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唐代王建詩作)

《南中》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反映了南國風光,是王建中年時期遠赴嶺南時的作品。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南中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王建
作品原文,詞語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南中
天南多鳥聲,州縣半無城。野市依蠻姓,山村逐水名。
瘴煙沙上起,陰火雨中生。獨有求珠客,年年入海行。

詞語注釋

天南:指嶺南。亦泛指南方。唐白居易《得潮州楊相公繼之書並詩以此寄之》詩:“詩情書意兩殷勤,來自天南瘴海濱。”唐周繇《送楊環校書歸廣漢》詩:“天南行李半波濤,灘樹枝枝拂戲猱。”唐戴叔倫《屯田詞》:“艱辛歷盡誰得知,望斷天南淚如雨。”宋楊萬里《潮陽海岸望海》詩:“身行島北新春後,眼到天南最盡頭。”
州縣:州與縣的合稱。唐韓愈《進士策問》:“今將自州縣始,請各誦所懷,聊以觀諸生之志。”宋歐陽修《吉州學記》:“今州縣之吏,不得久其職而躬親於教化也。”
野市:鄉村集市。唐耿湋《登锺山館》詩:“野市魚鹽隘,江村竹葦深。”宋蘇軾《初發嘉州》詩:“野市有禪客,釣台尋暮煙。”

作品鑑賞

這首以反映南國風光而聞名的五律,是王建中年時期遠赴嶺南時的作品。
唐代詩人足跡遍天下,各地的大好河山往往成為他們吟詠的對象。一般以寫內地和塞北風光的最有名,寫嶺南的多為人所忽略,其原因在於峙南詩絕大多數沒有突出南國風土人情,所以不能象邊塞詩那樣給人留下強烈的印象。有些詩,如"薜荔搖青氣,桄榔翳碧苔。"(宋之問《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仲冬山果熟,正月花正開。積雨生昏霧,輕霜下震雷。"(杜審言《旅寓安南》)"水紋天上碧,日氣海邊紅。"(張九齡《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韓愈《送桂州嚴大夫》)都是只有名句,全篇和它們不相稱。象柳宗元的《峒岷》、李德裕的《滴嶺南道中作》和本詩這樣風俗畫般的作品實在難得。
據《王建行年考》考證,詩人約於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前後入嶺南節度使幕府。在廣州、桂林一帶生活了好些年,憲宗元和初才回到長安。他在嶺南創作甚豐,故"卷中多見嶺南詩" (《寄分司張郎中》)。一個長期生活在北方的詩人忽然到了嶺南,異鄉異俗無不使他感到新鮮,《南中》便表現了詩人對生活的這種敏感。
南中,作為古代地域概念,有大小之分。它可以專指蜀地,或指相當於今天的雲、貴及四川大渡河以南地區,也可泛指南方。這裡專指嶺南。南中大開發晚於中原,好些州縣在中唐時尚無城郭。當地河流交錯,水塘星羅棋布,雨量充沛,草木茂盛,禽鳥種類繁多,一年四季都能聽到它們的啼鳴。"天南多鳥聲,州縣半無城"兩句,初讀似"突兀無緒"(紀昀語),但細細咀嚼,自會體味出北人的異鄉之感。次聯通過"野市"與"山村"的特點,寫旅途所見。柳宗元《柳州峒氓》曾攝下南方趕集的民俗圖:"青箬裏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赴虛(墟)人。"王建詩未著眼寫人,而是寫他的一種感受。他沿途不斷看到設在郊外的集市,他上前問路,人們回答時都在集名前貫以某個少數民族的姓氏。遇到有水有山的村子,嶺南人又以水名來命名。第三聯"瘴煙沙上起,陰火雨中生"雖然仍寫旅途生活,但重點已轉向表現對南方多霧多雨的陰霾天氣的印象。嶺南山林水涯時有濕熱蒸郁之氣,感染疾病的人每指它為有毒的瘴氣。北方人看見南方河邊霧氣升騰,會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可怕的瘴煙。"陰火",即磷火,是野地里骨殖分解出來的磷化氫,能自然發光,火焰呈淡綠色,古人誤以為它是鬼火。
《楚辭》已有鬼火熒熒的描寫,杜甫詠宮室的陰森也說:"陰房鬼火青。"(《玉華宮》)王建詩寫黑夜陰雨中磷火閃閃,令人毛骨悚然。嶺南風光本來是清麗迷人的,王建寫旅途艱難可畏,是失意者因行路難而為它塗上的感情色彩。在《寄分司張郎中》一詩中他哀嘆"愁思未平雙鬢知"。在《江館對雨》中呈現出來的也是一例愁顏:"鳥聲愁雨似秋天,病客思家一向眠。草館門臨廣州路,夜聽蠻語小江邊。"《南中》中間兩聯前人贊其質樸而貼切(詳《瀛奎律髓匯評》卷四),只能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
詩人通過寫景極寫行路的艱苦,然後以尾聯"獨有求珠客,年年入海行"的抒情語作結,意在言外,轉折有味。嶺南合浦以產珍珠著名,詩人表面是同情"求珠客"的艱辛,暗裡卻是抒發自己尋求功業的失意之情。用語含蓄而效果強烈。王建詩風有濃而近的,如多數宮詞。此首清遠,與張籍詩風相近。

作者簡介

王建(約767~831年),字仲初,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唐朝著名詩人。出身寒微,雖曾進士及第,卻只作過幾任小官。以樂府詩著稱於世,寫下了許多從不同側面反映社會矛盾和民間疾苦的作品。善寫七言歌行,絕少直發議論,語言通俗明快,凝練精悍,世稱“張王樂府”。有《王司馬集》行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