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蘭考縣南彰鎮位於蘭考縣城東北36公里豫魯交界處,是豫東通往魯西南的重要門戶。總面積76平方公里,轄33個
行政村,76個
自然村。總人口6.5萬人,
耕地面積8.1萬畝。國道220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南彰鎮工業經濟發展迅速,板材加工已成為該鎮支柱產業,目前全鎮板材加工企業達380多家,生產的中密度板、膠合板、多層板、桐木拼板、高中低檔家具暢銷海內外。其中,蘭考三環木業有限公司年出口創匯在3億元以上。2011年全鎮工業產值達30多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1600多萬元。南彰鎮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南彰大蔥、南彰芹菜、南彰蘿蔔名揚縣內外,產銷兩旺。南彰是革命老區,是豫東北紅色革命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優秀的革命傳統。全鎮名勝古蹟較多,有元敗金兵遺址,有黃巢、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農民起義舊址,“黃陵崗塞河功完碑”是省
人民政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轄區
轄南彰村、
王莊寨村、司寨村、候寨村、胡橋村、南莊村、南郭莊村、
李堡
村、王堡村、張堡村、常堡村、劉堡村、
李家灘村、孫橋村、王茂店村、雙樓村、肖莊村、五里河村、杜東村、杜西村、張貫主寨村、劉寨村、徐窪村、宋莊村、前城子村、後城子村、代李陳村、蘇莊村、周莊村、川里村、翟莊村、郭沖斗村、呂莊村、史莊村、裴寨村、蔣莊村33個行政村。
轄區代碼
410225102:~200南彰村 ~201司寨村 ~202候寨村 ~203胡里村 ~204劉堡村 ~205南莊村 ~206李堡村 ~207
李家灘村 ~208孫橋村 ~209王茂店村 ~210雙樓村 ~211肖莊村 ~212
王莊寨村 ~213五里河村 ~214杜東村 ~215杜西村 ~216張貫主寨村 ~217劉寨村 ~218徐窪村 ~219宋莊村 ~220前城子村 ~221後城子村 ~222代李陳村 ~223蘇莊村 ~224周莊村 ~225川里村 ~226翟莊村 ~227郭沖斗村 ~228呂莊村 ~229史莊村 ~230裴寨村 ~231蔣莊村 ~232南郭莊村
歷史沿革
南彰鎮是魯西南革命老區。有著其光輝的歷史。早在一九四三年中共
考城縣委便在南彰設立了第三區委會。抗日戰爭時期,
考城縣抗日民主縣政府便誕生於南彰鎮的周莊村。鎮境內有建於明代的“黃陵崗”紀念碑。屬省級保護文物。它是歷史上南彰人民戰天鬥地。同大自然作鬥爭的真實寫照。也為後輩留下了許多神氣的傳說。
1952年設南彰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4年建鎮。1997年,面積25平方千米,人口5.5萬,轄南彰、肖莊、雙樓、
王莊寨村、五里河、杜樓西、杜樓東、張貫主寨、南郭莊、劉寨、裴寨、史莊、蔣莊、徐窪、郭新斗、呂莊、東翟莊、圈裡、周莊、蘇莊、代李陳、後城子、前城子、
李家灘、宋莊、孫橋、李堡、劉堡、南莊、司寨、王茂店、侯寨、前胡33個行政村。
歷史人物
張欽禮,河南蘭考南彰鄉張莊人。1945年參加革命。年輕有為,能說會道。二十二歲就當了
考城縣縣長。1954年
蘭封考城合為蘭考縣,他當過縣長。1957年反右派時,因說真話險成右派;1959年,為民請命,打成嚴重右傾而免職下放到蘭考農村勞動改造。1962年經平反而重回縣委領導崗位。文革中受到迫害,被周總理所救。文革結束後被打成林彪、四人幫餘黨,至今未被平反。
1966年文革爆發,蘭考同樣爆發政局動盪。期間張欽禮一度被批鬥,但是終在
毛主席、周總理的保護下,於九一三事件後,當選為開封
地委書記兼蘭考第一書記,再次帶領全縣人民恢復了落實藍圖的戰鬥。
從1973年到1977年,是蘭考人聚精會神搞建設的四年。僅1973年,全縣共挖大小排水河道125條,配套支渠154條,拆除阻水工程164處,共完成1171萬土方,基本達到排水暢通。全縣治沙造林總計19萬畝,占沙荒面積的80%治理
鹽鹼地22.7萬畝,占鹽鹼地的86.3%。至此,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三大災害再也不能為非作歹了。1973年秋,
省委書記劉建勛、中商部部長
姚依林等領導人花了5天時間考察了
蘭考的路、河、橋、閘、林、田,看到昔日逃荒要飯的重災區的確成了魚米之鄉、
錦繡江南,感慨萬千,直誇張欽禮,讚佩
焦裕祿。
劉建勛他們不知道,張欽禮帶領的幹部們,為了治沙治水,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和病痛。這批跟著焦裕祿、張欽禮一再受批鬥的幹部都是與普通農民一起勞動的。民眾身上有多少泥,他們身上就有多少泥。久而久之,這些幹部的腿上就成了"一無二有":腿上無汗毛,膝蓋骨以下有數不清的血口子。腿上的汗毛是被黃河泥粘掉的。俗話說,跳進黃河洗不清,是說黃河的水質粘稠。年輕人到了冬天,還能長出汗毛來,上了年紀的人就長不出來了。血口子是被黃河水浸過來泡過去,泡掉了表皮保護膜,形成乾裂的口子。血口子裂開了長住,長住了又裂開,到冬天就脫一層皮,他們就是這樣的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利用黃河水灌淤,把沙荒
鹽鹼地改造成良田的。
南彰鎮地名文化
在蘭考縣東北部,東與山東省曹縣接壤,西北與孟寨鄉相鄰,西北與孟寨鄉相鄰,西毗小宋鄉,南和張君墓鎮、許河鄉交界。屬蘭考縣。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8.5公里,面積76平方公里。耕地87741畝。人口52723,漢族。轄南彰、張貫主寨、徐窪、孫橋、宋莊、前城子、後城子、蘇莊、周莊、圈裡、蔣莊、裴寨、劉寨、南郭莊、史莊、杜樓東、杜樓西、雙樓、王莊寨、五里河、王茂店、前胡、司寨、侯寨、南莊、李堡、李家灘、郭新斗、東翟莊、呂莊、代李陳、肖莊、劉堡33個村委會、72個自然村。
原為考城縣南彰區,1954年蘭封考城兩縣合併後,為蘭考縣五區,1958年建蘭考縣人民公社,1984年南彰公社為南彰鄉,1994年改為鎮。
境內地勢平坦,為黃河衝擊平原,土壤多沙土和兩合土。南部和北部多鹽化潮土,黃蔡河經北部東流入山東,中部有南彰溝,東部有新莊溝。1962年後對黃蔡河、南彰溝、武新莊溝進行了裁彎取直,清淤加深治理,提高了排澇標準。
