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乾旱區沙地土壤次生無機碳累積過程與機制

《半乾旱區沙地土壤次生無機碳累積過程與機制》是依託北京林業大學,由張宇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半乾旱區沙地土壤次生無機碳累積過程與機制
  • 依託單位:北京林業大學
  • 項目負責人:張宇清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在全球碳循環中,北半球碳失匯一直是懸而未決的科學之謎。在尋找碳失匯的過程中,土壤無機碳的動態逐漸引起了注意。項目針對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鹼性土壤有可能通過次生無機碳累積的機制,大量吸收CO2這一科學假說,以半乾旱沙區土壤為研究對象,採用野外長期定位觀測、對照控制試驗和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研究大氣和土壤CO2的次生無機碳轉移過程,以及植被、環境因子與這兩個過程的關係,證實在半乾旱地區是否存在土壤通過次生無機碳累積的機制大量吸收CO2,在次基礎上揭示其吸收過程,確定大氣輸與土壤CO2對次生無機碳累積的貢獻,以及影響這種過程的因素,以增進對半乾旱地區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並為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研究提供不同類型區的研究案例;同時了解植被及水、熱、鹽等環境因子對次生碳酸鹽累積過程的影響,為半乾旱地區生態系統功能的管理和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項目針對乾旱半乾旱地區鹼性土壤有可能通過次生無機碳累積,吸收大氣CO2這一科學假說,以半乾旱沙區土壤為研究對象,採用野外長期定位監測、對照控制試驗和實驗室分析相結合的技術手段,研究沙地土壤次生無機碳累積過程與機制,並探索植被和環境因子對土壤次生無機碳過程的影響。研究發現,半乾旱區沙地土壤確實能夠通過非生物途徑吸收大氣CO2,被土壤吸收固定的C有72.85 %存在於土壤固相中,其中79.45 %為可溶性無機碳,20.33 %為非可溶性無機碳。土壤非生物途徑CO2吸收速率與土壤溫度變率呈顯著正線性相關關係。沙地植被重建和恢復、降雨事件和較高的土壤含水量,對土壤次生無機碳累積和(或)形成具有促進作用。土壤次生無機碳形成和累積過程,是由地表湍流狀況、土壤空氣體積膨脹狀況、土壤碳酸鹽溶解變化等綜合調控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