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馮氏

南唐馮氏

南唐馮氏是長樂馮氏的重要分支,長樂馮氏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著名的門閥家族,為西漢左將軍、光祿勛馮奉世之子大鴻臚、關內侯馮野王之後,曾為北燕皇室、信都長樂(今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區)望族。南唐馮氏族譜尊西漢馮唐為一世祖,二十八世祖馮慈明(隋贈柱國、戶部尚書、昌黎郡公,謚壯武)為南唐馮氏始祖,馮慈明為北魏昌黎王馮熙之玄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唐馮氏
  • 外文名:Feng family in the Southern Tang Dynasty
  • 主要郡望:始平郡、上黨郡、長樂郡
  • 主要堂號:始平堂、大樹堂、三元堂
  • 興起朝代:隋、唐
  • 代表人物馮慈明馮延巳馮延魯馮椅馮去非
家族簡介,家族世系,都昌靈芝馮氏,家族起源,後世人物簡介,

家族簡介

南唐馮氏由馮慈明十六世孫 南唐吏部尚書馮復(字建中,居安徽休寧馮村)及其子馮延巳(南唐宰相)、馮延魯(戶部尚書)、馮延惠(監察御史)、馮延慈(國子祭酒)開創。南唐馮氏世家分延巳、延魯、延惠、延慈四大支派。
至明朝嘉靖年間統修族譜時,南唐馮氏世家後裔僅延魯一支在江南各地繁衍便有108 莊。目前已知的南唐馮氏世家主要聚居地有:安徽祁門、休寧、績溪、宿松、池州,江西撫州金溪、東鄉、崇仁、南昌、都昌、鄱陽、彭澤、九江、浮梁、餘江、弋陽、萬年,江蘇金壇、溧陽、揚中、無錫、江寧,湖北江夏、大冶,福建福州、延平,浙江紹興,山東青州,陝西西安,雲南滕沖,廣西等地。