農產主要有小麥、棉花、玉米、花生、紅薯等。南彰、肖莊、雙樓、徐窪的西瓜,冬白菜和大蔥在全縣頗有名聲。
南彰
在蘭考縣城東北32.7公里,蘭考至南彰,小宋至南彰公路交匯處,據傳,原名李家樓,因村東有南彰廟,後村以廟名,故名南彰。南彰鎮人民政府,南彰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間有平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橢圓形。為防外患,清同治年間建寨,建國後寨廢。人口2860,漢族,耕地3400畝,農產小麥、花生、玉米。
小王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1公里,南彰至許河公路兩側。明末王姓遷此定居,因莊小,故名。屬南彰村委會。主街南北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83,漢族,耕地117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等。
周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5.5公里,武新莊溝南側。明嘉靖年間(1552至1566年)周姓自山東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周莊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間有平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橢圓形。人口1256,漢族。耕地2222畝。農產小麥、棉花。
宋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7公里,據傳:原名黃陵崗,明弘治二年1489年建村,清初設集,名黃陵崗集。後宋姓居住比較多改今名。宋莊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間有平平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950,漢族,耕地16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魯寺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公里。原名魯莊,以姓定村名,後村中建一座寺廟,遂易村名魯寺,屬宋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540,漢族,耕地800畝。農產小麥、玉米、棉花。
胡橋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2公里,黃蔡河南側。明初,胡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因聚落與孫橋相鄰,故名胡橋。屬宋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360,漢族,耕地400畝。農產小麥、棉花。
圈裡
在鎮政府駐地東5.3公里,明洪武初,李姓遷此建村,起村名“李灘”,後改名“龍圈”,今簡稱圈裡,圈裡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清鹹豐年間建寨,解放後廢寨。人口1090,漢族,耕地2046畝。農產小麥、棉花。
楊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4.7公里。清初,楊姓從今圈裡村分出建村,以姓定村名。屬圈裡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220,漢族,耕地380畝。農產小麥、棉花。
前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3.1公里,黃蔡河北側。明初,此地為一水湖,名黃渡湖,後一皇帝到處,改名黃道湖,建村後稱黃道胡。因該村在黃道胡之南,故名前胡,前胡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東西主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40,漢族。耕地23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黃道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3.3公里,黃蔡河北側。明初,此地為一水湖,名黃道胡。屬前胡村委會,東西主街與南北街相交。聚落呈長方形。人口202,漢族,耕地358.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
後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該村因建在黃道胡之北,故名後胡。屬前胡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南北近矩形。人口216,漢族,耕地398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
前趙寨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5公里,西南與小宋鄉相鄰。明初,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寨,故名趙寨。屬前胡村委會,聚落呈“梯“形。人口150,漢族,耕地220畝。農產小麥、棉花。
後趙寨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5公里,虎養寨溝西側。該村因位前趙寨北,故名後趙寨。屬前胡村委會。聚落呈“凸“字形。人口156,漢族,耕地350畝。農產小麥、棉花、花生、玉米。
