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是中國南京大學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聯合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符淙斌院士和赫爾辛基大學大氣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名譽教授Markku Kulmala牽頭成立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015年4月23日揭牌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南京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 成立時間:2015年4月23日
- 合作機構: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
南京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是中國南京大學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聯合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符淙斌院士和赫爾辛基大學大氣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名譽教授Markku Kulmala牽頭成立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015年4月23日揭牌成立。
南京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是中國南京大學與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聯合建立,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符淙斌院士和赫爾辛基大學大氣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學名譽教授Markku Kulmala牽頭成立的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2004—2009年受聘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2009年10月受聘南京大學氣象學教授。社會兼職 教育部“大氣-地球系統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副主任、“氣候變化”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委員會副主任。iLEAPS(陸地生態系統與大氣過程綜合研究)中國委員會秘書長,GEWEX(國際能量與水循環試驗)中國委員會副秘書長。主要...
2008年11月24日,南京大學成立大氣科學學院,由楊修群任院長,下設氣象學系和大氣物理學系。2010年建成現代化的南京大學氣象台;2012年建成地球系統區域過程綜合觀測試驗基地(SORPES);2013年聯合7所高校和4個科研院所組建江蘇省氣候變化協同創新中心;2015年獲批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016...
南京大學南京赫爾辛基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是依據《中外合作辦學條例》及其實施辦法批准設立和舉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由南京大學和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合作辦學。辦學規模 辦學總規模為680人,其中本科生每年招收100人(建議由南京大學通過招生計畫增量安排);碩士生每年招收80人(大氣科學專業每年招收20人,資源和環境...
南京大氣環境與綠色發展研究院是南京市市級新型研發機構,依託南京大學-赫爾辛基大學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為支撐,推動相關成果的轉化與落地套用,組建一支可以支撐和服務於國家和地方大氣複合污染防治和民航氣象業務需求的專業團隊,建成一個面向相關行業部門業務需求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以及國內外相關環保...
丁愛軍,男,漢族,1977年9月出生於江蘇泰興,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博士,南京大學校長助理、南京大學南京赫爾辛基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學院院長。丁愛軍於1995年考入南京大學大氣科學系,先後獲得學士、博士學位;2001年至2009年在香港理工大學進行合作研究;2009年被聘為南京大學教授;2011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
南京大學地理信息科學系歸屬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原南大地理學系),系成立於2006年,其前身是誕生於1957年的南京大學地圖學專業,現與南京大學國際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ESSI)共同建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江蘇省重點學科。系科簡介 在國內的高等院校中,南京大學在地圖學、GIS與遙感方面均起步較早。1957年,在...
省部級科研機構:教育部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環境保護有機化工廢水處理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江蘇省農村環境保護與生態修復工程中心、南京大學-江蘇省環境保護廳環境管理與政策研究中心、江蘇省大氣污染控制聯合實驗室 校級科研機構:南京大學地球關鍵帶科學與技術國際研究中心、南京...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擁有多台高精端的地質樣品分析測試實驗設備,如電子顯微鏡、X-光衍射儀、高光譜分辨儀等,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和地球系統科學研究所擁有高性能的從紫外到紅外的室內/野外光譜儀,並正引進航空/地面兩用的成像光譜儀。此外,南京大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有長期合作協定。華...
1962年用實驗證明了“向量流不滅原理”。1963年用實驗證明了核的β衰變中矢量流守恆理論,是物理學史上第一次由實驗定實電磁相互作用與弱相互作用有密切關係。證實了β譜形狀的源效應,澄清了早期β衰變理論中的一些錯誤,支持了費米理論。對β衰變的各種躍遷,特別是禁戒躍遷的全部級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豐富和...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設立,由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 [1],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五個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高等級的獎項,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
(6) 國際礦床學會(SEG)會員 (7) 南京大學第六屆教職工代表大會 (8) 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重點實驗室和行政黨支部書記 (9) 南京大學理科實驗班(地科-地理-環院-大氣方向)認識實習隊副隊長 (2017年度)雜誌審稿 Earth Science Reviews, Ore Geology Reviews, Lithos, Chemical Geology, Scientific Reports,...
2009年10月-2010年1月,日本東京大學氣候系統研究中心(CCSR),短期交流訪問 2013年9月-2014年8月,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OU)風暴分析與預報中心(CAPS),訪問學者 學術兼職 擔任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LCPS)副主任,國際極地環境研究實驗室(IPERL)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熱帶與海洋氣象學委員會...
研究院成立於1998年12月,是由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建於1952年)、套用數學研究所(建於1979年)、系統科學研究所(建於1979年)及計算數學與科學工程計算研究所(建於1995年)等四個研究所整合而成。據2020年6月研究院官網顯示,研究院下設4個研究所,1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研究中心,13個交叉...
