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

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

《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是陶行知所著作品,出自於《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京中等學校訓育研究會
  • 作者:陶行知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陶行知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京中等學校近來組織了一個訓育研究會,於本月九日開成立會,並於二十一日開第一次常會。這個研究會是由國立、省立、私立中等學校擔任訓育的職員組織而成的,可算是一個地方訓育人員第一次對於訓育問題之大協作。歷來辦學的人談到學生品行問題,就聯想到寬嚴的觀念。其實從前學校一味盲目的壓制,近年學校一味盲目的放任,都是不應該走的錯路。訓育問題不是籠統的寬嚴問題。究竟什麼事應當嚴?什麼事應當寬?應當嚴的如何嚴法?應當寬的如何寬法?什麼叫做嚴?什麼叫做寬?我怕專在籠統的寬嚴問題上做工夫總尋不出什麼條理來,所以希望擔任訓育的人,第一要打破寬嚴的觀念,要在寬嚴以外去謀解決。真正的訓育是品格修養之指導。
我們要在“事”上去指導學生修養他們的品格。事應當怎樣做,學生就應當怎樣修養,先生就應當怎樣指導。各種事有各種做法,指導修養之法也跟了它不同。同是一事,處不同之地,當不同之時,遇不同之人,那做的方法及指導修養的方法也就不能盡同了。怎樣可以拿一個籠統的寬嚴觀念來制裁他們呢?
訓育上的第二個不幸的事體就是擔任訓育人員的消極作用。他們慣用種種方法去找學生的錯處。學生是犯過的,他們是記過的。他們和學生是兩個階級,在兩個世界裡活著,他們對於學生的困難問題漠不關心。我們希望今後辦訓育的人要打破偵探的技術,丟開判官的面具。他們應當與學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們的朋友,幫助學生在積極活動上行走。他們也不應當忘記同學互相感化的影響,最好還要運用同學去感化同學,運用朋友去感化朋友。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又名知行,安徽歙縣人,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早年求學於歙縣崇一學堂、杭州廣濟醫學堂和南京金陵大學等教會學校,1914年夏畢業於金陵大學文科。同年秋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獲政治學碩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1917年夏歸國,應聘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專任教員,後升任該校教務主任兼教育專修科主任。其間力主教學改革和促進新教育運動,並為杜威、孟祿等美國學者來華講演等活動擔任部分翻譯。1921年後,先後主編《新教育》等教育刊物,參與新學制改革和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等教育改革活動,參與發起成立中華教育改進社等教育團體,推行平民教育運動和鄉村教育運動,主持創辦安徽公學、曉莊試驗鄉村師範學校、山海工學團、香港中華業餘補習學校、重慶育才學校和重慶社會大學等新型教育機構,並在長期的教育改革和辦學實踐過程中創立“生活教育”學說。
在抗日戰爭前後,曾先後發起並推行普及教育、國難教育、戰時教育、全面教育和民主教育等教育運動,並為民族抗戰事業的勝利,在1936年7月至1938年8月間先後前往歐美亞非等28個國家及地區宣傳抗日救亡。1946年7月25日病逝後,被毛澤東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留世著作輯入《陶行知全集》等。
編者簡介餘子俠(子峽),湖北蘄春人。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國近現代史所兼職教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享有者。學術兼職有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全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會常務理事、湖北省社科聯委員等。近十年來,獨著和合撰《工科先驅 國學大師》等學術著作6部,主編和合作主編大型系列學術著作“中國著名大學校長書系”(1、2輯計18部)、“中外教育交流研究叢書”(6卷本)、《日本侵華教育全史》(4卷本)、《中國人留學史》(上、下冊)、《湖北考試史》(上、下編)等,並在《近代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報刊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多部(套)學術著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研獎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