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簡稱:《規劃》),是江蘇省南京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是對南京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2024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覆同意《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2024年10月2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印發《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 批覆時間:2024年9月
發展歷程,指導思想,規劃層次,規劃範圍,規劃期限,規劃原則,規劃依據,批覆全文,內容解讀,

發展歷程

2022年10月,《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正式發布並向社會徵詢意見。
2024年8月,自然資源部《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內容匯報專題會議召開。
2024年9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正式批覆《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國函〔2024〕136號)。
2024年10月21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寧政發〔2024〕101號)。

指導思想

《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賦予江蘇省的“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總目標和“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總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健全城市規劃體系,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等功能,全面提高國土空間治理能力,努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南京篇章。
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南京市

規劃層次

規劃範圍

本次規劃範圍分為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個層次。
市域規劃範圍為南京市行政轄區。
中心城區規劃範圍由江南主城和江北新主城構成,面積808平方千米。

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基期為2020年,規劃期限為2021至2035年,近期到2025年,遠景展望到2050年。

規劃原則

  • 底線管控,綠色發展
貫徹生態文明思想和耕地保護國策,落實長江大保護要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築牢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公共安全、能源資源安全、軍事安全等安全底線,落實碳達峰碳中和戰略,形成安全、綠色的發展方式。
  • 空間轉型,創新發展
以全面創新為引領,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最佳化創新和製造業空間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成片開發和有機更新為主要手段,推進城鎮建設空間集聚高效利用,全面形成集約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
  • 全域統籌,協調發展
以統籌協調為原則,推動老城與新城區平衡發展、江北與江南協調發展、城市與鄉村一體發展。著力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建立功能協調、服務均優、各具特色的多中心、網路化市域協同發展新格局。
  • 提升能級,開放發展
以區域開放為路徑,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引領和推動揚子江沿線城市和南京都市圈建設,顯著增強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國際和區域連結能力,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先行示範區,全面提升城市國際化程度。
  • 以人為本,共享發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強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提高均衡性和可達性,提升城市環境品質與人文魅力,創新城市治理方式,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增強城市綜合防災能力和安全韌性,實現城市共建共治共享,打造人民城市的南京樣本。

規劃依據

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的通知》
6、《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
8、《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
11、其他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範等

批覆全文

  • 國務院關於《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批覆
(國函〔2024〕136號)
江蘇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
你們關於報請批准《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請示收悉。現批覆如下:
一、原則同意自然資源部審查通過的《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是南京市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基本依據,請認真組織實施。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等功能,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南京篇章。
二、築牢安全發展的空間基礎。到2035年,南京市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07.9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86.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496.64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用水總量不超過上級下達指標,其中2025年不超過59.1億立方米。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
三、構建支撐新發展格局的國土空間體系。服務構建承東啟西的雙向開放樞紐,深化與上海、杭州、合肥等城市的協同聯動發展,加強南京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省際協同,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四、系統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加快構建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的城鎮體系,最佳化提升中心城區服務能級,強化江北新區區域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長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嚴格長江及其洲島岸線的開發利用,加強秦淮河、紫金山、老山、石臼湖等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好城鎮組團間生態隔離和生態廊道,築牢生態安全格局。保障現代都市農業空間需求,促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創造優良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結構和空間布局,協調產業布局、綜合交通、設施配置和土地使用,優先保障科技創新、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空間需求,提升產業科技創新的全球影響力,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土地政策保障。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國家鐵路樞紐和國家物流樞紐,最佳化港口集疏運體系結構,完善多向聯通、多式聯運的對外對內通道,做好重大基礎設施的空間預留,建設安全便捷、綠色低碳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統籌水利、能源、環境、通信、國防等基礎設施空間,積極穩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最佳化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區域布局,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統籌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完善城鄉生活圈,促進職住平衡;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營造更加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人民城市。嚴格開發強度管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統籌地上地下空間利用,有序實施城市有機更新和土地綜合整治。彰顯城鄉自然與文化特色,健全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空間保護機制,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加強歷代都城格局、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遺產和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嚴格地下文物埋藏區空間管控,加強對城市建築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構建文化資源、自然資源、景觀資源整體保護的空間體系,促進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
五、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規劃》是對南京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必須嚴格執行,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隨意修改、違規變更。按照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要求,健全各級各類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評估預警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建立健全規劃監督、執法、問責聯動機制,實施規劃全生命周期管理。
六、做好規劃實施保障。江蘇省人民政府、自然資源部要指導督促南京市人民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做好《規劃》印發和公開。南京市人民政府要依據經批准的總體規劃編制專項規劃和詳細規劃,依據詳細規劃核發規劃許可,加強城市設計方法運用,建立國土空間相關專項規劃統籌管理制度,強化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系統和國土空間基礎信息平台,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建立健全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制度。自然資源部要會同有關方面根據職責分工,密切協調配合,加強指導、監督和評估,確保實現《規劃》確定的各項目標和任務。各有關部門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多規合一”改革的決策部署,不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之外另設其他空間規劃。《規劃》實施中的重大事項要及時請示報告。
國務院    
2024年9月14日

