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市(隋唐洛陽市場)

南市(隋唐洛陽市場)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市,隋唐洛陽城三大市場之一。以經營日常商品為主,規模最大。當時,各類重要商品如金、銀、珠寶、瓷器、皮毛、絲綢等從全國各地匯集到南市,再從這裡傳送到全國各地乃至西域、日本等地。最繁榮時有商戶三、四千家。

南市最紅火的時候是在隋代和盛唐,中晚唐以後變為居民區,金、元以後基本被廢棄,其遺址大致位於今洛龍區。

南市在隋、唐兩代商業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發掘引起各方高度關注,國家文物局撥專款支持此次發掘,洛陽市文物工作隊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洛陽唐城隊組成聯合考古發掘隊進行發掘,中國、義大利合作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也將這裡作為實習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市
  • 地理位置:河南省洛陽市
名稱演變,地理環境,市場規模,史料記載,考古發掘,相關詩詞,

名稱演變

南市,隋稱“豐都市”,是隋代的東市。
唐代以來,因為其在洛水之南,故稱為南市。

地理環境

東隔長夏門街之東第三街與永泰、臨圜二坊相鄰,西為長夏門街之東第一街,南為建春門街。隋稱豐都市,占四坊之地。
據文獻記載,隋、唐兩代在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城內都建有規模龐大的市場,其中洛陽城內有北市、西市和南市三個市場。
而唐代的三個市場,都不是隋朝時的三市之舊。隋朝時沒有西市,唐朝時無東市。(東市被改為南市)

市場規模

南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四壁有四百餘店,貨賄山積。

史料記載

《隋書·志·卷二十三》:“東都東市曰豐都,南市曰大同,北市曰通遠。”
《唐兩京城坊考·卷五》:“次北南市。隋曰豐都市,東西南北居二坊之地,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餘肆,四壁有四百餘店,貨賄山積。貞觀九年促半坊。《通鑑》:李密以孟讓為總管,讓夜帥步騎三千入東都外郭,燒掠豐都市。又曰:越王侗運回洛倉米入城,遣兵五千屯豐都市,五千屯上春門,五千屯北邙山。按豐都市隋之東市,唐以其在雒水南,故曰南市。”

考古發掘

南市遺址考古發掘於2004年09月16日左右開始,是洛陽市重大考古項目。
該項目在2003年九月啟動後,考古人員先對南市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古鑽探,鑽探面積近六萬平方米;通過鑽探基本查清了南市遺址的布局,發現了建春門街、坊內十字街、兩條水渠等遺址,為正式發掘奠定了基礎。全部發掘將持續三至五年。
南市
南市遺址鑽探遺蹟示意圖
南市內有十字街,街兩側有排水渠。南市南門外的南北向街兩側有大量唐末五代至北宋時期臨街店鋪柱洞遺蹟,應為涼棚式建築,在店鋪前的路面上清理出大量的骰子、象棋子、圍棋子、籌碼商品遺物。在南市南牆外側的建春門街路面上有大量唐末五代至北宋時期臨街而建的店鋪遺蹟,前為涼棚式建築,後面為磚砌的操作間,有層層疊壓的燒灶遺蹟。
據有關考古專家介紹,通過此次發掘,南市面積究竟有多大、歷史沿革如何、最繁華時究竟有多少商戶、鋪面規模多大、建築樣式如何等歷史之謎,都望得到破解。如果通過發掘能夠證實南市確是隋唐時期全國絲綢、瓷器等重要商品的集散中心,是當時潼關以東最大商業貿易中心,那么洛陽絲綢之路起點的地位應該能夠得到確認。

相關詩詞

唐·呂溫《上官昭容書樓歌》:“君不見洛陽南市賣書肆,有人買得研神記。紙上香多蠹不成,昭容題處猶分明,令人惆悵難為情。”
唐·杜甫《春水生二絕》:“南市津頭有船賣,無錢即買系籬旁。”
唐·崔珏《門前柳》:“南津柳色連南市,南市戎州三百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