家族世系

一世至二十八世 世系表
南唐馮氏一世至二十八世世系如下圖1、圖2、圖3、圖4:
南唐馮氏
圖1 一至五世 世系圖
南唐馮氏
圖2 五至十三世 世系圖
南唐馮氏
圖3 十三至二十二世 世系圖
南唐馮氏
圖4 二十二至二十八世 世系圖
二十八世
馮慈明(549年~617年),馮子琮長子,祖籍信都長樂(今河北冀州)。馮子琮生有四子,即馮慈明、馮慈正、馮慈穆(亦作慈信)、馮慈昭(亦作慈讓)。公元577年,北周武帝平定北齊,授馮慈明為帥都督。隋文帝受禪後,馮慈明又被授為司空司倉參軍事。後升任行台禮部侍郎、吏部員外郎兼內史舍人。後因出仕北齊和北周的經歷,為隋煬帝所忌,被貶為伊吾鎮副,還未到任又改為交趾郡丞。大業九年,煬帝感其忠義拜為尚書兵曹郎,加位朝請大夫。大業十三年,攝江都郡事,李密叛軍逼東都,馮慈明奉詔召集瀍、洛兩地之兵擊李密,途中被賊首翟讓擒獲並殺害。隋煬帝得知慈明死節事後大為惋惜,為表彰其忠烈,贈封銀青光祿大夫,並拜其子馮怦、馮惇為尚書承務郎。隋恭帝楊侗即位後,又贈封柱國、戶部尚書、昌黎郡公,諡號壯武。馮慈明死後被其子馮怦葬於新安郡黟縣之橫頭(今安徽省祁門縣閃里鎮文堂村)。(事跡見《隋書》馮慈明傳)
二十九世
馮忱,馮慈明長子,事跡見隋書。
馮怦,馮慈明次子,祖籍信都長樂(今河北冀州),妻趙氏,生三子。大業十三年,馮怦為尚書承務郎、攝新安郡事。大業十四年(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的叛軍縊弒於揚州,天下大亂,馮怦棄官隱居於歙州(新安郡)仙桂鄉黃洋社橫頭(今祁門縣閃里鎮文堂村)。唐朝貞觀年間,馮怦復出仕,為兵部郎中。貞觀二十年(646年)正月丁丑,馮怦任光祿少卿,以六條巡察四方。後出任呂州刺史,卒於呂州。
馮惇,馮慈明三子,妻吳氏生二子。其父馮慈明被翟讓殺害時,隋煬帝為表彰馮氏忠烈,拜為尚書承務郎。
馮憚,馮慈明幼子,妻李氏生二子,事跡不詳。
三十世
馮羽(593年~681年),馮怦長子,又名宣,字時舉(一字貢禹)。唐貞觀年間,以祖功蔭為尚書承務郎,尚書右僕射長孫無忌愛其才,薦為金部郎中。因廉潔無私,出納公平,擢為宗正少卿。後以年久勛著,拜為戶部尚書、賜金魚袋致仕。退居歙州(新安郡)仙桂鄉黃洋社橫頭(今祁門縣閃里鎮文堂村),卒於家中,享年八十九,卜葬大易嶺之南、小易嶺西麓,其墓至今存焉。馮羽生子三:智、慮、謀。
馮翱,馮怦次子,遷浙江。
馮翔,馮怦幼子,遷婺州(今浙江金華)。
馮麒,馮惇長子,遷潤州(今江蘇鎮江)。
馮驥,馮惇次子,遷湖州。
馮騰,馮憚長子,遷松江。
馮飛,馮憚次子,遷平江。
三十一世
馮智,字子擇,馮羽長子。生三子:馮澤(字濟之)、馮湘(字會之)、馮海(字容之)。
三十二世
馮海,字容之,馮智三子。開元元年,任祁門監官,卒葬於其祖父墓左側。生三子:馮聽、馮聰、馮職。
三十三世
馮聽,字思聰,馮海長子。娶徐氏,生子實。
三十四世
馮實,字太和,馮聽子,曾任宣州推官。娶金氏,生子松貴。卒葬於祁門廿一都黃洋社下文堂。
三十五世
馮松貴,字良材,馮實子。娶吳氏,生二子
三十六世
馮炳,字文明,馮松貴長子。娶李氏,生子玠。
馮耀,字光遠,馮松貴次子。
三十七世
馮玠,字彥鴻,馮炳子。娶余氏,生三子。
三十八世
馮儷,又名憲,馮玠長子,娶時氏。
馮伉(744年~809年),又名實,字仲英,馮玠次子。唐代宗大曆初年,登五經秀才科,任長安尉。建中四年,登博學三史科。歷任膳部員外郎、醴泉令、給事中、尚書兵部侍郎、同州刺史、國子祭酒、左散騎常侍。元和四年卒,享年六十六歲,追贈禮部尚書,葬於祁門縣祁西橫頭黃洋社(今祁門閃里文堂)。娶左田黃氏,生三子。
三十九世
馮律,字國用,馮實長子,居祁門縣祁西橫頭黃洋社(今祁門閃里文堂)。
馮待(又名藥),字定時。進士擢第,又登制科,仕至尚書郎。
馮得,字思義。不詳
四十世
