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皇城遺址

南宋皇城遺址

南宋皇城遺址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城南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

宋高宗趙構定都杭州後,在北宋州治舊址修建宮城禁苑。東起鳳山門,西至鳳凰山西麓,南起苕帚灣,北至萬松嶺,方圓4.5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宋皇城遺址
  • 地理位置: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景點級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南宋故宮遺址公園
皇城歷史,皇城布局,朝會區,後寢區,東華門宮殿區,宮內服務區,史籍記載,宮內地形,邊界與範圍,地圖信息,

皇城歷史

南宋皇城遺址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城南鳳凰山東麓宋城路一帶。大內有城門3座,南稱麗正,北為和寧,東曰東華。皇城內,宮殿巍峨林立,光耀奪目。有金鑾殿、垂拱殿、選德殿、福寧殿、勤政殿、復古殿等殿、堂、樓閣約130餘座。此外還有華美的御苑直至鳳凰山巔。元至元十四年(1277)因為民間失火延及,焚燒殆盡,至明代成為廢墟。現遺址上建有軍隊用房和杭州捲菸廠等大型建築以及民房,國家文物部門正在進行考古發掘。鳳凰山御苑內石刻、石景頗多,規劃闢為"南宋故宮遺址公園"。

皇城布局

皇城內部可分宮城內和宮城外兩個部分。宮城內分為朝會區、後寢區、後苑區、宮內服務區、東華門宮殿區、慈寧宮區;宮城外主要為北宮門、東華門服務區、東宮區、內府衙署區等等。  根據杭州市有關部門最新的框定和測算,南宋皇城大遺址綜合保護工程的四至範圍為:南至錢塘江,北至慶春路,東至中河(德壽宮遺址),西至虎跑路——南山路——解放路——延安路一線。與最初定的涵蓋範圍比,多了一個德壽宮遺址,總面積也從原來的13.8平方公里擴大到14.1平方公里。
南宋皇城南宋皇城
而核心區塊,也就是南宋皇城遺址,面積約50萬平方米,東起饅頭山東麓,西至鳳凰山,南至宋城路一帶,北至萬松嶺路南。

朝會區

位置基本已經由考古資料所印證,前端較長部分,為並列的垂拱殿和大慶殿,大慶殿後的夯土台較長是因為其後有後殿和延和殿。宋亡後,以垂拱殿為報國寺,可能這時大慶殿已毀,故以延和殿為小仙林寺,實際還是按兩路軸線布置。
L形夯土台基前端總長112米,其中向西突出部分長46米。文獻記載皇城朝會區垂拱殿、大慶殿形制相同且並列,即位於L形夯土台基前端,其中向西突出部分為垂拱殿。L形夯土台基自前向後依次為大慶殿、後殿、延和殿(孝宗時就後殿擁舍改建),符合皇宮大朝會區“三大殿”格局(如北京故宮太和、中和、保和三殿)。L形夯土台後兩進夯土台根據文獻推測應為後寢區,即福寧宮、坤寧宮台基。

後寢區

大慶殿主夯土台後軸線上還有兩進夯土,根據文獻推測應為福寧宮區,福寧宮在元代改為尊勝寺,尊勝寺有白塔、望江亭。元代郭畀《客杭日記》載:尊勝寺門,俗雲望江亭。俯視錢塘江水。按作者的游線先游般若寺後游尊勝寺,由北而南,故尊勝寺在北高崗上。以此推測夯土以及北段為福寧宮為主的後寢區域。

東華門宮殿區

東華門宮殿主要是皇帝單獨接見大臣用。其主殿為選德殿。《鹹淳臨安志》記周必大《選德殿記》:“獨辟殿與禁桓之東,名之曰選德”。選德殿是孝宗一朝重要的活動場所,周必大記述:“午時入東華門,過選德殿,其後即球場也,相對由大堂曰水堂,其左為芙蓉閣,右為凌虛閣。”該組建築在宋亡後就成為以芙蓉閣為中心的興元寺。

宮內服務區

即北宮門到垂拱殿便門前的道路兩側用房。有御廚、御酒庫、御藥院、內東門司、造作所等機構,按《南渡行宮記》、《夢梁錄》等文獻記載,整個區域應該在西側靠山的位置。

史籍記載

南宋皇城在南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損毀,元代曾以皇城舊址為五座佛寺,五座寺院在元末基本被毀。宋代文獻中沒有關於皇城完整的方位、格局的描述和圖紙,唯有各種史料筆記中有一鱗半爪的記述。到元末已經有人開始考證南宋行宮,有徐一夔作《南宋行宮考》,其後明末顧炎武作《歷代帝王宅京記》,清代朱彭作《南宋古蹟考》,都對南宋皇城做了相關考證。

