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宋吉州窯黑釉梅紋蒜頭瓶
- 年代:南宋
- 形式:黑釉梅紋蒜頭瓶
- 館藏地點:山東布衣莊氏
吉州窯的發展歷史,吉州窯的窯址分布,吉州窯的形制和藝術特點,藏品介紹,
吉州窯的發展歷史
吉州窯是中國現有保存完好的古代名窯遺址之一。它始於晚唐,興於五代、北宋,極盛於南宋,而衰於元末,距今已有 1200多年的歷史。據傳宋時,永和陶瓷業興旺,“辟坊巷街三市”,“七十二條花街”。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餘家。吉州窯是中國古代黑釉釉瓷生產中心之一。所產瓷器種類繁多,已發現的瓷形有120餘種。按胎釉可分為青釉瓷、乳白釉瓷、綠釉瓷、黑釉瓷、彩繪瓷、雕塑瓷和玻璃器等。[2]
吉州窯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為推動中國古代瓷業生產,積累製作技藝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東昌志》記載:永和鎮至五代時,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到宋時,瓷業興旺,辟坊巷街三市、錦繡鋪有幾千戶,百尺層樓萬餘家,連殿峻字,呈現出“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繁榮景象,永和鎮也成為“天下三鎮”之一。現在古瓷片、窯具還俯拾皆是,一條條用阻壇和窯磚鋪成各種圖案的長街古巷,縱橫交錯,依舊保留了古瓷城的風貌。[3]
吉州窯陶瓷在中國宋元時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它為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窯的名貴產品。1975年,在東京博物館舉辦日本出土的中國陶瓷展覽,吉州窯的兔毫斑、鷓鴣斑和玳瑁斑成為傳世珍品,日本國珍藏的剪紙貼花盞被譽為國寶。1976年,在新安海域發現一艘開往朝鮮、日本的中國元代沉船,從沉船中打撈出1.5萬餘件中國的古陶瓷,不少屬吉州窯燒制。韓國中央博物館陳列的42件吉州窯瓷器被視為稀世珍品。英國博物館所藏的吉州窯產鳳首白瓷瓶堪稱瓷中尤物,木葉天目盞則被列為國寶。
自1982年成立了“吉州窯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州陶瓷廠”後,吉州窯的名貴產品逐步得到恢復,有的仿古瓷、陳設瓷相繼進入了美、英、法、日等國。
1956年,我國研究吉州窯的專家蔣玄怡先生在吉州窯址作過考察,發現有唐瓷的碎片和唐代窯址中較為常見的窯具(如形如竹節的支墊和砣輪),並把唐代吉州窯產品稱之為“早期青瓷”。1980年10-12月間,當時江西省文物工作隊和吉安縣文物管理辦公室聯合對吉州窯進行了重點的考古試掘工作,在本覺寺窯床底以下近二米深的堆積層和同一層位的天足嶺底層。發現有醬褐釉碗、罐、注壺等青瓷類器物,其燒造方法與浙江越窯相同,與晚唐時的洪州窯相類似,採用高嶺土襯塊燒。施青灰或醬褐色釉,釉不及底,釉色不均勻,多有發澀,並現“淚痕”。瓷胎多為灰黑和黑色炻胎,質祖夾細砂,胎體較重。其釉色、胎質、造型都接近洪州窯。晚唐器。其產品在胎釉間先敷一層黑褐色的“化妝土”,再澆黃色釉汁至腹中部,碗內底襯貼6~8塊高嶺土,以免搭釉相連,成八卦形狀,燒成後,除去襯塊,故稱襯塊燒。這是吉州窯創建期的一種較為原始的支燒法。
吉州窯的窯址分布
吉州窯地處吉安縣東南隅,濱臨贛江,上溯贛州,下達南昌,淺山叢林綿亘數十里,面對瓷土基地青原“雞岡嶺”,有豐富的原料和燃料,交通條件極為 便利。吉州窯在當時“海宇清寧”的環境下.又在鄰近的豐城洪州窯、新乾塔下窯、臨川白滸窯、永豐山口窯和贛州七里鎮窯等的相互促進下得到飛速發展。宋代元豐年間,已是“民物繁庶,舟車輻輳”的“天下三鎮”之一的瓷城了。
吉州窯遺址現有廢窯24處,即窯嶺、茅庵嶺、牛牯嶺、後背嶺、窯門嶺、官家塘嶺、屋後嶺、豬婆石嶺、蔣家嶺、七眼塘嶺、松樹嶺、曹門嶺、亂葬戈嶺、尹家山嶺、本覺寺嶺、上蔣嶺、講經台嶺、曾家嶺、斜家嶺、楓樹嶺、拓樹嶺、自家嶺、天足嶺、下瓦窯嶺等。
吉州窯的形制和藝術特點
此期主要器物有:醬褐釉碗、雙系罐、短流注壺、乳白釉厚唇碗、折唇碗以及玉壺春、蒜頭瓶等日常生活用品。以醬褐釉為主要產品,也有乳白釉,青褐釉,淡青釉細開片印花和黃青釉細開片的。另一類是釉成淡綠色,有細碎紋開片,這種青瓷是以內部素地燒法,即器內中心留出一塊不上釉,器與器之間可以摞起來燒造。以上產品在各地唐墓均有出土,並較為常見。晚唐期的吉州窯屬創燒時期,其釉色比較單一,品種不多,瓷質亦粗,但從窯址上發現有多處燒造點,這說明當時吉州窯燒造瓷器已初具規模。
藏品介紹
布衣莊氏收藏的南宋吉州窯黑釉梅紋蒜頭瓶,高34厘米,口徑5厘米,蒜頭直徑7厘米,腹徑16厘米,底足徑11厘米。整體為黑褐色釉,黑中微微泛紅,腹部兩側有乾枝梅花剔釉圖案,底足封釉,底圈足為了不沾窯而露胎體。
胎體為接胎,內側不修飾,蒜頭處接胎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