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最初的協約國是由
法國和俄羅斯組成的。
英國本來實行的是"
光榮孤立"政策,沒有加入的意思,但隨著
英國的霸主地位被動搖,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的建立,英國加入了這個法俄協約,形成了一戰中協約國的雛形。
協約國集團在1904~1907年間的英法俄“
三國協約”的基礎上形成。英法、英俄分別簽訂協定,在相互承認各自勢力範圍的基礎上建立軍事集團,與同盟國集團相對峙。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於1914年、義大利於1915年、美國於1917年參戰。中國
北洋軍閥政府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並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戰爭影響
協約國集團雖然取得大戰的勝利,卻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除了美國獲得很多實際利益,日本掠獲不少以外,其他國家大多失大於得。尤其是它的主要成員英法兩國,實際上只是一種“慘勝”。至於俄羅斯的
羅曼諾夫王朝,更在大戰結束前一年即被二月革命推翻。
與勞苦大眾受苦受難相反,壟斷資本卻乘機大發戰爭橫財。英國壟斷資本在戰爭中獲得利潤40億英鎊。其礦場全部投資僅1.35億英鎊,而利潤達到1.6億
英鎊。
英伊石油公司1914年純利2.7萬英鎊,1917年為34.4萬
英鎊,1918年達到110萬
英鎊。
法蘭西銀行發行公債的佣金和利息,1914年第一季度收益1523萬
法郎,1917年第一季度增加到3362萬法郎。
因此,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是苦難,而對企業帶來的卻是發財機會。
戰爭損失
概述
從大戰一開始就捲入戰爭,肩負協約國主要戰爭重擔的英、法兩國,不僅損失慘重,而且整個國力遭到嚴重削弱,使它們在戰後大國的角逐中處於相當孱弱的地位。戰爭給英法兩國帶來的損失是多方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戰爭直接損失巨大
1913年英國本土人口4586萬人,法國本土人口3979萬人。戰爭期間,它們的軍事人員死亡分別為90.8萬人和153.7萬人;負傷被俘失蹤者分別為22.8萬人和480.3萬人。英國1913~1918年國家預算從1.97億英鎊增加到25.79億英鎊,5年中增長12倍。整個戰爭支出達124.54億英鎊,相當於同期國家收入的44%。法國戰時所受物資損失,達2000億法郎。其東北部10個省開戰不久即被德軍占領,被占區原為重要採礦、冶金和紡織中心,主要產品在全國產量中的比重,鋼為63%,鐵為81%、煤為74%、毛織品為81%、砂糖為76%;淪陷4年,與法國經濟生活相隔絕,工業品完全喪失。
其次是生產大幅度下降
大戰期間,儘管軍事工業有所擴展,但英法整個工農業生產趨向衰退。英國工業指數,以1913年為100,至1918年降至80.8。1913~1918年間,生產資料生產下降14.3%,消費品生產下降23.9%。法國工業生產在戰爭的頭兩年急劇下降,1916年後有所回升,至1919年才達到1913年水平的57%。1913~1918年間,棉花消費量減少近50%,羊毛消費量減少80%。小麥產量從1913年的8690萬公擔降至1917年的3660萬公擔。牲畜總數由1914年的250萬頭減少到17.5萬頭。
再次是對外貿易和國際收支狀況惡化
戰爭期間,英國喪失原有船隻的70%,造船業由1913年建造船隻總噸位120萬噸降至1918年的77萬噸。德國的封鎖,商船的減少,民用工業的衰落,使英國的對外貿易受到嚴重的影響。
1913~1918年間,按實物量計算,出口貿易減少一半;貿易逆差由1914年的1.39億英鎊增加到7.84億英鎊。為平衡國際收支,英國變賣10%的海外資產,並從美國的主要債權國降為它的債務國。
1919年英國欠美國債務8.5億英鎊,占美國對協約國貸款的45%。英國同時失去了世界主要金融中心地位,世界貿易中的優勢地位,以及控制250餘年的海運壟斷地位。
1919年,英國商船噸位低於戰前14%;但同期世界商船擁有量卻增加2倍,主要是美日兩國造船業的增長。法國對外貿易入超總額,5年內達到600億法郎以上,遠遠超過其支付能力。它同樣淪為美國的債務國,至戰爭結時共欠美國40億美元。
戰爭的苦難主要落在歐洲人民身上
他們不但要承受失去親人的創痛,而且生活水平更加下降,勞動條件愈益惡劣。由於大量工人應徵入伍,廣大婦女兒童到工廠從事繁重勞動,工作時間很長,工資卻很微薄。各種生活必需品實行嚴格配給,使人們大多處於半飢餓狀態。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在戰爭期間降低24%,而每個居民的稅額從1913年的5.4英鎊增加到1919年的19英鎊。法國工人的實際購買力僅為戰前的1/3。政府還將戰爭費用的重擔轉嫁給全體人民,依靠提高稅收,發行公債和貨幣,來彌補巨額財政虧空。其公債發行,1914年為7億法郎,1918年增加到29億法郎。貨幣流通量在1914~1918年間,從73.25億法郎增加到275.36億法郎,使通貨膨脹長時間困擾人民。
武裝干涉蘇俄
1918年3月9日協約國開始武裝干涉蘇俄。