呂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3.2公里,武新莊溝南側。呂姓最先在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呂莊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東西主街與南北街相交,聚落呈長方形。人口928,漢族。耕地1854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雙樓
在鎮政府駐地西南1.2公里,南彰至小宋公路南側。明初,張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後設集,村名“張村集“。明宣德年間(1426至1436年)巡撫于謙為報答張老貫救命之恩,賜修高樓兩座,故改村名為雙樓。雙樓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東西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呈正方形,人口1050,漢族,耕地1683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
後城子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4公里,據傳:元朝時期,考城縣城打算遷此建立新城,故為城址。明初,任姓遷城址建村,起村名北任莊,後改名後城子。後城子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050,漢族。耕地1500畝,農產小麥、棉花。村中辦有小型鞋廠兩個,印刷廠1個。村東有供銷門市部。個別農戶兼營糖菸酒、糧食加工、榨油。村內設國小1所、5班,衛生診所1所。
劉寨
在鎮政府駐地南5.7公里,吳河溝南側。明初,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築寨,故名。1983年寨廢。劉寨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390,漢族。耕地849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特產品中西瓜及菜類。部分農戶兼營個體副業,有糧食加工、榨油、糖菸酒銷售等。
陳莊
在鎮政府駐地南5.5公里。明洪武年間,陳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以姓定村民。屬劉寨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490,漢族。耕地11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個別農戶兼營小麥部。村內設衛生診所1所。
小劉寨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5公里,吳河溝南側。明洪武年間,劉姓從山西紅洞縣遷此建村寨,因村莊小,故名小劉寨。屬劉寨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10,漢族。耕地300畝,農產小麥,棉花。特產品種西瓜。
王茂店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1.3公里,黃蔡河南側。據傳,明初建村,名逢城寨。清道光年間,有一名叫王茂的在此開店,待人和氣,生意興隆,王茂店很有名氣。後村名逐漸演變為王茂店。王茂店村委會駐地。東西主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780,漢族。耕地29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個別農戶經營小賣部、糧食加工、榨油等。村內設國小1所,5班,衛生診所1所。
水牛叫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2.5公里,孫營—南彰公路西側。明初,趙姓遷此建村,後因飼養水牛100頭,故名水牛叫。屬王茂店村委會。主街南北向,聚落南北呈矩形。人口564,漢族。耕地846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個別農戶從事鐵器加工、小商品銷售等。
小譚莊
在鎮政府駐地西2公里。明初,譚姓從山東巨野縣譚莊遷此定居,因村莊小故名小譚莊。屬王茂店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310,漢族。耕地6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村內設有糖菸酒小賣部1處。
五里河
在鎮政府駐地西南3.1公里。明初,王姓遷此建村,因村莊北距黃河五里,故名五里河。五里河村委會駐地。主街南北向,聚落呈方形。人口1223,漢族。耕地305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部分農戶從事磚瓦燒制、糧食加工、榨油、機械無線電修理、小商品銷售等。村內設國小1所,5班,衛生診所1所。
大譚莊
在鎮政府駐地西2.5公里。明初,郭、譚兩姓從山東省巨野縣譚莊遷此定居,村名郭莊。後郭姓人亡家敗,譚姓人繁衍眾多,故改名為譚莊。為區別村北的小譚莊,俗稱該村為大譚莊。屬五里河村委會。南北街與東西街十字相交,聚落近似方形。人口493,漢族。耕地83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個別農戶經營小商品銷售。村內設衛生診所1所。
郭新斗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8公里,武新莊溝北側。明末郭姓十一世祖,字沖斗,遷此建村,起村名郭莊。後以人名改村名郭沖斗,演變為郭新斗。郭新斗村委會駐地。東西主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250,漢族。耕地1789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部分農戶兼營個體副業,有服裝、制帽、機修、糧食加工、榨油、菸酒銷售等。村內設國小1所,9班。衛生診所1所。南彰-許河公路經村西。
