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凋萎絹蒿

半凋萎絹蒿

半凋萎絹蒿(學名:Seriphidium semiaridum (Krasch. & Lavrova) Ling & Y. R. Ling)為絹蒿屬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粗大,木質,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莖多數,木質,常與營養枝共組成密叢;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或絨毛或初時被毛、後脫落,或部分脫落無毛。莖下部葉二至三回、二回或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2-5枚,小裂片線形或狹線形。頭狀花序在莖上排成開展或狹窄的圓錐花序,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花冠管狀,檐部紅色。瘦果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多生於灰化、淡栗色草原土或鹽潰化的草原土壤上。分布於中亞東部和中國新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凋萎絹蒿
  • 學名:Seriphidium semiaridum (Krasch. & Lavrova) Ling & Y. R. Ling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絹蒿屬 Seriphidium
  • :絹蒿組 Sect. Seriphidium.
  • :半凋萎絹蒿
  • 分布區域:中國新疆,中亞東部
  • :纖細絹蒿系 Ser. Pauciflor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研究,化學成份,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主根明顯,粗、垂直;根狀莖粗大,木質,上部常分化出若干部分,並具多數鄉豆、木質的營養枝,枝上密生多數葉。莖少數至多數,略粗,直立或下部略彎曲向上,高20-30厘米,常與營養枝組成疏鬆的小叢,下部木質或半木質,上部半木質或草質;自上部分枝,長2-4厘米,常再分小枝;莖、枝初時密被灰綠色密絨毛,後毛部分脫落。
葉質稍軟,兩面密被絨毛,花期葉多乾枯,半脫落;莖下部葉與營養枝葉橢圓狀卵形,長1-2(-3)厘米,寬1-.1.5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有裂片(3-)4-5枚,每裂片再次羽狀全裂或不再分裂,小裂片或裂片狹線形或狹線狀披針形,長2-4毫米,寬0.3-0.5毫米,葉柄長0.3-1.0厘米;中部葉與上部葉羽狀全裂,無柄,基部有小型羽狀分裂的假託葉;苞片葉通常不分裂,線形。
頭狀花序長卵形或橢圓狀卵形,直徑1.5-2.5毫米,無梗或有短梗,直立,在分枝的小枝上排成短的穗狀花序或穗狀花序式的總狀花序,而在分枝上排成復總狀或複穗狀花序,在莖上常組成緊密、狹窄、尖塔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5層,外層總苞片小,卵形,中、內層總苞片略長,橢圓狀卵形或長橢圓形,外、中層總苞片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邊膜質,內層總苞片半膜質,背面無毛或近無毛;兩性花3-5朵,花冠管狀,檐部紅色,花葯線形,上端附屬物披針形或近線形,基部鈍,花柱短,開花時先端稍叉開,叉端截形,並有睫毛。瘦果卵形或倒卵形。花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半凋萎絹蒿多生長於灰化、淡栗色草原土或鹽潰化的草原土壤上。

分布範圍

半凋萎絹蒿產自中國新疆北部荒漠化或半荒漠化草原地區;中亞東部也有分布。

植物研究

模擬長期乾旱條件下的突然降雨,研究短期施水對長期乾旱條件下,光合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施水後,半凋萎絹蒿的葉水勢得到恢復,表觀量子效率、羧化速率和最大光合能力明顯增加,限制光合作用的氣孔因素和非氣孔因素得到緩解;半凋萎絹蒿的光化學活性(Fv/Fm)在施水後完全恢復,實際光量子產量(PhiPSII))增加,PSII的還原比例和非化學猝滅(NPQ)降低;不同水分條件下,半凋萎絹蒿葉片的葉綠素螢光光誘導過程存在較大的差異;施水後葉片光合速率(Pn)、氣孔導度(gs)和PhiPSII上升速率明顯加快,而非化學猝滅(NPQ)啟動速度和最大值相對較小。

化學成份

截至到目前,從半凋萎絹蒿的地上部分中分得的化學成分如表1所示。除表中所列外,呂惠子等,用水提醇沉法提取萬年蒿多糖,用硫酸苯酚法測定含量,多糖含量測定結果為22.45%。朴光春等[9]用電感耦合電漿質譜儀測定了萬年蒿水提液中宏量元素Na,Mg,K和微量元素Cr,Mn,Fe,Cu,Zn的含量,發現微量元素中Fe,Mn含量最高;用高效液相法測定了維生素A,D,E,B1,B2,B6,B12,β胡蘿蔔素,其中維生素B6含量最高。
半凋萎絹蒿揮髮油的化學成分[10~13]與艾蒿苦蒿類相仿,但倍半萜類化合物,如β石竹烯,β畢澄茄烯成分比苦蒿類植物多。半凋萎絹蒿揮髮油主要成分為樟腦(Camphor)、樟烯(Camphor)、桉油精(Oneole)、石竹萜烯(Caryophyllene)、桂烯(Myrcene)、異松苷醇(1Oefen301)、葛縷酮(Carvone)、α水芹烯(αphtllanedrene)、胡椒酮(Piperiton)、香燴烯(Sabinene)、側柏酮(Thujo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松油醇4、乙酸龍腦酯(Bornylacetata)、莰烯(Camphene)、異蒎莰酮(Isoplnocamphone)、γ攬香烯(γelemene)、γ杜松油烯、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綠葉萜烯酮(Patchoulenone)及蒿酮;此外,還含有異纈草酸及黃酮類,花和葉含有傘形花酯[1]、東莨菪內酯、胡蘿蔔素有機酸、倍半萜內酯及維生素粗蛋白脂肪纖維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