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高1-1.5米。根狀莖斜升或直立,粗1-1.5厘米,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長漸尖,近全緣,中央黑褐色,邊緣淺褐色至灰色,無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邊旗
- 拉丁學名:Pteris dissitifolia Bak.
- 別名:甘草蕨,甘草鳳尾蕨,半邊蓮,半邊蕨,半鳳尾草,半邊風藥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 綱:蕨綱
- 亞綱:薄囊蕨亞綱
- 目:真蕨目
- 科:鳳尾蕨科
- 屬:鳳尾蕨屬
- 種:疏羽半邊旗
- 分布區域:雲南南部、廣東、海南、越南北部、寮國
- 二名法:Semi-pinnated Brake Herb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化學成分,
形態特徵
植株高1-1.5米。根狀莖斜升或直立,粗1-1.5厘米,先端及葉柄基部密被鱗片線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先端長漸尖,近全緣,中央黑褐色,邊緣淺褐色至灰色,無澤。葉簇生;柄長40-80厘米,基部粗4-5毫米,栗褐色,向上栗紅色,有時近褐色,有澤,無毛,上面有闊縱溝;葉片卵狀長圓形,長35-50厘米,寬25-30厘米,二回羽狀彩或二回半邊羽狀深裂;側生羽片5-8對,對生或近對生,下部的相距6-8厘米,有短上部的無柄,斜向上,長圓狀闊披針形,長15-25厘米,寬4-6厘米,先端尾頭,基部偏斜,下部1-2對羽片通常兩側均為深羽裂,下側基部的裂片有時在其下側再一次篦齒羽裂,中部的羽片往往僅下側為深羽裂,上側全緣或僅上部深羽裂,上部羽片僅下側深羽裂,上側全緣:裂片披針形,漸尖頭,長4-12厘米,寬1-1.3厘米,下側的比上側的為長,下側基部的最長,向上漸短,基部以闊翅下延,不育邊緣有淺鋸齒;葉片頂部為羽狀深裂,三角狀卵形,長約15厘米,寬10-12厘米,漸尖頭,基部闊楔形,略下延,深羽裂幾達葉軸,裂片8-10對、互生或近對生,間隔寬約1厘米,斜向上,鐮刀狀披針形,長6-8厘米,寬6-8毫米,向上的漸縮短,先端短尖,基部下側明顯下延,在葉軸兩側形成不連續的闊翅。葉軸栗褐色,羽軸下面隆起,頂部禾稈色,向下為栗褐色,上面有淺縱溝,縱溝兩旁有齧蝕狀的淺灰色狹翅狀的邊。側脈兩面均明顯,稀疏,斜上,通常一回或少有二回分叉。葉乾後堅草質,暗綠色,無毛。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藥 材 名】半邊旗
【英 文 名】Semi-pinnated Brake Herb
【拉 丁 名】Herba Pteridis Semipinnatae
【名稱考證】
【科目來源】鳳尾蕨科植物
【藥用部位】半邊旗的帶根全草。
【性味歸經】《陸川本草》:“辛,涼。”入心,脾二經。
【功效主治】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治吐血,外傷出血,發背,疔瘡,跌打損傷,目赤腫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研末撒;或煎水洗。
【採集貯藏】《嶺南採藥錄》
①止吐血:生半邊旗一握,搗爛,米泔水沖取汁飲。
②止血埋口:生半邊旗搗爛敷或乾粉撒刀斧傷處。
③治馬口疔:半邊旗嫩葉二份,黃糖一份。搗爛敷。(①方以下出《廣西藥植圖志》)
④治中風:半邊風藥、石菖蒲、馬蹄決明各三錢,煎水服。(《貴州民間藥物》)
化學成分
含1,3-二羥基-2,5,7-三甲基-6-羥乙基茚滿烷-1-O-β-D-葡萄糖甙(Ⅰ)(1,3- dihydroxy-2,5,7-t uimethyl-6-hydroxy ethylindane-1-O-β-D-glucoside)、3-羥基-6- 羥甲基-2,5,7-三甲基茚滿烷-1-酮(Ⅱ)(3-hydroxy-6-hydroxy methyl-2,5,7- trimethylindan-1-one)。全草預試含黃酮甙及生物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