馮福濟,字善慶,馮律子,居祁門縣祁西橫頭黃洋社(今祁門閃里文堂)。
四十一世
馮通,字時達,馮福濟子,曾任祁門縣令。唐乾符元年(874年),馮通為避黃巢之亂遷居歙縣黃墩。娶陳氏、王氏、程氏,生五子。卒後與妻合葬於湘公湖口。
四十二世
馮文實,馮通長子,不詳。
馮文彬,馮通次子,遷居浙江慶元。
馮文徽,馮通三子,遷居四川。
馮文征,字季宏,馮通四子。唐朝末年,因征剿黃巢之功被擢為兵部尚書,道經休寧縣新安江源頭,見山水秀麗,遂遷居於此,後世稱該地為馮村。娶劉氏,生子紹彥。
馮文龍,馮通幼子。唐末登進士第,曾任廣信刺史(廣信府,今江西上饒、貴溪一帶),遷居饒州樂平新進鄉塔橋(後屬江西萬年縣)。娶江氏。
四十三世
馮紹彥,字成憲,號翠崖,馮文征之子,隨父居休寧縣新安江源頭馮村。娶李氏,生三子。
四十四世
馮衍,馮紹彥長子,居黃山。
馮復(886年-943年),又名令頵,字建中,馮紹彥次子。少時隨父居休寧縣新安江源頭(世稱馮村)。五代十國時,南吳建國後,出任歙州鹽鐵院判官,禆將樊思蘊作亂燒營,殃及馮府,叛軍士兵敬仰馮公聲望,自發滅火相救,傳為佳話。南唐升元初,馮復為吏部尚書,後舉家遷居金陵(今南京)玄武湖畔,歸隱泉林後,結識希夷先生,研習《周易》,著書立說。升元七年(公元943年),馮復卒,葬於休寧縣馮村附近的新安寺旁,南京鐘山原有“南唐吏部尚書馮公衣冠冢”。馮復娶妻余氏、劉氏,生四子一女。
馮衡,馮紹彥幼子,事跡不詳。
四十五世
馮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一字仲傑),馮復長子。五代十國時南唐著名詞人、大臣。仕於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終太子太傅,卒謚忠肅,葬於休寧馮村溪口。(事跡見《南唐書》)
馮延魯(905年~972年),字叔文,馮複次子,延巳異母弟。唐天佑十三年(公元916年,吳王楊行密仍奉大唐正朔),延魯隨父馮復居歙州,通辭學,少有才名。南唐升元初,馮復任吏部尚書,舉家遷居廣陵(今揚州,吳國國都)。馮延魯仕南唐先主、中主、後主三朝,歷任江都判官、禮部員外郎、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刑部侍郎、中書侍郎、戶部尚書。開寶五年,卒於金陵金壇五葉村家中。據《宋史》、《南唐書》和《都昌靈芝馮氏宗譜》記載:延魯生五子分別為馮僎、馮侃、馮儀、馮價、馮伉,入宋後繼取名第,在南唐公卿世家中莫能及者。
馮延惠(生卒年不詳),字季祥,號東城,馮復三子。仕南唐,初任鏡湖令,仕至監察御史。居鏡湖(今浙江紹興),娶李氏,生子三:馮份、馮倫、馮信。
馮延慈(生卒年不詳),馮復幼子,仕南唐,任國子監祭酒。居績溪,娶王氏,生子二:馮儉、馮傑。
馮毓聰(生卒年不詳),馮復女,入宮為南唐元宗李璟貴妃。
四十六世
馮伸,馮延巳長子,南唐時曾任宣州經歷,辭官後遷居江夏(今湖北武昌)。
馮倜,馮延巳次子,遷居太平府(今安徽省當塗縣)。
馮偉,馮延巳三子,娶郭氏、沈氏,生子二:叔鎮、叔銓。
馮傳,馮延巳幼子。保大中,馮延巳出為撫州節度使,幼子馮傳隨侍,任承務郎。此後,馮傳便宦寓於撫州宜黃縣之閤溪,娶張氏,生子四:馮彥、馮志誠、馮泰法、馮茂。其第三子馮泰法於宋初遷崇仁縣,今崇仁縣大塘馮氏、河溪馮氏,臨川區大嶺馮氏,南昌縣新溪馮氏、蠶石馮氏,均為馮傳後裔。
馮僎,馮延魯長子,進士及第,歷泰州海陵令。娶余氏,子:叔釗。
馮侃,馮延魯次子,進士及第,歷國子博士,以文學策名於江左。娶汪氏,子:一誠。
馮儀,字啟庭,馮延魯三子。南唐時曾以進士任南昌府豐城令,任內清政廉明,撫民有方。歸宋後再舉進士,歷鏡湖縣令、岳州推官。娶段氏,生子二:伯達、伯祺。事跡見欽定四庫全書本《江西通志》卷五十九.名宦傳。
馮價,馮延魯四子,進士及第,歷渝州從事;