侯寨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5.8公里,虎羊寨溝北側。據傳,侯姓最早在此落戶,並築土寨,故名侯寨。侯寨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523,漢族。耕地911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個別農戶兼有菸酒銷售、糧食加工、榨油等。村內有衛生診所1所。
張寨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2公里,虎羊寨溝北側。明初,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寨,故名。屬侯寨村委會。東西街兩條,聚落近似矩形。人口208,漢族。耕地401畝,農產小麥、玉米、棉花。村內設小賣部1處,衛生診所1所
杜樓
在鎮政府駐地西南3.4公里,黃河故堤東側。明初,康姓遷此定居,並蓋樓,起村名“康家樓”。後杜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人衍眾多,康姓人亡家敗,故改村名為杜樓。杜樓東,杜樓西村委會駐地。村舍多磚木結構坡頂式住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橢圓形。人口2330,漢族,耕地489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張貫主寨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1公里,武新莊溝南側。明宣德年間(1426至1435年)張姓由今南彰鎮雙樓村遷此建村,以人名張老貫定村名為張貫主寨,張貫主寨村委會駐地。村舍多磚木結構坡頂式住房,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長方形。人口1130,漢族。耕地1816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同莊
在鎮政府 駐地東南2公里,南彰至許河公路東側。據傳,仝大營 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後演為同莊。屬張貫主寨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方形。人口190,漢族。耕地250畝。農產小麥、棉花。
裴寨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5.5公里。南彰至許河公路西側,明初,裴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寨,以姓定村名。裴寨村委會駐地。村舍多磚木結構坡頂式住房,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長方形。1918年為防外患村周建有土寨,解放後寨廢。人口1356,漢族,耕地38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史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3.7公里,吳河溝北側。據傳,原村名史莊,以姓定村名。後經水患,村莊沒於水。清乾隆年間(1736-1796年)蔡姓遷史莊舊址建村,仍沿用原村名史莊。史莊村委會駐地。東西主街與南北主街十字相交,聚落近似正方形。人口580,漢族。耕地85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牛蘭中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4公里,南彰-許河公路西側。明洪武年間,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古廟處建村,因廟中有一口大鐘和一鐵牛,故起名為牛連鐘,諧音牛蘭中。屬史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三角形。人口467,漢族。耕地1080畝,農產小麥、玉米。
蔡長久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明朝永樂年間,蔡姓自山西洪洞縣遷至原儀封蔡家樓定居。乾隆48年,村莊被黃水淹沒,自蔡姓第七世祖名蔡需,字林久,遷移到此,故以字定村名,後易名蔡長久。屬史莊居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方形。人口365,漢族。耕地790畝,農產小麥、棉花。
麥仁店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5公里。據傳,李姓最早在此開飯店,一天來往顧客多,饃飯賣完,店主只好煮麥仁讓顧客充飢。麥仁店便以此得名。屬史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方形,人口112,漢族。耕地260畝,農產小麥、棉花。
南北劉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3公里。原名蘭墨流,村名來歷及建村時間不詳,後演變為南北劉。屬史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長方形。人口368,漢族。耕地930畝,農產小麥、棉花。
南莊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孫營溝北側。明初,姬姓和南姓遷此建村,名“姬南莊”,後簡稱南莊。南莊村委會駐地。南北主街與東西主街十字相交,聚落呈方形。人口1150,漢族。耕地13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部分農戶兼有小商品經營、糧食加工、榨油、木器製作等。孫營-南彰公路經村西。
回龍寺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3.5公里,黃蔡河北側。明朝朱武宗赴浙江旅遊,路過黃渡湖,湖水寬大無際,無法度過,御駕返回,在此寺廟露宿一晚。後廟宇整修擴大,取名回龍寺。后庄姓從山東青州府遷此建村,村以廟名。屬南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方形。人口330,漢族。耕地45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個別農戶兼營個體副業。孫營-南彰公路經村東。
