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陸生植物。植株高35-80(120)厘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1-1.5厘米,先端及葉柄基部被;褐色鱗片。
葉簇生,近一型;葉柄長15-55厘米,粗1.5-3毫米,連同葉軸均為栗紅有光澤,光滑;葉片長圓披針形,長15-40(60)厘米,寬6-15(18)厘米,二回半邊深裂;頂生羽片闊披針形至長三角形,長10-18厘米,基部寬3-10厘米,先端尾狀,篦齒狀,深羽裂幾達葉軸,裂片6-12對,對生,開展,間隔寬3-5毫米,鐮刀狀闊披針形,長2.5-5厘米,向上漸短,寬6-10毫米,先端短漸尖,基部下側呈倒三角形的闊翅沿葉軸下延達下一對裂片;側生羽片4-7對,對生或近對生,開展,下部的有短柄,向上無柄,半三角形而略呈鐮刀狀,長5-10(18)厘米,基部寬4-7厘米,先端長尾頭,基部偏斜,兩側極不對稱,上側僅有一條闊翅,寬3-6毫米,不分裂或很少在基部有一片或少數短裂片,下側篦齒狀深羽裂幾達羽軸,裂片3-6片或較多,鐮刀狀披針形,基部一片最長,1.5-4(8.5)厘米,寬3-6(11)毫米,向上的逐漸變短,先端短尖或鈍,基部下側下延,不育裂片的葉:有尖鋸齒,能育裂片僅頂端有一尖刺或具2-3個尖鋸齒。羽軸下面隆起,下部栗色,向上禾稈色,上面有縱溝,縱溝兩旁有齧蝕狀的淺灰色狹翅狀的邊。側脈明顯,斜上,二叉或回二叉,小脈通常伸達鋸齒的基部。葉乾後草質,灰綠色,無毛。
生長環境
生疏林下陰處、溪邊或岩石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850米以下。
分布範圍
產台灣、福建(福州、廈門、南靖、華安、延平)、江西南部(安遠、尋烏)、廣東、廣西、湖南(衡山、黔陽、會同、城步、宜章)、貴州南部(冊亨、三都)、四川(樂山)、雲南南部(富寧、邊、河口、西雙版納)。見於日本(琉球群島)、菲律賓、越南、寮國、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及印度北部。
主要價值
功能
止血,生肌,解毒,消腫。治吐血,外傷出血,發背,疔瘡,跌打損傷,目赤腫痛。
①《嶺南採藥錄》:凡毒蛇咬傷,可將葉搗爛和片糖敷:治瘡癤,煎水洗。
②《南寧市藥物志》:止血,生肌,消腫,止痛。治跌打,痢疾,發背,蛇傷。
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根莖,煎服,治目赤腫痛。
選方
①止吐血:生半邊旗一握,搗爛,米泔水沖取汁飲。
②止血埋口:生半邊旗搗爛敷或乾粉撒刀斧傷處。
③治馬口疔:半邊旗嫩葉二份,黃糖一份。搗爛敷。(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中風:半邊風藥、石菖蒲、馬蹄決明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半邊旗水提取液(PWE)和醇提取液(PAE)對體外培養的人白血病細胞株HL-60和K562有明顯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呈濃度依賴性;並明顯降低HL-60細胞的分裂指數,半邊旗5g/kg對體內移植性腫瘤小鼠肉瘤S180和小鼠HepA肝癌也有明顯的抑瘤作用,低10倍劑量的半邊旗水提取液與低劑量5-氟尿嘧啶(5-Fu)聯合用藥可使5-Fu抑瘤率提高,在抑瘤的同時不降低荷瘤鼠末梢血白細胞數。
2.抗菌作用:100%半邊旗煎劑用平板打洞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
3.毒性:以75g生藥/(kg·d)小鼠灌胃,連續觀察1星期無異常;PWE和PAE溶血試驗均為陰性,提示急性毒性很低。
化學成份
地上部分含3-羥基-6-羥甲基-2,5,7-三甲基-1-茚滿酮(3-hydroxy-6-hydroxymetyyl-2,5,7-trimethyl-indan-1-one),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貝殼杉烯-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kaur-16-ene-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S)-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11α-羥基-15-氧代-16(R)-貝殼杉烷-19-羥酸[ent-11α-hydroxy-15-oxo-16(R)-kauran-19-carboxylic acid],對映-7α,9-二羥基-15-氧代-16(S)-貝殼杉烷-19,6-內酯[ent-7α,9-dihydroxy-15-oxo-16(S)-kauran-19,6-ol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