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北方紅肩金剛鸚鵡體長30-34厘米,體重130-170克。是所有的金剛鸚鵡中體型最小的。像所有的金剛鸚鵡一樣,它有一條又長又窄的尾巴和一個大腦袋。在喙的上方至頭部有深色或板岩藍色的羽毛。身體上有亮綠色的羽毛,停棲落時看起來全部是綠色,翅膀和尾巴的羽毛上面是鮮綠色,下面是橄欖綠色。雙翅的前緣,特別是下側覆羽是紅色。(這些紅色的羽毛出現在青春期)。眼睛周圍面部有裸皮,沒有羽毛,是所有金剛鸚鵡的特點,通常為白色。與大多數大型金剛鸚鵡相比,這種裸露的面部皮膚與頭部的比例較小。雄鳥的頭比雌鳥大而圓。虹膜橙色。鳥喙呈黑色。
幼鳥羽色比成鳥暗淡,頭部有少許藍羽毛,有些雛鳥長成時翅上有一點點紅羽毛。
指名亞種與卡氏亞種金剛鸚鵡的區別在於,指名亞種的上頜骨為黑色,卡氏亞種的下頜角角質較淺。
棲息環境 棲息於各種開闊的林地中,包括蘇利南和蓋亞那沿岸茂盛的人工林、稀疏的灌木叢和生長棕櫚樹的稀樹草原。在巴西內陸和巴西東北部的卡廷加(Caatinga)邊緣都生長有毛里西亞棕櫚樹林。在濕地周邊的林帶和耕地也觀察到。避免大片茂密的森林,但可以在人類住區看到,並且在蓋亞那的喬治敦市很常見。它們在委內瑞拉達的奧里諾科南部可以生活在海拔達1400米的高度。
生活習性 是社會性鳥類,喜歡成對活動,經常聚集在10-30隻的小群,繁殖期可以見到40隻以上的家族成員一起活動。很聰明,它們大聲呼叫,嘎嘎,嘎嘎的尖叫聲呼應著穿過森林樹冠。通過發聲在群內進行通信,標記領地,識別彼此。晚上集群睡在樹林中,早上可以長距離飛行。它們具有強有力鳥啄。在
亞馬遜 森林中有許多棕樹結著碩大的果實,這些果實的種皮通常極其堅硬,該金剛鸚鵡卻能輕巧地用啄將果實的外皮弄開,吃到裡面的種子。
食物與它們的近親其他金剛鸚鵡類似,包括植物種子、水果和花朵,但偏愛堅果。喜食阿根廷欖仁樹(Terminalia argentea )和白花刺桐(Erythrina glauca )的花朵以及破布木(Cordia)的漿果和巴西莓(Euterpe)的水果。也進入耕地里啄食穀物和水果,在某些地區被認為是害鳥。
分布範圍 分布區域非常廣泛,包括兩個截然不同的區域:亞馬遜河盆地以北,然後是委內瑞拉、蓋亞那和巴西北部,以及亞馬遜河以南的第二個區域,大致位於秘魯、巴西和玻利維亞交匯處。
從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部到巴西中部,延伸至南美洲東北部。在委內瑞拉東部,主要分布在奧里諾科(Orinoco)的南部,也分布在莫納加斯的東端。在特立尼達的有少量記載,無疑是圈養逃逸的鳥類。分布在蓋亞那季節性森林地區(尤其是沿海地區)、巴西亞馬遜河以北、玻利維亞的中部和東部、以及秘魯的東南部,那裡有記錄在潘帕·希思(Pampa de Heath)。季節性遷徙並且分布不規則,在一些棲息地的仍然散落。
北方紅肩金剛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這種鸚鵡的繁殖期在巴西始於10月,至來年2月份結束;在蓋亞那則是2-6月之間。築巢挖洞於枯死的棕櫚樹的樹幹上,或者是白蟻丘的洞穴中。雌鳥每季產下3-4枚卵,孵化期24或25天。幼鳥離巢期約8周,但仍由父母斷餵養約3個月。性成熟期約為4年。
亞種分化 紅肩金剛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Diopsittaca nobilis camanensis
2
Diopsittaca nobilis longipennis
3
Diopsittaca nobilis nobilis
保護現狀 全球種群數量尚未確定,但該物種被描述為“相當普遍”(Stotz等人,1996)。趨勢判斷:如果沒有任何下降或嚴重威脅的證據,則認為物種數量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