前城子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4.2公里,武新莊溝北側。據傳,元朝,考城縣城打算遷此建新城,故為城址。乾隆年間(1736-1795年),蔡姓遷城址南建村,起村名前城子。前城子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834,漢族。耕地118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蔣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6.2公里。據傳,明初,蔣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蔣莊村委會駐地。東西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近似正方形。人口880,漢族。耕地15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村西有南彰-許河公路。
劉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6.5公里。據傳,明洪武年間,劉姓在此定居,以姓定村名。屬蔣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長方形。人口450,漢族。耕地10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南郭莊
在鎮政府駐地南5.2公里。該村與南郭莊原是一村,為后街。1976年引黃灌淤,將南郭莊后街遷徙至村西高處安置,定村名新莊,亦稱后街村。屬南郭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821,漢族。耕地9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前郭莊
在鎮政府駐地南5.3公里。該村與南郭莊原是一村為前街。1976年引黃溉淤,為防安全,將前街遷至村南高地,定村名為前郭莊,亦稱前街新村。屬南郭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方形。人口320,漢族。耕地410畝,農產小麥、棉花。
陳園子
在鎮政府駐地南5.5公里,二乾渠北側。據傳,清朝同治5年,陳姓在此建村,並築一土園,故名。屬南郭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不規則塊狀。人口160,漢族。耕地271畝,農產小麥、棉花。
翟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南2.9公里,武新莊溝南側。據傳,明初,翟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東翟莊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506,漢族。耕地1151畝,農產小麥、棉花。
賈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3公里,武新莊溝南側。據傳,明初,賈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屬翟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方形。人口328,漢族。耕地483畝,農產小麥、棉花。
王高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3.2公里,武新莊溝南側。據傳,王姓建村,因地勢較高,故定村名王高莊。屬寨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不規則。人口238,漢族。耕地343畝,農產小麥、棉花。
王莊
在鎮政府駐地西南1.4公里。明初,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起村名“堰子堡”。後以姓定村名“大王莊”。清鹹豐年間築寨,易村名為王莊寨,後簡稱今名。王莊寨村委會駐地。南北主街與東西主街十字相交,聚落呈橢圓形。人口1047,漢族。耕地16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
蘇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6.6公里,故堤南側。據傳,蘇姓建村,以姓定村名。蘇莊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不規則。人口787,漢族。耕地102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兼種蔬菜。
張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6.1公里。據傳,清末建村,以姓定村名。屬蘇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401,漢族。耕地511畝,農產小麥,棉花、棉花,兼有甘蔗、蔬菜。個體經營豬毛加工廠一個。
武新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6.7公里,武新莊溝北側。明朝,武姓從山東遷此建村名,故名。屬蘇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1145,漢族。耕地1414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特產大白菜。
蔡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6公里,黃河故堤南側。清乾隆年間,蔡姓從蔡姜樓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屬蘇莊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709,漢族。耕地785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特產小麥、棉花、玉米。
徐窪
