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科,近危(NT)。中國特有種。已列入《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
地生草本,花形、花色優雅,可作觀賞。花期6-7月;果期8-9月。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習性,地理分布,
形態特徵
地生草本,高7.5-8.5 cm。根狀莖伸長,莖狀,匍匐,具節,生根,直徑1-1.5 mm。莖圓柱形,直立或近直立,直徑1-1.5 mm,綠褐色,光滑。葉3-5枚,直立伸展,卵形,肉質,長6-8 mm,寬4-6 m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上面深綠色,背面淡紫色;葉柄長3-5mm,下部擴大成鞘抱莖。花序頂生,總狀,具(1-) 2-3(-4)朵花,長1.5-3 cm;花序軸和花序柄被疏柔毛,花序之下常具2枚鞘狀苞片;花苞片直立伸展,狹卵形,淡紫色,膜質,長5-7 mm,寬2.5-3 mm,先端漸尖,背面無毛,邊緣具疏柔毛,較子房短。花倒置,張開;萼片白色,中萼片狹卵狀長圓形,長5-6 mm,寬2-2.5 mm,具1脈,先端稍鈍,背面無毛,邊緣無毛,具2條縱向、粗的紫紅色條紋,與花瓣粘合呈兜狀,有時靠近先端的1/5離生;側萼片斜狹長圓狀披針形,不等側,長8-9 mm,寬2.8-3 mm,具1脈,先端稍鈍,背面無毛,邊緣無毛,下部具2條縱向、粗的紫紅色條紋,基部合生成囊,圍抱唇瓣基部的距;花瓣斜線狀披針形,膜質,長5-6 mm,寬約1 mm,具1脈,先端稍尖,不等側,背面無毛,邊緣具短而密的緣毛,沿中肋具1條粗的紫紅色條紋;唇瓣位於下方,輪廓呈Y字形,膜質,長12-13 mm,前部擴大並2裂,裂片倒卵形,長4-5 mm,前端寬3.5-4 mm,邊緣略波狀,無毛,叉開,在裂片之間基部凹缺處具1個紫紅色斑點,唇瓣中部收狹呈爪,爪長4.5-5mm,其不分裂的部分長橢圓形,沿中肋兩側各具(3-)4個紫紅色斑點,前部邊緣具5-8對不等長的流蘇,而後部邊緣具細齒,唇瓣基部稍膨大,凹陷成囊狀距,距向下伸展,長2-2.5 mm,寬1.5-2 mm,末端鈍、不裂,內面具2個狹長圓形的胼胝體;蕊柱粗短,長1.5mm;花葯狹披針形,紫紅色,向前傾斜,長3.5 mm,先端長漸尖;花粉團2個,粒粉質,黃色,狹倒披針形,長約3 mm,末端共同具1個小的粘盤;蕊喙粉紅色,先端叉狀;柱頭2個,側生,近圓形;子房細圓柱形,扭轉,無毛,連同花梗長7-8 mm,直徑1 mm。
本種與屬中其他種的區別在於其植株很小,高僅7.5-8.5 cm,萼片白色,背面具2條縱向、粗的紫紅色條紋,花瓣白色,斜線狀披針形,沿中肋具1條粗的紫紅色條紋和邊緣具短而密的緣毛,唇瓣白色,頂部2裂片基部凹缺處具1個紫紅色斑點,爪部在中肋兩側各具(3-)4個紫紅色斑點。
生長習性
生於闊葉林下,肥沃的腐葉土上,很少見。
地理分布
產於天井山。分布於中國廣東、台灣。本種為狹域分布種,僅分布南嶺與台灣,種群數量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