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出處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①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②。
問渠③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④活水來。
譯文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
注釋 其一: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
南溪書院)內。朱熹父親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云:“清曉方塘開一境。 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鏡,包以
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那(nǎ)得:怎么會。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許:這樣清澈。
④源頭活水":源頭活水比喻知識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從而不斷積累,只有在人生的學習中不斷學習運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進和活力,就像水源頭一樣。
介紹
半畝方塘為
觀書第(觀書第是
朱熹小時候讀書的地方)前的方塘。半畝方塘”聞名海內外。中間的這座橋,叫“濂洛橋”,取“文公之學,實淵源於
濂洛(河南濂溪
程顥、
程頤的
洛學),而上溯於洙泗(山東曲阜的孔子)”之意。“半畝方塘”其水引自“源頭活水”,右側邊上設有“七步石”,傳說神靈只能幫助人們完成七個心愿,剩下的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要靠自己去完成。分別
隱寓“水到渠成”、“
四平八穩”之意。
各種說法
南溪書院
半畝方塘,在南溪書院文公祠前。原鄭義齋建溪南別墅即有此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詞中的方塘即為後來的半畝方塘)為朱熹幼年讀書、遊戲之所,是朱熹著名詩作《觀書有感》所描寫之處。明弘治十一年方溥浚修,架亭塘上,名曰“
活水亭”;通以石橋,名曰“濂洛橋”。半畝方塘面積約342平方米,半畝有餘(一畝約667平方米),其狀四方,故名“半畝方塘”。
朱熹當年曾留下一首膾炙人口的《觀書有感》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的這首詩,飽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被稱為不朽之作,千百年來到處被傳誦。
幾百年來,半畝方塘成為文人騷客、莘莘學子們尋找朱子文化底蘊,追慕先賢的神聖之地。
建陽考亭
建陽考亭的“半畝方塘”
朱熹於南宋紹二年(1191)四月從漳州離任後,就直接到建陽縣城,暫住童游橋頭,在考亭買舊屋,修建新房。次年新屋落成,即定居考亭。與此同時,在新居大門外鑿建半畝方塘,並在其上建“
天光雲影亭”,據嘉靖《
建陽縣誌》載:天光雲影亭(含半畝方塘)在考亭之西,文公故居門外。
紹熙三年壬子,朱文公所構。這段史料明確記載了半畝方塘的建築地點及其時間。只是用明朝的歷史去證明宋朝的歷史缺乏說服力,可以排除。
斗轉星移,時異境遷。考亭的半畝方塘與天光雲影亭,歷經修葺與重建。明
正統十二年(1447),考亭朱氏八世孫朱詢重建源頭活水坊。天順年間(1457~1460),
建陽知縣
劉鉞重建天光雲影亭。明末季
朱熹十二世孫
朱欽刻書“半畝方塘碑”,正面刻《觀書有感》絕句,字方六寸,古樸遒勁,落款朱欽。陰面刻“祟禎乙亥”。亭毀後,碑立於
考亭書院碑廊,“文化大革命”期間移到建陽縣一中,後由建陽博物館收藏。
這首原立於考亭的《觀書有感》碑刻詩含義空靈蘊藉,眾口傳誦,雅俗共賞,往往成為人們努力學習、探索真理的動力。
建陽童游鄉
建陽童游鄉的“半畝方塘”
建陽童游鄉的“半畝方塘”亭的來由,倒也可以查明。原來當朱熹住考亭時,他的學生黃乾在建陽城內西清巷講學,名為“環峰書院”。明朝正德間(1506~1521),建陽知縣邵幽將縣城內祀奉黃乾的環峰書院移建到童游的妙高峰下。在書院門外鑿半畝方塘,建半畝方塘亭。這都是朱熹的後裔和官府為懷念先賢的紀念性建築,純粹與朱熹本人經歷無關。也可以排除。
