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紅肩金剛鸚鵡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學名:Diopsittaca cumanensis):是鳥綱、鸚鵡科的攀禽。體長33厘米,是所有的金剛鸚鵡中體型最小的。體羽大多為草綠色,前額帶藍色,雙翅肩角和下覆羽有較大的紅色區域,底面有金黃色與橄欖色羽毛球,雌雄同色。

棲息於各種開闊的林地,主要是天然熱帶稀樹草原(包括塞拉多島)和茅利塔尼亞沼澤地區。在棕櫚樹上或白蟻穴挖洞築巢。食譜主要是植物種子,也吃各種果實和花朵,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分布於玻利維亞、巴西和秘魯。

註:2014年之前是紅肩金剛鸚鵡(Diopsittaca nobilis)的亞種。後劃為獨立物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拉丁學名:Diopsittaca cumanensi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金剛鸚鵡族
  • :紅肩金剛鸚鵡屬
  •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
  • 亞種:2亞種 
  • 保護級別:無危(LC)IUCN標準 
  • 中文名:南方紅肩金剛鸚鵡
  • 命名者與年代:Lichtenstein, 1823
  • 外文名:Southern Red-shouldered Macaw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體長33厘米,體羽大多為草綠色,前額帶藍色,雙翅肩角和下覆羽有較大的紅色區域,底面有金黃色與橄欖色羽毛球,雌雄同色。
曾經歸屬於金剛鸚鵡屬(Ara)中。 與北方紅肩金剛鸚鵡是同屬物種,但不同處在其上頜骨全白與黑色或角染黑色;鳥喙具有更大的尺寸,長度2.44厘米,在頂部越寬; 裸露的臉,是由完全裸露的鼻孔和鼻孔與眼睛之間的區域與部分覆蓋有黑色剛毛和前眉毛的鼻孔而形成的,該前刷毛環繞在鳥喙底部至鼻孔以下,填充了鼻孔和眼睛之間的區域; 后冠的綠色向前延伸至中冠,因此將前額的藍色塑造成狹窄的眼眉。

生活習性

棲息於各種開闊的林地,主要是天然熱帶稀樹草原(包括塞拉多島)和茅利塔尼亞沼澤地區。也會至穀物田與果園中覓食而造成農民損失,在有些地方被視為農業害鳥。
留鳥,但在有些地區會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在當地是常見的鸚鵡,尤其在巴西的中部及東北部。群居性,繁殖期外時常大群聚集活動或成對活動,食物包括了堅果、種子、水果、花朵等。
聲音包括高音調的“ kreeek-kreeek”或更多音調的“ ahk-ahk-ahk-ahk-ahk-ahk”,通常以突發形式鳴叫。

分布範圍

分布於玻利維亞多民族國家、巴西和秘魯。
指名亞種分布於:亞馬遜河下游的巴西東部埃帕拉、馬拉尼昂伯南布哥州巴伊亞州戈亞斯
長翅亞種分布於:秘魯東南部和玻利維亞東北部到巴西南部(馬托格羅索州到米納斯吉拉斯州和聖保羅)。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巴西西南部10月份進入繁殖期。通常在活棕櫚樹幹上挖巢,或在白蟻堆挖洞築巢。孵化期25天,55天后羽毛長成。這種鸚鵡是美洲國家傳統的籠養鳥。剛引進飼養時相當害羞,易緊張與不安,但不需很長的時間即可適應飼主與環境,適應環境後大多十分健康強壯,喜愛啃咬東西,巢箱與籠舍需夠堅固,最好能提供玩具與新鮮樹枝供其啃咬,喜愛沐浴。紅肩金剛鸚鵡的繁殖不多,但購買人工繁殖鳥來繁殖不會困難,而且一但繁殖穩定後有可能很多產,已有普遍繁殖的成果,但是國際間鸚鵡養殖業中指名亞種與長翅亞種的數量很少,繁殖成果也很少見, 這兩種幼鳥的喙部出生時即為蠟色,下喙部會隨時間慢慢變成黑色。提供堅固的巢箱,室內較戶外鳥舍易繁殖成功,建議使用巢箱20×20×60厘米,入口8厘米,一窩約有4-6枚卵,孵化期22-25天,羽毛長成約2個月。

亞種分化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指名亞種
Diopsittaca cumanensis cumanensis
M. H. C. Lichtenstein, 1823
2
南方紅肩金剛鸚鵡長翅亞種
Diopsittaca cumanensis longipennis
Neumann, 1931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相當普遍”。趨勢判斷:如果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則懷疑物種數量穩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