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匯灶花
- 分類:藝術
- 地區:上海市
基本簡介,追溯起源,藝術特點,畫法,內容,技巧,傳承意義,傳承人物,
基本簡介
南匯的建灶歷史悠久,早見於宋元時代,可見清代欽定四庫《熬波圖》中反映,下沙鹽場就有“各團灶舍”、“起蓋灶舍”之畫頁。相傳,那時人們為求鹽業豐收,在鹽灶、家灶上作畫。勞動人民家中的灶頭,設有灶君,專管人間善惡事,因此,人們在約束行為規範的同時,還在灶山上畫“灶頭花”,獻美於灶君老爺。倘若不畫花,俚人視”白色”為“豆腐灶”,會惹灶君爺生氣。所以人們習慣於在灶上畫“竹”寓意“祝(竹)報平安”,畫“魚”意味著“年年有餘(魚)”,畫山水祈求“一帆風順”(指畫中必有帆船),塑“鷹、鴿”,反映著俚人心想“雄鷹展翅、和平吉祥”的良好願望。雖然灶花畫,不登大雅之堂,不上史料記載,不被文人墨客的青睞,但是,經過歷代深資泥工匠師的藝術積澱,逐漸提升為獨具南匯特色的灶花藝術的一枝奇花,飄香著江南農村集鎮的千家萬戶。
追溯起源
南匯灶花的起源根據普查資料顯示,可見於晚清光緒年間。當時,南匯泥水匠很多,能畫灶花的每個鄉鎮均有10多人。其中,大團康家店、牛橋港北首的唐阿妹(男),他的手藝成熟於民國初年,名揚浦東,新場傅樹棠的高徒陸阿四和他的兒子陸根興,在新場地區可算灶花一支筆,新場東隅又有“薛家一支花”的美傳。
藝術特點
畫法
畫灶花,藝人稱其為“乾濕畫”、“濕壁畫”、“國畫”,也就是說,趁灶頭剛砌好,泥灰還濕潤、未乾之際,迅速作畫,一天完工。如作圖案,則打淡格劃線,然後用石灰包於襪統,噴灰於灶壁,印出細條後再勾深;如畫山水人物,則直接作畫。待灶頭啟用,自行烤乾,幾十年不褪色。
內容
灶花,就內容而言,可分平面的人物畫、山水畫、花卉畫、動物畫、圖案畫和立體“灰塑”等。人物畫要注意:面相漂亮要入神,內衣外衣要分明、姿態做啥象啥,顏色不能太深。畫面內容為戲曲故事、神仙造型、山水花鳥,飛禽走獸。各種畫面各顯特色,取各種口彩,反映了每家人家的美好願望。
技巧
畫灶花,無論你二眼灶、三眼灶、四眼灶、木梳灶、額(彎)方灶,一工人工必須畫好。藝人們通過積累,總結了很多經驗。如:畫山水,線條要均勻、深淡一致;畫樹有三忌:一樣深淺不好看、一樣粗細不好看、一直弄統不好看。畫花卉要掌握:“凹塘筆墨深、面上描得淡,能見光照立體感強”;畫圖案、畫線條都有一整套的藝訣。
傳承意義
傳承人物
灶花畫師大多為民間泥瓦匠人中的資歷深厚者,既是砌灶名匠,又善繪製灶花,並逐漸成為一方專業的灶花畫師。他們大都憑著對灶花的耳濡目染,憑著依其謀生的緊迫之感,憑著對藝術的審美情趣,無師自通,自學成才。也有憑藉深厚的美術功底成為灶花畫師的。
在南匯當地,畫“灶花”的孫友祥遠近聞名。他原來是南匯大團鎮中心國小的美術教師,退休後,有不少村民在砌造了新灶頭後,就請他來畫“灶花”。他對“灶花”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也很感興趣。作為浦東農家灶頭畫的傳人,孫友祥的灶花手藝遠近聞名。儘管年事已高,還是經常被村民邀請作畫。十多年來,孫友祥畫過的灶頭已有200多隻了。孫老先生說,浦東灶頭畫已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後還要在內容形式上不斷創新,讓“灶花”藝術不斷香飄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