內容解讀

南京是黨中央、國務院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以來,全國首個獲國務院批准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省會城市。《規劃》是對南京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安排,是全市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
一、《規劃》編制的背景
2019年5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2022年10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明確了全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的總體要求和頂層設計。2023年7月,國務院批覆《江蘇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江蘇省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的總體要求。南京市委市政府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在自然資源部的指導和省自然資源廳的支持下,組織編制了《南京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切實發揮全市空間發展指南、可持續發展空間藍圖的作用,全面提高城鄉規劃、建設、治理融合水平,努力探索提升特大城市國土空間治理能力的新路徑。
二、《規劃》的特色創新
《規劃》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土空間規劃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南京系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要求,注重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劃創新:
一是落實國家重大戰略要求。著力建設“一帶一路”交匯點重要樞紐城市,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圍繞南京都市圈協同共建,統籌安排國土空間布局和交通網路,積極打造雙循環戰略支點。二是探索特大城市轉型路徑。按照黨中央關於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的要求,堅持轉型提升和內涵發展,強化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土地高效利用。三是突出統籌安全發展理念。從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構築安全發展保障體系,建設韌性城市。四是突出建設人民城市理念。以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為目標,打造有文化厚度、有生活溫度、有風景氣度的宜居城市。五是探索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技術方法創新,堅持多部門聯動、多專題研究、多維度識別、多要素管控、多層次區域分析等,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編制貢獻了“南京經驗”。
三、《規劃》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務院批覆檔案,現將《規劃》主要內容介紹如下:
(一)明確城市性質和核心功能定位
批覆明確南京是江蘇省省會、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規劃》實施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揮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東部產業創新中心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東部現代服務業中心、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等功能,融入長江經濟帶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南京篇章。
(二)強化底線管控,築牢安全基礎
《規劃》基於我市資源稟賦條件,堅持底線思維,結合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分析,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耕地保有量不低於207.97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於186.00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496.64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492.53平方千米以內;單位國內生產總值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不少於40%。2025年用水總量不超過59.1億立方米。
同時,《規劃》明確了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地震等風險控制線以及綠地系統線、水體保護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和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安全底線。
(三)深化區域協同,推動協調發展
《規劃》提出服務構建承東啟西的雙向開放樞紐,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引領南京都市圈現代化建設,加強南京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省際協同,加快江北新區發展,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四)統籌保護髮展,構建理想格局
《規劃》基於我市自然地理格局,根據生態安全、集約高效和凸顯特色的原則,構建“南北田園、中部都市、擁江發展、城鄉融合”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
