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術手段有了重大革新,一種新型的人地關係觀點——協調論脫穎而出。謀求人地協調的思想雖然由來已久,但是作為一種理論提出來卻還只有短暫的歷史。60年代以來,人們目睹了地球面臨的種種危機,開始日益重視與自己生存環境之間的協調,人地關係研究中的協調論也就逐步被公認。協調論是在過去種種人地關係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並不斷完善的,它一方面使人類活動更能順應地理環境的發展規律,更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地理環境;另一方面,要對已經破壞了的不協調的人地關係進行調整。協調論的提出是當代人文地理學在理論和方法上的一大創新。在人地關係上,協調論的形成奠定了現代地理學的統一性與綜合性特點的基礎。協調論思想產生後,很快受到各國學者的贊同。協調論主張分析人與環境關係,以謀求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之間的和諧為目的,可以說,是在人們看到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問題越來越嚴重地阻礙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形勢下,對人地關係認識的一個新的提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協調論
- 時期:60年代
- 出處:《管子·地員》
- 相關:因地制宜的思想在古代即有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