(1)系統地掌握大氣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2)熟練掌握大氣科學實驗的基本技能。(3)了解大氣科學的發展歷史、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認識大氣科學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4)初步掌握大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具備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大氣科學及相關問題的能力。(5)掌握該專業所需的...
戴金星,1935年3月19日出生於浙江瑞安,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戴金星於1961年從南京大學地質系大地構造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石油工業部北京石油科學研究院工作;1962年被分配至江漢油田勘探處的生產一線;1972年進入中國石油勘探...
1989年11月至1992年7月,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助理(期間:1991年8月至1992年2月赴澳大利亞麥考瑞大學地球科學系做訪問學者)。1993年3月至2010年7月,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地球科學系實驗室主管、資深研究員。2010年7月,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2015年,當選國際地球化學會士(Geochemistry Fellow)。2017年7月,...
陳德亮先後與中國科學院若干研究所,與中國科協、農科院、氣象局及多所大學合作,培養中青年人才、提升學術刊物水平與科學文化建設,為學術機構及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諮詢等,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地球系統科學發展做了貢獻。他不斷向國際組織、科學院及研究機構、大型科技獎項評審機構等介紹、宣傳中國科學家的成果和貢獻...
1986年7月,王會軍從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畢業,並考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1991年9月,獲得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博士學位後留所工作,先後擔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4年特批)、研究員(1996年特批)、博士生導師(1998年-)。1991年11月,在美國Lorenz國家實驗室(LLNL/PCMDI)進行氣候模擬方面的短期...
榮譽表彰 出版圖書 社會任職 國際學術團體任職 中國國內學術團體任職 期刊社任職 人物評價 吳國雄多年來一直從事天氣、氣候動力學,大氣環流動力學,和氣候系統模式發展和數值模擬的研究,在天氣和氣候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造性的成果。(大氣科學和地球流體力學數值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評)
符淙斌認為:擁有國際化的視野,才更有可能做出國際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講授課程 2019年2月26日,符淙斌為南京大學地球系統科學與環境理科實驗班2017級的同學講授《地球系統科學》學期第一節課。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人物評價 符淙斌在熱帶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季風氣候與生態系統相互作用、氣候突變以及區域氣候模擬等前沿...
馬庫·庫馬拉是國際大氣科學領域著名科學家。(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評)馬庫·庫馬拉是大氣與地球系統科學領域國際一流學者,氣溶膠成核理論奠基人。他不僅為南京大學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更一直致力於推動開發中國家大氣環境和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技術進步。(南京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評)
黃安寧,男,漢族,1979 年 8 月生,重慶大足人,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氣象系副主任,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副主任。主要從事陸面過程模式發展與評估、陸-氣相互作用以及東亞氣候模擬與預測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7項:4 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包括1項青藏高原...
2004年—2018年,擔任中國科學院生態系統網路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主任。2005—2018年,擔任科技部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路綜合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1月—2018年9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2009年7月,擔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二級研究員。2014年,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生態...
曹晉濱長期從事磁層物理和空間探測技術研究,在磁層能量釋放,輸運和耗散,行星(彗星)大氣非熱逃逸,以及空間磁場波動探測方面取得了開創性成果。曹晉濱首次提出了空間粒子迴旋各向異性開放相空間理論, 並套用這個理論成功的解釋了以前封閉相空間理論所不能解釋的一系列衛星觀察現象,國際上將此理論稱之為SNG理論;關於磁...
2019年8月,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2021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地學部)。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謝樹成圍繞地質時期微生物這一地質學難題,形成了從技術方法創新到理論認識突破再到新學科拓展的系統創新鏈。他對地質微生物脂類的儀器分析與數據表征方法進行創新,建立了示蹤古氣候古環境的...
2018年,沈樹忠為吳興實驗中學學生和全區科技教師作《煤山金釘子》地質科普報告。4月25日,沈樹忠在太原理工大學迎西校區科學樓2層報告廳作了題為《2.52億年前的超級生物大滅絕》的學術報告,此外,他還介紹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情況和研究生培養機制。榮譽表彰 社會任職 個人生活 1982年,沈樹忠去長興...
評)江桂斌領導的環境化學與生態毒理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的分析方法、轉化機制、毒性效應及其健康影響方面完成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產生了重要的國際影響,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隊伍,為國家的環境保護戰略和履行國際環境公約做出了突出貢獻。(山東大學環境研究院評)
2024年6月,南京大學與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的科研人員通過分析“羲和號”的觀測數據,精確繪製出國際首個太陽大氣自轉三維圖像。研製歷程 歷史背景 身處太陽系之中,人類無法不對給地球帶來光明與能量的太陽產生好奇並進行探索。科學家表示,大約在46億年前,太陽在距離銀河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