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領導軍事行動)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土地革命時期中共領導軍事行動)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是指公元1934年秋至1937年冬,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中國工農紅軍主力長征後(參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堅持在中國南方八省15個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同持續清剿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游擊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方三年游擊戰爭
  • 時間:公元1934年秋至1937年冬
  • 參戰軍團:紅軍和游擊隊
  • 涉及範圍:贛粵邊、閩贛邊、閩西、閩粵邊等
參戰軍團,涉及範圍,簡要介紹,重新整編,點評,相關資料,

參戰軍團

1934年8月至11月,紅6軍團(總指揮蕭克、政委王震)、中央紅軍紅一方面軍)、紅軍第25軍(軍長程子華、政委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先後撤離湘贛蘇區、中央蘇區鄂豫皖蘇區後,留在長江南北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河南和廣東八省的部分紅軍和游擊隊
閩浙邊游擊隊員使用過的土槍閩浙邊游擊隊員使用過的土槍

涉及範圍

贛粵邊、閩贛邊、閩西、閩粵邊、皖浙贛邊、浙南、閩北、閩東、閩中、湘鄂贛邊、湘贛邊、湘南、鄂豫皖邊、鄂豫邊和瓊崖等15個地區,獨立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

簡要介紹

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後,在中共蘇區中央分局書記項英和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陳毅等領導下,江西、福建、閩贛、贛南、閩浙贛5個軍區(含閩北軍分區)及各直屬的地方獨立部隊與紅24師和紅10軍繼續堅持鬥爭。
1934年秋至1935年春,國民黨軍以20多個師共20餘萬人的兵力繼續向中央蘇區進攻,紅軍和游擊隊在陣地防禦作戰中損失很大,蘇區內的全部縣城和大部分鄉村被占領。1935年2月,根據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徹底轉變組織方式與鬥爭方式的指示,蘇區中央局決定所屬機關和部隊分九路突圍。在突圍中部隊大部損失,餘部分別到達閩西、閩贛、贛粵邊和湘南地區。項英和陳毅幾經周折於3月底到達贛粵邊游擊區的中心油山。5月,原中央蘇區全部失陷。與此同時,其他各地區的中共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也都遭受了很大損失,並先後與中共中央和中央分局失掉聯繫,形成各游擊區各自為戰、獨立堅持的局面。各游擊區的紅軍游擊隊,在當地共產黨組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人民民眾,利用各種有利地形,與國民黨軍和地方保全團隊的持續清剿進行鬥爭。
1940年陳毅(左一)和部分幹部合影1940年陳毅(左一)和部分幹部合影
閩北獨立師使用過的寶劍閩北獨立師使用過的寶劍
在從1934年秋至1937年冬的三年中,各游擊區儘管情況各異,但大體上都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934年秋至1935年春,為實現由正規戰向游擊戰、由蘇區鬥爭方式向游擊區鬥爭方式的戰略轉變階段。在這個階段,原中央蘇區和閩浙贛、閩北、閩東、湘鄂贛、湘贛和鄂豫皖等蘇區,均先後變成了游擊區,其所屬紅軍和游擊隊在國民黨軍的重兵圍剿下,遭受到嚴重損失,但經過艱苦曲折的鬥爭,最終都堅持了下來,或根據中共中央指示完成了戰略轉變,或在實際鬥爭中逐漸認識並實現了這一轉變。
1935年春至1936年冬,是以分散的游擊戰與優勢的國民黨軍的清剿相對抗的最艱苦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各游擊區遭到嚴重摧殘,但游擊隊在當地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依託高山密林,在人民民眾支援與掩護下,與國民黨軍和地方當局實行的軍事清剿、政治清剿、經濟清剿進行鬥爭。由於採取相應的鬥爭策略和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以及廣大游擊戰士的英勇奮鬥從而渡過了種種難關,使紅軍游擊隊得以保存,並有所發展。
1936年冬至1937年冬,為各游擊區的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執行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新政策,實現由國內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戰略轉變階段。在這個階段,紅軍游擊隊一方面和國民黨推行的“北和南剿”作鬥爭,不斷粉碎了國民黨軍和保全團隊的清剿,一方面又以民族利益為重同當地國民黨軍政當局進行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和平談判。

重新整編

1937年10月,根據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中央達成的協定,除瓊崖紅軍游擊隊外,其他14個游擊區的紅軍游擊隊先後下山,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張雲逸任參謀長,袁國平任政治部主任,下轄4個支隊,共10329人。瓊崖游擊區的紅軍游擊隊於1938年12月改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隊。

