場漁法漁具
第三節 漁需物資供應
第六章 漁政管理
第一節 工作機構
第二節 管理事項
第五篇 蔬菜業
第一章 蔬菜生產
第一節 菜地面積與產區分布
第二節 蔬菜品種與產量、產值
第三節 耕作制度與栽培技術
第四節 菜地基本建設
第五節 生產管理
第六節 菜農
第二章 蔬菜基地建設
第一節 近郊速生菜和中遠郊渡淡菜基地建設
第二節 外向型蔬菜基地建設
第三節 放心菜工程實施
第四節 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
第三章 蔬菜供銷
第一節 計畫經濟時代的蔬菜供銷
第二節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蔬菜供銷
第三節 加工與貯藏
第六篇 林果業
第一章 林木資源規模
第一節 林木面積
第二節 林木蓄積
第三節 古樹名木
第二章 造林綠化
第一節 植樹造林
第二節 重點造林工程
第三節 義務植樹
第三章 果樹栽培
第一節 果業規模
第二節 柑橘栽培
第三節 桃樹栽培
第四節 梨樹栽培
第五節 李柰栽培
第六節 葡萄栽培
第七節 柚樹栽培
第八節 枇杷栽培
第九節 其他果樹栽培
第四章 經濟林木
第一節 茶園
第二節 桑園
第三節 花卉苗木栽培
第四節 油茶栽培
第五章 森林資源保護
第一節 護林
第二節 森林防火
第三節 林木病蟲害防治
第四節 林木檢疫
第五節 野生動物保護
第六節 野生植物保護
第六章 森林公園與自然保護區
第一節 森林公園
第二節 自然保護區
第七章 林政管理
第一節 森林資源監測
第二節 林權林地管理
第三節 林木採伐管理
第四節 木竹流通管理
第八章 林業經營
第一節 木竹貯運
第二節 木竹購銷
第三節 木竹利用與加工
第四節 林副產品加工與經營
第九章 營林企業
第一節 國有林場
第二節 集體林場
第三節 個私林業
第七篇 農墾企業
第一章 企業規模
第一節 墾區基本情況
第二節 企業效益
第三節 科研開發
第二章 企業經營
第一節 場屬第一產業
第二節 場屬第二產業
第三節 場屬第三產業
第三章 企業改革
第一節 管理體制改革
第二節 經營體制改革
第三節 人事制度改革
第四節 非國有經濟發展
第四章 農墾企業簡介
第一節 江西桑海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第二節 江西省國營恆湖綜合墾殖場
第三節 江西省國營五里綜合墾殖場
第四節 國營南昌市五星墾殖場
第五節 國營南昌市朝陽農場
第六節 國營南昌市新豐墾殖場
第七節 縣區屬農墾企業
第八篇 鄉鎮企業
第一章 企業規模
第一節 傳統農村手工業
第二節 當代鄉鎮企業
第二章 行業結構
第一節 鄉鎮工業企業
第二節 鄉鎮農業企業
第三節 鄉鎮建築企業
第四節 鄉鎮交通運輸企業
第五節 鄉鎮商飲服務企業
第三章 所有制結構
第一節 鄉、村集體所有制企業
第二節 農村個體私營企業
第三節 農村混合所有制企業
第四章 生產經營管理
第一節 從業人員管理
第二節 企業生產管理
第三節 企業經營
第四節 企業管理
第五章 企業選介
第一節 鄉鎮工業企業選介
第二節 鄉鎮農業企業選介
第三節 鄉鎮建築企業選介
第四節 鄉鎮商飲服務企業選介
第六章 主要產品
第一節 大宗產品
第二節 傳統名優產品
第三節 獲獎品牌產品
第九篇 農業綜合服務與管理
第一章 農業機具推廣與套用
第一節 傳統農具及新式農具推廣
第二節 現代農業機械推廣與套用
第三節 農機服務
第四節 農機管理
第二章 新能源推廣與環境保護
第一節 農村新能源推廣
第二節 農業環境保護
第三章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
第一節 農產品安全監管
第二節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
第三節 農產品品牌創建
第四章 農村經營管理
第一節 計畫經濟體制下的運作
第二節 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運作
第五章 農副產品購銷及農資經營
第一節 農副產品購銷
第二節 農業生產資料經營
第六章 涉農信息網路建設
第一節 南昌農村經濟信息網
第二節 其他涉農網站
第十篇 水利產業
第一章 防洪工程
第一節 江河圩堤
第二節 濱鄱陽湖圩堤
第三節 城市防洪體系
第四節 分蓄洪工程
第二章 排澇工程
第一節 農村排澇工程
第二節 城市排澇體系
第三章 灌溉工程
第一節 引水工程
第二節 蓄水工程
第三節 提灌工程
第四節 其他灌溉工程
第四章 農電建設與水力發電
第一節 農電建設
第二節 水力發電
第五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沙丘開發治理
第二節 小流域綜合治理
第三節 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