馮伉,字仲鹹,馮延魯五子。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登進士第。歷太子中允、商州通判、商州知州、婺州知州、殿中侍御史、福州知州,卒於福州任上。馮伉與北宋名臣、散文家王禹偁相交頗深,王禹偁曾為延魯父子詩集《馮氏家集》作序,名為《馮氏家集前序》。
馮份,馮延惠長子。居鏡湖(今浙江省紹興市),娶黃氏。
馮倫,馮延惠次子。遷醴泉(今陝西省禮泉縣),娶朱氏。
馮信,馮延惠幼子。遷無錫,今無錫市惠山區桃園村馮巷上,宜興市周鐵鎮祝堂村、馮家村等均為其後裔。
馮儉,馮延慈長子。事跡不詳。
馮傑,馮延慈幼子。遷撫州城外東門,今撫州市臨川區沙路馮家村為其後裔。
四十七世
馮碧,原名憲,字伯璚,馮伸子。唐末五代之亂,馮憲更名為馮碧,遷居江夏,後又舉家避亂於宜州、滕州(今廣西藤縣)一帶。
馮叔鎮,又名定,字伯璵,馮偉長子。宋至道乙未年(995年),祖母黃夫人以御賜三銀碗分與三孫今其遷居,伯璵遷浮梁湘湖,娶寧坑程氏,生子三:孟、仲、季。今浮梁湘湖馮氏為其後裔。
馮叔銓,又名安,字伯珉,馮偉次子。宋至道乙未年,遷浮梁北鄉蘇家塢,娶李氏、程氏,生子一:叔。
馮叔釗,馮僎子。生子一:馮興。
馮一誠,馮侃子。宦遊江南,寓居乾越橋亭,娶朱氏,生子三,季子為馮繇。
馮伯達,字文定,馮儀長子。伯達才高八斗,以通周易、善屬文聞名於時,仕至兵部尚書。娶胡氏。
馮伯祺,馮儀次子。進士出身,初授泉州同知,未至其郡,大旱越八月不雨,既至亦如之。累祈之不雨,令民積薪坐於其上,告限三日,水漿不入口,誓將自焚。越日大雨倒下,堤防皆盈,七縣之民,鹹沾其惠澤。故民號其為“濟民翁”。以政績卓著升任洪州刺史,後因年邁上書乞骸骨歸家,定居於江南。娶王氏,生子二:馮評、馮議。
四十八世
馮禹謨,馮碧子。宋開寶末,太祖平定天下,禹謨出獻詩百篇,太祖偉而官之,亦不克試,後為殿中丞。禹謨生子馮式,馮式之子為北宋名臣馮京(1021年-1094年,字當世),馮京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己丑科狀元,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歷官翰林學士、揚州、江寧知府,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變法,罷知亳州、成都等地。宋哲宗即位,累官宣徽南院使,以太子少師致仕。紹聖元年(1094年)去世,年七十四。追贈司徒,諡號“文簡”。禹謨去世後以孫貴被追贈崇國公。(馮京事跡見《宋史·列傳第七十六·馮京》、彭汝礪撰《宋故宣徽南院使檢校司空太子太保致仕上柱國始平郡開國公食邑八千七百戶食實封二千七百戶贈司徒諡文簡馮公墓志銘》)
馮興,馮叔釗子。遷祁門縣祁西十九都仙桂鄉,今安徽省祁門縣祁西大樹、祁邑河東、中井、東山、河溪,岳西縣石佛村,湖州市吳興區華樓橋等地馮氏均為其後裔。生子一:馮珣。
馮繇,馮一誠子,字元正,號三居士。生於宋天禧己未年十月十五日,以保障功授信州推官,元祐三年誥封大學士。遷居興安霽頭(今江西省餘江縣錦江鎮),娶王坊許氏(生於癸亥年五月初一日),誥贈夫人。三居士與夫人許氏合葬於興安霽頭。生子一:馮方(字大義,稱二十公)。三居士之孫小六復徙東鄉璜塘,今撫州市東鄉區璜塘馮氏為其後裔。
馮評,字公甫,馮伯祺長子。宋天禧辛酉(1021年)年進士,曾任饒州知府,辭官退居都昌,為都昌靈芝馮氏始祖。馮評以仁孝厚道聞於鄉里,被時人稱為“長者”。娶楊氏,生子二:馮秉祥、馮秉瑞。
馮議,字公直,馮伯祺次子,號竹隱。馮議幼有英偉之才,壯有通變之略,以進士任建安令,遷南劍州知州,卸任後定居於南劍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今延平馮氏多為其後裔。