打造環中心城區現代農業發展環,推動江蘇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和南京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最佳化北部崗地平原、南部低山平原與西南兩湖特色農業地區。加大城鄉統籌發展力度,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規劃》提出保護長江綠色生態帶和十片生態功能片區,加強秦淮河、紫金山、老山、石臼湖等自然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好城鎮組團間生態隔離和生態廊道,強化繞城公路和繞城高速沿線綠環生態屏障保護,築牢生態安全格局。保護自然河湖水系格局和水網肌理,加強濕地保護修復,穩定森林資源總量。
《規劃》以“古都彰顯、中心(城區)升級、副城集聚、新城支撐”為策略,彰顯古都魅力、提升城市能級,最佳化城鎮布局、促進擁江發展,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路化的城鎮空間格局。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最佳化人口和產業空間分布,促進人城產融合,推進空間集約高效利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規劃》將中心城區建設成為擁江發展的高能級輻射地區,江南主城作為世界文化名城核心區、知識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高地、品質宜居城區,江北新主城作為江北國家級新區的核心區和南京輻射帶動蘇皖區域的重要功能承載區。副城建設成為區域綜合性節點城市,新城建設成為專業分工、產城融合的特色空間載體。
(五)堅持創新驅動,最佳化產業布局
《規劃》提出服務構建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圈層、組團”式的產業布局,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圍繞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主承載區,構建“一心兩帶、雙核多點”的創新空間結構。以主城高校、科研院所為科創策源地,發揮環紫金山科技創新帶和江北新區產業創新帶引領作用,圍繞江北創新核和紫金山科創核,集中布局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套用型研發機構,集聚創新資源,打造創新環境,促進高質量發展。
按照保障總量、布局最佳化、剛性管控、提質增效、分類定策的原則,劃定產業園區、產業社區兩類工業用地控制線,到2035年全市保障工業用地不少於300平方公里。實施工業用地“增留轉減”策略,推動企業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布局最佳化。
(六)加強名城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規劃》提出以全面保護、整體保護、積極保護為原則,實現中華文化重要樞紐、世界古都傑出代表、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目標,系統保護、利用好承載中華文明基因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各類空間載體,促進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重點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的歷史城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加強歷代都城格局、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遺產以及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嚴格地下文物埋藏區空間管控。
(七)突出城市特色,彰顯風貌魅力
《規劃》突出南京“綠、文、城”的特色要素,構建“古都為核、江河融匯、城丘綠間、多心輝映”的城市特色空間格局,強化對城市建築高度、體量、色彩等空間要素的管控引導,充分彰顯南京融古都風貌與現代文明於一體的城市特色。
《規劃》合理規劃城市公共開敞空間,系統布局藍綠開放空間,重點加強沿山、沿江、沿湖、沿城牆等區域天際線管控。發揮南京山、水、城、林融匯一體的特色,鼓勵當代文化與歷史文化在城市意象、城市空間等方面結合,彰顯古今交融、獨具特色的城市風貌。
(八)強化交通引領,構建開放樞紐
《規劃》提升對外連結輻射水平,構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鞏固提高祿口國際機場的輻射力和競爭力;規劃“八向十二線”的高速鐵路網,“兩環兩橫十四射”的高速公路網路格局;加快發展江海聯運和長江轉運港區共同構成的現代化港口群,提升區域性航運物流中心服務能級。實現半日內通達全國,2小時通達長三角中心城市,1.5小時通達省內城市,1小時通達南京都市圈各成員城市的目標。
《規劃》堅持公交優先發展戰略,構建標桿型綠色出行示範城市。規劃形成以軌道交通為主體、地面公交為基礎、慢行交通為延伸的城市公共運輸系統。規劃形成“井字三環、軸向放射、組團快聯”的高快速路格線局,最佳化完善城鄉一體化的高密度道路網,構建安全、連續的步行和腳踏車交通網路體系。
(九)以人民為中心,營造宜居家園
《規劃》聚焦全齡友好、覆蓋城鄉、功能完善、均衡可及、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建設,在城市地區構建以市級中心、市級副中心、地區級中心為主體,以15分鐘生活圈為支撐的公共服務設施網路;在鄉村地區推進新市鎮和鄉村社區兩級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滿足人民高質量生活要求。
《規劃》以建成全國領先的安全韌性城市為目標,構建穩定可靠的能源網、水利網、通信網,完善防洪、消防、人防、應急避難場所等防災設施布局,加強“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國土空間安全韌性。
四、加強《規劃》的實施保障
批覆要求維護規劃嚴肅性權威性,建設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監測網路,做好規劃實施保障,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健全工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
下一步,南京市將嚴格落實批覆要求,發揮“多規合一”統籌引領的優勢,指導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和近期規劃編制,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台”的要求,完善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建立定期體檢和五年一評估的工作機制,將規劃評估結果作為規劃實施監督考核的重要依據。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