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後,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3月9日,第一批英國陸戰隊就以履行盟國職責,防止德國艦隊入侵為由,在蘇俄北方重鎮
摩爾曼斯克登入。法美意的軍隊也接踵而來。
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於同年4月5日出兵占領海參崴。同年8月,美軍也在該地登入。德國軍隊則占領
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和烏克蘭。這時外國干涉軍尚未公開打出顛覆
蘇維埃政權的旗號,沒有向蘇俄中心地區進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加緊了武裝干涉,於1919~1920年先後利用高爾察克、
鄧尼金等白衛軍隊組織了對
蘇維埃政權的進攻,均遭失敗。
1922年10月,外國干涉軍全部被逐出蘇俄領土。
倫敦會議
1919年6月28日,巴黎和會經過5個多月的討論,在
凡爾賽宮簽訂了《對德和約》。和約中關於德國賠款問題,規定在1921年5月1日前由賠款委 員會予以確定,在此之前,德國應先賠償200億
金馬克。
據此,賠款委員會於1921年4月29日在倫敦召開會議,討論德 國賠款的具體數字。 經過1周的磋商,5月5日會議結束時,與會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規定時間內繳付息數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並限定德國在6天內答覆,如不接受賠款委員會的要求,協約國就出兵占領魯爾。德國無力承擔,抵制賠償。 法、比乘機出兵,占領德國
魯爾,造成德國經濟陷於崩潰境地。
參戰國
塞爾維亞王國(Краљевина Србија/Kraljevina Srbija,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其宣戰。1915年11月16日對保加利亞宣戰。)
俄羅斯帝國(Россійская Имперія,1914年7月30日援助塞國,對奧匈宣戰。8月1日被德國宣戰。8月6日被奧匈帝國宣戰。11月1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7年2月退出。)
俄羅斯共和國【俄羅斯臨時政府】二月革命後站在協約國一方,繼續對同盟國作戰,最終在十月革命中被推翻。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同盟國簽訂契約 ,標誌俄國在1917年11月退出一戰】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包括法國殖民地。1914年8月3日德意志帝國對其宣戰。8月1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比利時王國(Keunienkryk België/Royåme di Beldjike/Königreich Belgien,包括比利時殖民地。1914年8月4日被德意志帝國入侵。)
大英帝國(British Empire,1914年8月4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8月12日對奧匈宣戰。11月5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915年11月15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
英屬澳大利亞(澳大利亞聯邦)(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英屬加拿大(加拿大自治領)(Dominion of Canada)
英屬印度(印度帝國)
英屬紐西蘭(紐西蘭自治領)(Dominion of New Zealand)
英屬紐芬蘭(紐芬蘭自治領)(Dominion of Newfoundland)
英屬南非(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
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大英帝國殖民地
日本帝國(1914年(大正3年)8月23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即日獨戰爭(威海衛戰役)。)
義大利王國(Regno d'Italia,1915年5月23日對奧匈帝國宣戰。8月21日對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宣戰。11月19日對保加利亞王國宣戰。1916年8月28日對德國宣戰。)
羅馬尼亞王國(Regatul României,1916年8月27日對奧匈宣戰。)
美利堅合眾國(USA,1917年4月6日對德意志帝國宣戰。12月7日對奧匈帝國宣戰。)
希臘王國(Βασίλειον της Ελλάδος,1917年7月2日對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宣戰。)
黑山王國(Краљевина Црнa Горa/Kraljevina Crna Gora)
葡萄牙共和國(República Portuguêsa,包括葡萄牙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