浙江淳安縣
浙江淳安縣的“半畝方塘”
浙江淳安縣的“半畝方塘”,有鑿方塘的明確年代,那是北宋熙寧年(1068~1077)間,淳安人詹安築雙桂書堂時所建。就是說在朱熹出生前早已有了。有些作者認為朱熹來淳安時,才在此對景寫下這一名篇。
浙江新昌縣
浙江新昌縣的“半畝方塘”
據相關史料記載,朱熹與新昌籍名士石墩同為理學家,交往甚密。朱熹多次來往
新昌,今
大佛寺尚留存朱熹手植臘梅。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浙東大飢。朱熹擔任了“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專門負責募集糧米,建立義倉。他經常到新昌賑災濟民,因而與石墩有切磋理學的機會。
當年石墩的府第在新昌的梅湖村,即岙橋里。石墩的宅院題名為醉園,園內建有“雙清閣”“洗心亭”等美景。一口占地半畝的方塘更為醉園增添了氣派。“半畝塘”略呈長方形,東西長,南北寬,塘岸用條石砌成。它的“源頭活水”引自新東門外的屏山潭。半畝方塘的北沿,緊挨池塘有一棵
千年白果樹(銀杏)。更有趣的是,成化《新昌縣誌》中有一幅“名克齋會友圖”,反映的就是朱熹與石墩在花園會談的場景。
清康熙《新昌縣誌》卷十八收錄的豫章(江西南昌)劉錫爵《游醉園半畝塘記》開頭寫道:“庚戌之夏,浪遊
剡溪,坐臥一樓,幾不知天地空闊。偶遇呂子吾日暨令弟旦復兩兄……當日朱熹題云:‘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即此塘也。”這一段文字也是朱熹筆下的半畝方塘在新昌的有力佐證。
朱熹簡介
朱熹,字元晦,後改仲晦,號晦庵。祖籍江西婺源,出生於福建三明尤溪。是南宋著名的哲學家 教育家,也是中國哲學史上的巨星。
朱熹曾任
秘閣修撰等職,廣注典籍,對經學 史學 文學 樂律以至自然科學有不同程度的貢獻;他繼承了北宋
程顥 程頤的理學,完成了
客觀唯心主義的體系,是
宋代理學的
集大成者;著有《
四書章句集注》 《詩集傳》等。他曾在白鹿洞書院講學,又建紫陽
鵝湖書院,從事教育50餘年。 畢生執著於教育的朱熹,師從一個"理"字。在他的心目中,"理"是萬物開始的主宰,是自然界的一切,所有的世間萬物,生成於"理",遵從於"理",歸結於"理"。這種先天存在的 精神的"理"是那么的遙不可及,又是隨處可見,時時主宰著人們的生活。他說萬物有一"理",而一物也有一"理"。為了講得更清楚一些,他採用了古代先賢們在哲學問題上最常用的推理方式,研究出一套以"理"為中心的運行模式來,即理--氣--物(現世)--氣--理。 可以看出,"理"是世界運行的主宰,也是世間萬物的終結。一切從"理" 開始,產生了陰陽二氣,生成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五行又衍生了世間萬物,同時,世間萬物無論如何變化又離不開陰陽二氣,陰陽二氣又復歸於"理"的主宰,完成了一個輪迴。 朱熹的哲學是入世的哲學,是關於社會發展和人間萬物的哲學,以人為中心,"理"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也是人類所憧憬的人生最高境界,是精神的理。 朱熹的學說,在他晚年被斥為"偽學"。
慶元四年(1198),
宋寧宗下詔要求偽學之徒改視回聽,並訂立《偽學逆黨籍》。列入黨籍者從宰相到士人共五十九名。致使朱熹的門人故交都不敢再與他交往。朱熹處於空前孤立的境地,但他仍堅持講學,直到1200年死時,還在修改《大學·誠意章》。1209年,朱熹才被恢復名譽。寶慶三年(1227)。宋理宗下詔,特贈朱熹太師稱號,追封信國公,並提倡學者習讀朱熹著作。從此,以朱熹為代表的理學成為中國的正宗思想體系。
南溪書院,在尤溪縣城南的公山之麓,原為邑人鄭義齋館舍。北宋
宣和五年(1123年),朱熹之父
朱松任尤溪縣尉,去官後寓居於此。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此誕生。朱熹逝世後,縣令李修於嘉熙元年(1237年)捐資在此修建文公祠、韋齋祠、半畝方塘和尊道堂等建築,祀朱家父子。寶?元年(1253年),
宋理宗賜額“南溪書院”。元至正元年(1341年),分建二祠,明清後屢有修繕擴建。書院內的方塘,為朱熹幼年讀書處。朱熹《觀書有感》詩曰:“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其中的“半畝方塘”即指此處。另:宋代婺源為微洲管轄,所以現代有贛皖朱熹祖籍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