在鎮政府駐地東1.6公里。據傳,明永樂年間(1403-1425年),徐姓從金陵城南七里井遷此建村,因此地臨賈魯河窪地,故起名徐窪。徐窪村委會駐地。東西街與南北街十字相交,聚落近似正方形。人口1540,漢族。耕地2156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花生。
李家灘
在鎮政府駐地北3.2公里,黃蔡河北側。據傳,明初,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故黃河灘內建村,故名李家灘。李家灘村委會駐地。主街南北向,聚落呈不規則塊狀。人口2660,漢族。耕地2626畝,農產小麥、棉花。
孫橋
在鎮政府駐地北2公里,黃蔡河南側。據傳,明初,孫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落戶建村,後在村北賈魯河上建橋,稱孫橋,村以橋名。孫橋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矩形。人口188,漢族。耕地238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兼有蔬菜。
劉橋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2.3公里,南彰溝南側。明初,劉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後在賈魯河上建橋,稱劉橋,村以橋名。屬孫橋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長方形。人口845,漢族。耕地856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
肖橋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南彰溝西側。名初,肖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後在賈魯河建橋,稱肖橋,村以橋名。屬孫橋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440,漢族。耕地6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
王橋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1.5公里,南彰溝東側。明初,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後在賈魯河上建橋,稱王橋,村以橋名。屬孫橋村委會,南北大街與東西大街十字相交,聚落呈方形。人口400,漢族。耕地486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蔬菜。
李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公里。據傳,明洪武27年,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黃河北堤堡旁建村,故定村名李堡。李堡村委會駐地。主街東西向,聚落呈不規則塊狀。人口2194,漢族。耕地2563畝,農產小麥、棉花。
王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明洪武27年,王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黃河北堤堡旁建村,故定村名王堡。屬李堡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420,漢族。耕地388畝,農產小麥、棉花。
張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6公里。據傳,明洪武27年,周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黃河北堤堡旁建村,定村名張堡。後因周姓家敗人亡,張姓繁衍,故易村名張堡。屬李堡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390,漢族。耕地396畝,農產小麥、棉花。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6公里。明初,司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寨,以姓定村名。司寨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主街南北向,聚落呈橢圓形。人口924,漢族。耕地15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肖莊
在鎮政府駐地西1公里,南彰溝東側。據傳,明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5年),桂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起村名“桂村”。後肖姓遷此,桂姓家敗,肖姓人多,故改村名肖莊。肖莊村委會駐地。居民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主街東西向,聚落近長方形。人口726,漢族,耕地110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劉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8公里。據傳,明初,楊老鎖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起村名“楊老鎖莊”。後劉姓遷居,楊姓家敗,因該村位黃河北堤堡旁,故改村名劉堡。劉堡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主街東西向,聚落近似方形。人口635,漢族,耕地1202畝。農產小麥、棉花。
常堡
在鎮政府駐地西北4.6公里,據傳,明洪武年間,常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黃河故堤堡旁建村,故定村名常堡。屬劉堡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270,漢族。耕地548畝,農產小麥、棉花。