都昌靈芝馮氏

家族起源

都昌靈芝馮氏是南唐馮氏的重要支派,其開基始祖為馮延魯之曾孫馮評(974年~1060 年,字公甫),其父為北宋洪州刺史馮伯祺。北宋天禧辛酉(1021年)年,馮評登進士及第,後出知饒州,赴任時道經東匯(今鄱陽湖),遇颶風驟雨,所乘行舟失控,漂入湖灣避險,風息雨停之後,人物皆安然無恙,馮評率眾登高視察,見山青水秀,林木蔥茂,盛產靈芝,地勢開闊,諳熟堪輿之學的馮評滿心喜悅,感悟此處為“祥瑞之所”,“再生福地”,隨指物命名該地曰“靈芝山”,指事命名該處為“長寧”,與其祖籍安徽休寧有一種遙相呼應,不可割捨的聯繫,並蓄意在此定居。馮評在任數十年,成為耆英會首,在靈芝山築別墅。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馮評辭官退居都昌縣長寧靈芝山(今江西省都昌縣南峰鄉石橋村)。時值宋朝推行重農耕,興文教的國策,土沃物阜,地曠人稀的鄱陽湖區成了有識之士競相圈地的好場所,愛慕且耕且讀平安隨意生活方式的馮評便舉家遷居於靈芝山,並將其曾祖馮延魯之墓從洪州遷於都昌靈芝山。自此,馮評便以教化為已任,興學授徒,四方八鄰,學子云集,不出四五年便聲譽遠播,隔州過府慕名前來求學者絡繹不絕,“千里之外從者如流”,時人譽其所居之地為“讀書坂”。
馮氏定居都昌後,後世子孫人才輩出,正所謂“文宗詩祖,代不乏人”,七世之內便出了16名進士,另有 3名貢舉、1名兩貢太學、1名判事、1名士林領袖南嶺教授,堪稱江南望族。
南宋丞相江萬里曾在《石橋馮氏宗譜》題詩曰:“派衍杜陵慶澤長,世居東匯水之陽。厚齋徙定泓潭宅,雲逸連分苦竹莊。回里就居新教授,泉州據隱舊璜塘。草塘別墅山田港,縣令新居五柳坊。知州已政歸南劍,經歷辭官住武昌。饒郡湘湖四十里,總支宦轍遠流芳。”

後世人物簡介

馮盛世,字當時,號石塘先生,馮評五世孫、馮凌雲子。幼學芹宮,文場五戰登宋大觀己丑進士(1109年),知寧縣事。
馮安世,字大聲,號民樂翁,馮評五世孫、馮瑞雲子。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進士,知邵州事。
馮經世,字虞鄉,號築野,馮評五世孫、馮應雲子。宋宣和年間進士,曾任建寧縣尉。
馮椅(1140年~1227年),字奇之、儀之,號厚齋先生,馮評六世孫、馮盛世長子,受業朱熹,為南宋理學名家。宋紹熙癸丑(公元1193年)進士,歷任德興尉、江西運乾、知上高縣事。嘉定年間,馮椅獻策助隆興知府王居安平定峒寇李元勵之亂。晚年擇泓潭(今都昌縣土塘鎮馮家坊)而居,卒葬於中堡曹家嶺(今都昌縣衙前曹家),追贈禮部尚書銜。馮椅生四子(去非、去辯、去疾、去弱)俱登進士榜,其後裔稱“理學世家”。
馮致中,馮評六世孫、馮經世長子,曾任建安(今屬福建)判事,晚年歸籍,於隆興癸未(1163年)別墅石橋頭之南高地,謂之“南峰”,此後馮氏在此世代繁衍、人丁興旺。
馮去非(1188年~1265年),字可遷,號深居翁,馮椅子。宋淳祐元年(1241)進士,仕至左諫議大夫。去非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附權貴,為時人稱頌。年七十八卒,與夫人黃氏合葬於都昌泓潭之東坳上石骨嘴,後人立碑為志。(事跡見《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四·馮去非》)
馮去辨,字可訥,號皆山,馮椅子。宋淳祐十年(1250年)進士,仕至侍郎。
馮去疾,字可久,號蠹翁,又號北山先生,馮椅子。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進士,入直徽猷閣,曾任溫州府教授,後遷升知興國軍(今湖北陽新),曾於興國滄浪亭刻《興國本四書》。淳祐八年(1248年)為提舉江西常平茶鹽。在任期間,曾於臨川創立臨汝書院,並聘請知名學者程若庸為山長。臨汝書院雲集了眾多文人學子,成為當時頗有影響的一所書院,光大了“才子之鄉”的文化教育。
馮去弱,字可大,號雪崖,馮椅幼子。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應徵辟出仕,並更名馮弼。端平元年(1234年),馮弼隨京西、河北路制置使趙葵參加北伐,收復三京。淳祐六年(1246年),徐敏子經略廣西兼靜江知府,馮弼又為其幕僚,後被薦為寧國府知府。鹹淳三年(1267年),馮弼以積閱知通州,並於通州重修儒學貢院。
馮文振,馮評七世孫,南宋士林領袖,宋嘉定四年(1211年)舉為南嶺(贛、湘、粵、桂四省邊境的總稱)教授,執教數十載,耄耋之年,婉拒當地官民士紳挽留,憑葉落歸根祖訓,攜通家返籍世守祖業,世代相繼,而成為通族敬祖守業之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