宮內地形

中國古代造城需相土嘗水,象天法地,而皇城的選址更有“形勝”“王氣”之說。南宋皇城位於鳳凰山東麓,布局依山就勢,就是這種傳統的選址經典。宋人趙彥衛說:“所謂餘杭之鳳凰山,即今臨安府大內麗正門之正面案山,山勢自西北掀騰而來,至此山止,分左右兩翼。大內在山之左腋,後有山包之,第二包即相府第,第三包太廟,第四包執政府,包盡處朝天門。”趙彥衛所說鳳凰山左腋,“後有山包之”應該是指八蟠嶺,第二包指萬松嶺,第三包指瑞石山,第四包指吳山。
鳳凰山東八蟠嶺前還有一座小山嶺與鳳凰山相連,即吳衙山,與吳衙山、八蟠嶺相對的小山,稱“饅頭山",“饅頭山”山勢迂迴,應該就是《湖山便覽》所說“鳳凰山東為回峰”。八蟠嶺與饅頭山之間有一道緩緩的山樑連結。吳衙山、八蟠嶺與饅頭山如同兩臂,環抱著一個平坦的區域,這就是南宋皇城的核心所在。從考古試勘發現的夯土台軸線,基本與吳衙山、八蟠嶺的山脊線平行居中的軸線重合,從一個側面證實了南宋皇城選址與地形的必然聯繫。

邊界與範圍

參考《鹹淳臨安志》所記載的京城圖、皇城圖,及趙彥衛說:“所謂餘杭之鳳凰山,即今臨安府大內麗正門之正面案山”,南牆位置正對鳳凰山腳。現場踏勘,從軍區倉庫院落西望,明確看到兩座山勢如皇城圖所示。
宋城路盡端處發現的城門與皇城圖西南角記載的朝馬院、府後門位置吻合。因此,皇城南牆應該就在宋城路沿線。而南牆內測發現磚砌道路,正是皇城內通道之一。大型夯土台不止一個,第二、第三個夯土台與第一夯土台的東側部分形成明顯的軸線關係,該軸線與饅頭山、吳衙山之間的中軸線基本重合,推測為皇城的主要中軸線,因此該軸與城牆(宋城路)交界處是麗正門的可能性很大。
西北側城牆沿八蟠嶺山脊興建,仍保留有暴露於地面上的夯土牆遺蹟。城牆起于山脊之原因是避免山體匯水面造成的沖刷。城牆沿山脊下行,並不是直接走一個圓弧(如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勘探調查所推測)。皇城圖所示,城牆在西北角有一南向斜銳角,不符合一般的夯築規律。但從地形分析,該角是城牆沿山脊到達山腳後,既為了在北城牆與萬松嶺古道之間留出空間,又使城牆與御街形成正交。城牆北側的萬松嶺古道,自古就是溝通杭城南北的要道,據《夢梁錄》記載:“殿司衙山上萬松嶺,在和寧門外孝仁坊西嶺上,夾道栽松,今第宅內官民居,高高下下,鱗次櫛比,多居於上”。由此可見皇城並未將萬松嶺古道包入在內。《夢梁錄》同時記載:“內後門名和寧,……,門外列百僚侍班子,左右排紅杈子,左設門,右立待漏院、客省四方館,入登平坊。”可以知道和寧門外尚有大量建築,因此北牆應該位於萬松嶺古道以南,中藥材倉庫遺址以北,鳳山新村中心的區域。而北門的位置應該是城牆與鼓樓、嚴官巷御街遺址的連線線與城牆交界處。
有的學者認為皇城位置應該包括到中河以東區域,如果如此,那發現的城牆就可能是宮牆的位置。但是參考北大闕維民教授對於杭州運河的研究,南宋前杭城市內運河鹽橋河即中河是通過龍山閘及浙江閘與錢塘江相連,龍山閘在今閘口白塔附近,南宋建都後由於龍山河接近大內而禁通舟楫,通錢塘江主要是浙江閘,浙江閘在如今南新橋一帶,是城市水路要道,因此不可能包入皇城內。龍山河接近大內而禁通舟楫,逐漸淤塞。文獻記載中的護龍水池,可能就是此條河道淤積而成。由此可以明白皇城範圍僅限於中河以西。從中河到現發現的東側牆體之間距離約240米,是否可能在此空間內還有一道城牆呢?尚待進一步考古證據來證明,從目當前的資料來看,考古發現的東牆與南牆、西北牆在尺度作法上基本一致,且城牆與中河之間還有水池、中軍聖下寨等設施,故此現暫定發現的東牆應為皇城東牆一部分。由此東、南、北三面的範圍基本確定。
對於皇城西側,《杭州南宋臨安皇城考古勘探調查》提出“西牆有南段,大部分是利用了鳳凰山的自然山體”。但是《宋會要輯稿》明確記載:“刑部狀檢準律,諸越殿垣者絞,宮垣流三千里,皇城減宮垣一等,京城有減一等”。鳳凰山坡雖然較陡,但絕不是不能翻越,因此皇城應是圍合的。從先查明的兩段城牆可以看出,其修築基本是沿著山體的脊線,主要是防止山體匯水對牆體的沖刷。由此,我們基本可以斷定西側範圍應該沿山脊線到今天鳳凰亭位置封閉。當然,位於山坡上的不一定是城牆的形式,很可能是一般的牆體,我們在清代承德避暑山莊可以看到類似牆體。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西湖風景名勝區臨安城遺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