第四節 城區水土保持
第六章 水利歲修
第一節 指揮機構與歲修隊伍
第二節 歲修實施
第七章 防汛抗旱
第一節 防汛抗旱指揮機構
第二節 防汛抗旱隊伍
第三節 防汛抗旱後勤工作
第八章 水利經濟
第一節 水利投人
第二節 水費計收
第三節 綜合經營
第九章 水資源管理與水政監察
第一節 水資源管理
第二節 水政監察
第十一篇 氣象事業
第一章 氣象台站
第一節 國家氣象台站
第二節 涉農行業氣象台站
第三節 農村氣象哨
第四節 加密自動氣象站
第二章 氣象探測
第一節 地面氣象觀測
第二節 高空大氣探測
第三節 農業氣象觀測
第四節 天氣雷達觀測
第五節 衛星遙感監測
第六節 特種觀測
第三章 氣象災害
第一節 降水變化引起的災害
第二節 氣溫變化引起的災害
第三節 其他氣象災害
第四節 氣象次生衍生災害
第四章 氣象服務
第一節 決策氣象服務
第二節 公眾氣象服務
第三節 農業氣象服務
第四節 防災減災服務
第十二篇 農業開發
第一章 農村扶貧開發
第一節 貧困地區狀況及分布
第二節 扶貧政策與措施
第三節 扶貧成效及脫貧典型
第二章 農業綜合開發
第一節 開發規模
第二節 土地治理
第三節 多種經營項目開發
第四節 高新技術示範項目建設
第五節 開發投入
第六節 吉湖農業開發利用外資項目
第三章 “一村一品”工程
第一節 工程布局
第二節 工程效益
第三節 “一品村”典型
第四章 “雙帶”致富工程
第一節 工程布局
第二節 工程效益
第三節 “雙帶”典型
第五章 農業產業化經營
第一節 農產品產業化基地建設
第二節 農產品“龍頭”園區建設
第三節 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建設
第四節 農產品“龍頭”專業批發市場建設
第六章 農業招商引資
第一節 政策措施
第二節 外資引進
第三節 內資引進
第十三篇 農業科技、教育與文化
第一章 農業科技
第一節 科技機構
第二節 科技團體
第三節 科技隊伍
第四節 科技成果
第二章 農業教育
第一節 農業中等專業教育
第二節 農業中學
第三節 農業技術培訓
第三章 涉農民間文化
第一節 涉農民間文學
第二節 涉農民間藝術
第三節 涉農體育活動
第四節 涉農風俗習慣
第十四篇 農業系統行政管理機構
第一章 市級機構
第一節 市委農村工作部·市農業委員會·市農林(村)辦公室
第二節 市農業局
第三節 市林業局
第四節 市水利局
第五節 市水產局
第六節 市蔬菜管理局
第七節 市農業機械管理局
第八節 市副食品生產管理局
第九節 市鄉鎮企業管理局
第十節 市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
第十一節 市氣象局
第二章 縣區機構
第一節 南昌縣機構
第二節 新建縣機構
第三節 進賢縣機構
第四節 安義縣機構
第五節 青山湖區郊區機構
第六節 灣里區機構
第七節 青雲譜區機構
第十五篇 人物
第一章 人物傳記
灌嬰
徐稚
許遜
韋丹
徐熙
胡儼
曾鈞
喻昌
裘曰修
傅述鳳
江召棠
王琦
黃文植
劉周德
陳敬官
胡先驌
黃金水
曾昭明
龔同連
傅正喜
李和英
劉茂映
吳家英
余行魯
易水龍
高衍豫
高招利
萬緒保
姜文正
文景星
劉小寧
萬紹鶴
魏里珏
曹遂
陶智謀
第二章 人物簡介
張躬
蔡廓
陳執中
趙楷
吳居厚
歐陽斌元
曹秀先
彭斗山
范紫雲
伍毓瑞
熊式輝
熊大仕
龔煥林
蕭炭婆
洪民生
鄒被生
羅來貴
張敦照
廖延雄
熊炳其
鄧大生
張獻仁
尚多根
張瑞雪
劉快生
劉堯傳
楊素芬
雷根林
陳尚連
劉用則
蔣洪元
曾榮苟
蕭卓清
汪耿生
徐昭仁
錢懷璞
顧煥和
謝天行
蔣吉臨
胡德廣
張延亭
潘志英
吳先春
朱玉仿
熊美蘭
張業下
王紀斌
徐毅
桂慕文
黎大國
楊浩礦
鄧慶茂
劉模樣
朱荷女
湯根林
張長林
周仲傑
王保生
劉桂花
陶雪蓮
魏牛庚
龔千雲
徐桂芬
蔣細妹
喻建新
魏雲龍
王肇贛
徐高柳
熊邦柳
熊煥遜
鄧靈機
曹國洪
羅玉英
陳年代
陳道印
詹豐興
塗小華
林印孫
陶成標
盧國平
汪倫
第三章 人物表
附記
第一章 農村人口控制
第一節 人口計畫
第二節 計畫生育
第三節 優生優育
第二章 農村村鎮建設
第一節 文明村鎮建設
第二節 小城鎮建設
第三節 小康村與新農村建設
第三章 農村交通
第一節 公路
第二節 鐵路
第三節 水路
第四章 農村教育
第一節 普通教育
第二節 職業教育
第三節 業餘教育
第五章 農村醫療衛生
第一節 農村醫療衛生網路
第二節 農村衛生防疫
第三節 農村合作醫療
第六章 農村流通體系
第一節 農村商業網路
第二節 農產品銷售網路
附錄
一、市委、市政府涉農檔案存目
二、市委、市政府涉農檔案選錄
三、市人大常委會頒行涉農地方性法規目錄
四、南昌市涉農地方性法規選錄
後記
著作權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