代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4公里,明宣德年間(1426至1435年)代姓從山東桃源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代李陳村委會駐地。民居多磚木結構坡頂式瓦房。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270,漢族,耕地373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李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5公里。據傳:李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屬代李陳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300,漢族,耕地480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北陳莊
在鎮政府駐地東北3.7公里。明弘治四年,陳姓從東明陳寨遷此建村,以姓定村名。1981年地名標準化處理時因該鎮南部有一陳莊,故將該村更名為北陳莊。屬代李陳村委會。主街東西向,聚落呈長方形。人口230,漢族。耕地347畝,農產小麥、棉花、玉米。
產業結構
南彰地處豫東平原,土地肥沃,氣候宜人,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農業基礎設施健全。 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
高糧,年產小麥可達到2.23萬噸。另外,還盛產棉花,花生,
芝麻,大豆等。
蔬菜更以“南彰大蔥” 和“大白菜”而名揚四方。 南彰的畜牧養殖業資源豐富,歷史悠長,尤其是牛,青山羊,豬及長毛兔的飼養量較大。截止至2009年,全鎮大牲畜存欄已達一萬四千餘頭,青山羊存欄可達三萬餘只。鎮內有萬隻養雞場五家,養雞專業村已建成6個。
泡桐種植是南彰的又一大資源優勢,全鎮桐材積蓄量可達五萬餘立方米。 2000年以來,南彰的鄉鎮企業崛起迅速,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已形成了以制帽,制磚,食品加工,桐木板材加工四大行業為支柱,重點突出,門類多樣的商品生產格局。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54952
|
男
| 27865
|
女
| 27087
|
家庭戶戶數
| 13738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54853
|
家庭戶男
| 27803
|
家庭戶女
| 27050
|
0-14歲(總)
| 15498
|
0-14歲男
| 8323
|
0-14歲女
| 7175
|
15-64歲(總)
| 35518
|
15-64歲男
| 17840
|
15-64歲女
| 17678
|
65歲及以上(總)
| 3936
|
65歲及以上男
| 1702
|
65歲及以上女
| 223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54701
|
蘭考縣南彰鎮總體規劃 (2015-2030年)
綜合相關規劃定位、自身發展定位分析及南彰鎮在區域中所承擔的職能、作用,本次規劃確定南彰鎮的城鎮性質為:豫魯兩省交界工貿型小城鎮、蘭考縣門業製造和板材加工基地。
集鎮區人口規模
根據南彰鎮鎮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預測,近期至2020 年,南彰鎮城鎮人口預測約2.2 萬人;
遠期至2030年,南彰鎮城鎮人口約3.5 萬人。
建設用地規模
近期至 2020 年:鎮區建設用地規模2.75 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25 平方米;
遠期至 2030 年:鎮區建設用地規模4.20 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120 平方米。
鎮區用地布局結構規劃通過對鎮區內現狀建設的梳理以及新建區域開發過程中的控制與引導,形成緊湊的空間形態,將土地開發與城鎮交通系統和景觀系統緊密結合,促進土地集約化利用。
整體形成“一心兩軸多片區”的空間布局結構。
一心:依託鎮政府周邊設施形成鎮區綜合服務中心。
兩軸:沿中心大街城鎮風貌展示軸,沿程南公路城鎮空間拓展軸。
多片區:核心服務區;產業片區;老城提升區;2 個現代居住風貌區
規劃期限本次規劃期限為2015—2030 年。
其中,近期規劃至2020年,遠期規劃至2030年。
規劃範圍本次規劃分為兩個層次,分別為鎮域和集鎮區。
1、鎮域即南彰鎮的全部行政轄區範圍,總面積為76平方公里。
2、集鎮區中心鎮區規劃範圍4.2 平方公里。產業空間布局規劃根據特色突出、合理布局、依託中心的原則,結合現狀產業特點,將南彰鎮總體上分為:“一城、一園、四區”。
一城:南彰鎮區規劃以鎮區為中心,形成南彰鎮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中心。
一園:門業產業園
四區:“四區”:指在鎮域範圍內形成的四個農業發展區,即蔬菜種植區、高效農業示範區、畜牧養殖業區和綜合農業區。
蔬菜種植區:肖莊村、司寨村、五里河村、王莊村、侯寨村、胡里村。
高效農業示範區:川里村、劉寨村、前城、郭沖斗、翟莊、史莊、張貫、杜西、杜東、南郭莊。
綜合農業區:呂莊村、裴寨村、蔣莊村。
畜牧養殖區:李堡村、李家灘村、宋莊村、後城村、代李陳村、孫橋村孫橋村。鎮村體系職能結構中心鎮區:全鎮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為全鎮的核心發展片區,承擔居住、生產、公共服務、商業貿易、旅遊休閒等職能。
中心村:依託原有建設基礎以及設施配套條件建設成為中心村,統籌原管理區及周邊農村居民點的居住、公共服務、設施配套的功能。
基層村:居住的集聚點,主要從事農業、家庭副業。
附表:南彰鎮鎮村體系職能結構規劃名稱 發展方向 輻射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