點評

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牽制了大量的國民黨軍,在戰略上配合了主力紅軍的行動,為土地革命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並為華中、華南地區人民進行抗日戰爭保存了骨幹力量。

相關資料

【項 英 原作】
1934年10月,主力紅軍為著到達抗日前線開始了長途遠征,同時在江西留一部武裝力量來領導民眾,以保持南方經過多年血戰所建立的革命陣地和保護工農大眾已得的利益。在這種任務下,我們曾百折不回地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爭。
在這三年的游擊戰中,大部分的蘇區被占領,被截斷,使得我們不得不各自獨立作戰,陷於各個孤立奮鬥的狀態下,並且我們又是以最劣等武裝的游擊隊來與挾有優良武器、數量超過我們30倍至50倍不等的正規軍作戰,可以說我們是在非常困難和最惡劣的條件下長期苦鬥著。可是我們終於克服了無數的艱險和困苦,終於最後獲得了它的結果。
第一,保持了南方的許多游擊戰的支點,這些支點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主要戰略支點。
第二,保持了經10年血斗所鍛鍊的武裝力量,這種力量在抗日的民族革命戰爭中成為一個堅強的力量。
第三,堅持為實現共產黨抗日救國的主張而奮鬥,以百折不回的精神,卒至達到抗日戰爭的實現。
第四,紅軍主力二萬五千里的長征,創造了空前的偉大的事業,我們配合主力紅軍,堅持了三年的游擊戰爭,對於中國革命在新階段的開展中,起了推動機的作用。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種結果,就是我們三年堅持的游擊戰,成為抗戰中一個實際的榜樣,對於爭取抗戰的徹底勝利是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的。
三年游擊戰中,在極端困難與非常惡劣的環境下,我們依靠些什麼條件去取得勝利呢?主要的是依靠共產黨的領導,依靠我們能夠正確地分析和估計整個的鬥爭形勢,適應各個鬥爭的主客觀條件,決定我們的行動方針;依靠游擊戰術的靈活運用,能夠隨機應變,以適應各個時期對方進攻的手段;依靠最忠實於革命和民眾利益的堅強幹部作骨幹;依靠有最高政治覺悟以及有經常政治工作的武裝部隊;最後而且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依靠廣大民眾的熱烈擁護和積極參加使武裝與民眾結成一片。
我們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特質,是在於更加以民眾作基礎,我們整個鬥爭的主要方式,是以武裝的小部隊配合廣大民眾的動作。若是沒有民眾,離開民眾,那么我們即不能堅持,不能存在。
我們在一個區域裡,曾有二年半的時期,經常轉移不停,因為山下的樹木多數被砍得一根不留,叢木野草多數被燒得精光,如果我們死停在一個山里,即要被發覺被消滅,所以我們必須經常從此山移到彼山,而且轉移的時候很短促。這一事實說明了我們的艱苦環境,在戰術上不僅是小部隊的戰鬥動作,而且更主要的是民眾中的工作。依靠民眾才能利用一切可能條件和優點,來保持和發展自己的力量。
在1935年,我們曾有一次被圍困在山裡,附近的民眾被驅逐乾淨,四面包圍封鎖得非常緊密,我們不僅沒有餓死在那裡,而且每天還能有白米吃,還能夠行動。這完全是由於民眾的幫助。他們在深夜的時候,會自動地想盡一切方法,冒險送米給我們。這就是說,我們的一切鬥爭都變成了民眾自己的鬥爭。在1937年正月間,有一次敵人進攻我們的部隊,離我們只有8里路的光景,那時是很危險的,可是我們馬上就知道了,因為民眾很快地就把訊息告訴了我們。諸如此類的事情,簡直不勝枚舉,民眾成為我們的耳目,同時又是手足。
在三年堅持的游擊戰爭中,我們在游擊戰術上加上了過去沒有的一些原則。第一,用俗話來說,就是“賺錢就來,賠本不乾”,每次戰爭,我們一定要以最小的犧牲換得大的代價;第二,“有把握就打,無把握就溜”,就是說要一下能把對方弄死才來,否則決不輕易去打;第三,走不贏的就隱藏起來,這“躲”的辦法,過去是不知道的;第四,有利的時候就集中來打,否則就分散;第五,利用對方的弱點和空隙的地方去進攻;第六,是“有路不走,沒路就走”,因為有路的地方大概都有埋伏,對方常帶著乾糧,在路旁埋伏著一兩天不動,我們只得找沒路的地方走,所以時常使我們身上受到許多的刺傷。
這三年堅持的游擊戰爭,無疑地是給我們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