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縣張村

南和縣張村

南和縣張村,屬河北省南和縣東三召鄉。張村是自然村,村內分胡街村、史街村、高街村三個行政村。村北有邢臨高速依村而過,村東緊挨沙曹線,村西有溜壘河。村域經濟以種植、養殖、苗木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和縣張村
  • 所屬地區:南和縣
  • 性質:自然村
  • 村域經濟:以種植、養殖、苗木為主
簡介,兵馬副指揮,

簡介

張村,冀南平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
小村,位於“南和東一角,三縣交界地”。隸屬南和縣,卻離南和縣城最遠。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小村很多年前曾經方圓百里聞名遐邇。小村的聞名源於小村曾經的集市,那時,日本鬼子兵占據了各個縣城,老百姓進出不方便,自發在張村立了集市。因為管轄縣遠,來去自由,三縣人雜,也沒有什麼苛捐雜稅,老百姓戲稱張村為“三不管”村。張村的集市也就在當時出奇的大,“雞澤逢雙集,平鄉逢單集,張村著了急,一天一個集”可見非比一般。
也正因為這些獨特的背景,小村在當時孕育和保護了一大批優秀的革命將士。他們浴血奮戰、前仆後繼,為共和國的新生貢獻了力量,奉獻了青春。小村也因此多了些孤兒寡母和後來多年仍能見到的門上“光榮軍屬”的牌子。村中有一口大井,叫“壓桿井”,井水清洌甘甜,滋潤了幾輩的村人。就是這口井,一位被日本兵用鋼絲穿了鎖骨,打的遍體鱗傷、血肉模糊的八路軍跳了進去......村北還有當時任三區區長的陵墓,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領導和學生來這裡祭掃,回憶那段難忘的歲月,告慰長眠的英靈。
小村沒有山,卻有著比山還偉岸的父老爺們兒!
小村像一支清遠的笛,訴說著遠遠近近娓娓動聽的故事。
小村叫張村,沒有一戶姓張。老人們說,張姓人是燕王掃北時給殺盡了,村中的胡姓、馬姓、高姓、史姓是從山西遷過來的。老人的話無據可考,但村中至今保留的“張過道”-------當時村中唯一能過大馬車的巷子;還有村西那塊名叫“張園”的地-------據說那是張家的菜園,依然見證張姓曾經存在的歷史,講述著小村彎彎曲曲的過去。

兵馬副指揮

胡敔,張村人。明正統年間兵馬指揮司副指揮,葬於村南。胡敔墓和那兩塊刻有聖旨的石碑至今保留完好。相傳,胡敔下葬時,當時聞名的風水先生蘇半仙主持葬禮,他指定了“扁擔開花龍擊鼓,鐵帽秀才橋上過”這樣的下葬時刻。當時,幾百人送葬的隊伍一切準備停當,在烈日炎炎下等著這個時刻。怎么會有這樣的時刻呢?一直到了午後,人們都仰望著天,鼓手也停止了打鼓,這樣的時刻還沒出現,人群不禁起了疑問。就在這時,一陣風吹過,吹透了人們的脊樑,大家都哆嗦了一下。瞬間,鋪天蓋地的烏雲從西北面的天上壓了過來,銅錢般大的雨點子噼里啪啦地打下來,做活和趕集的人們都忙著往家跑。人們驚奇的發現,一個穿長衫的人的人頭頂一個新的鐵鍋慌裡慌張正在過和橋;一個農夫扁擔兩頭捆著可能是剛才天熱脫下的衣服匆匆地往回跑。蘇半仙大喊:鐵帽秀才和扁擔開花已經出現,時辰馬上就到,準備下葬!烏黑的天空有鷹盤旋,天空一個炸雷,劈亮了隱晦的天空,鷹受了驚嚇,爪下的一條蛇扔了下來,“咚”的一聲砸在鼓手前面的大鼓上。蘇半仙又大喊一聲,下葬!人們七手八腳,瞬間,靈柩安葬完畢。當人們從驚愕和忙碌中回過神來,碧空如洗,一片湛藍!那還有急風驟雨的影子?
傳說,畢竟是傳說,可給古老拙樸的小村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真要知道小村的歷史有多厚重,只需看看村北足有三丈深的土坑裡的古墓和出土的大批陶甬、陶罐,就知道了。
從坑坑窪窪的泥濘路到如今平坦的水泥路,小村走近了我們。倚村而過的溜壘河是成年村人一生不滅的長夢,綠柳飛揚的兩岸,捧之能飲的青青河水,兒時的歡歌笑語像幻燈一樣一幕幕展現。春天豬豬菜肥大嫩綠的葉子鋪滿了河邊;上面,有一種名叫老婆子喝酒的花正端著紫色的酒杯笑迎著春風仰沐著陽光醉倒在整個河沿上。
小村里走一遭,鄉音古拙,雞犬相聞,濃情厚意溢滿心懷。
小村的田間路走一遭,綠意花香,到處是採擷不盡的風景。
小村人愛養豬,從以前的庭院養殖到如今的集約化飼養一直沒間斷過,小村的土地也因有了充足的肥源而變成了黑色,長出的麥子竟都是那么黑黑的綠,收成也比鄰村每畝多收那么一兩百斤。
生態文明村的建設更給小村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限機遇,村人不再留戀和依靠那僅供餬口的一畝三分地,紛紛踏上通向幸福之路的廣闊坦途,去闖世界,走天下,用智慧勤勞的雙手迎接更為燦爛的明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