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堂書目

千頃堂書目

《千頃堂書目》按經、史、子、集排列,廣泛蒐集明代著作,兼及宋、遼、金、元著作。全書每一條目後,附有作者爵位、字號、科第等,不少內容為《明史》及其他傳記所不載,是研究明史古籍版本的一部重要工具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千頃堂書目
  • 作者黃虞稷
  • 類別工具書
  • 頁數:32卷
  • 出版時間:明代
  • 手抄本:明代
  • 增訂本:1920年
簡介,書籍特色,發展歷史,相關資料,

簡介

中國明代著述目錄黃虞稷撰黃虞稷(1626~1692)字俞邰,明代史學家、藏書家和目錄學家。祖居福建晉江(泉州),其父黃居中在南京為官時築千頃齋以藏書,黃虞稷16歲中秀才後未得更高科第,埋首讀書,遍涉群籍。1645年南明傾覆,南京公私藏書散佚很多,他大力收購,後經數十年蒐集,藏書更富。至康熙十八年(1680)入明史館撰修藝文志時,《千頃堂書目》已基本完成。該書目是他以自己藏書為基礎而編撰的明代著述目錄。全書32卷,分為經、史、子、集 4部,51類,類目詳細並有所創新。在不少類目之後附有南宋末及遼、金、元圖書。每書著錄著者、書名和卷數,必要時撰寫有提要。編修《明史·藝文志》即以此書為藍本。《千頃堂書目》在很長時期只有抄本流傳。1913年被收入《適園叢書》第二集。
《千頃堂書目》《千頃堂書目》

書籍特色

以一份私家藏書目錄而成為一個朝代國史藝文志的底本,這在歷史上可說絕無僅有。但是《明史·藝文志》恰恰是以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為藍本。更加讓人稱奇的是,明朝末年戰火之後,全國大小藏書家的藏書,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但是黃氏千頃堂藏書,奇蹟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明末清初名士錢謙益在《黃氏千頃堂藏書記》中感嘆說:難道黃氏千頃堂藏書是有神明保護,是保藏在在福德之地。
黃虞稷原籍福建泉州晉江,明代崇禎年間黃虞稷隨父親移居南京。黃虞稷在康熙十八年考上科舉,中博學鴻詞科,因為母親死,守孝,沒有赴京參加考試。後來經過御史徐元文上疏推薦入翰林院,參加修纂《明史》。康熙二十三年,徐元文之兄徐乾學修《大清一統志》,又推薦黃虞稷,分纂福建省部分。
千頃堂是黃虞稷父親黃居中所創。黃居中是萬曆十三年舉人,官至南京國子監監丞。黃居中藏書痴迷到,常常為了收集書而不吃飯不睡覺。黃居中一生前後收藏了六萬餘卷書。黃虞稷在父親的基礎上又多有補充,達到八萬多卷。
千頃堂收藏的書,以明代人的著述最齊備。上到明代十六朝帝王將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詩文雜記,沒有書千頃堂不搜討網羅。當時名士錢謙益經人介紹到千頃堂借書,讀到許多自己從沒讀到過的明朝詩文,對千頃堂藏書評價非常高。目錄學史上著名的《千頃堂書目》就是是黃虞稷根據家中藏書編纂而成的。
《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全書按經、史、子、集四部五十一類排列,分四部,每部類下先列明人著述,後附南宋鹹淳以下和遼、金、元各朝著作,總計收錄明人著作一萬四千餘種,附載宋、遼、金、元四代著作二千四百餘種,是現在反映明人藝文最全的目錄之作。黃虞稷又與當時另一位藏書家丁雄飛相互傳抄所無之書,後來二人訂《古觀社約》,約定每月十三丁雄飛到黃虞稷家,十五黃虞稷到丁雄飛家抄書論學,書林傳為美談。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重開“明史館”,召集全國的著名學者修《明史》,康熙二十年,黃虞稷應邀入館,分修《藝文志》,遂以《千頃堂書目》為基礎,又廣泛閱讀公私藏書而寫成《明史·藝文志稿》,後來王鴻緒的《明史稿·藝文志》和張廷玉的《明史·藝文志》都是根據黃虞稷的《明史·藝文志稿》修改而成。
黃虞稷祖籍的故居在安海鎮朝天境,祖宅門首原懸有木刻楹聯一對,曰:“一篇書目傳千頃;十則家規韻五言”。除《千頃堂書目》外,所著有《我貴軒集》、《建初集》、《朝爽閣集》、《蟬巢集》、《史傳紀年》和《楷園雜誌》諸書,但是大都失傳。

發展歷史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稿本,為朱彝尊所藏,後為杭世駿購得。杭氏作了校補,由鮑廷博為吳騫買到。吳氏除用《內閣書目》等書增補外,又補入盧文弨用黃氏《明史藝文志稿》所作的校記。吳騫手校本,有杭世駿、鮑廷博手書題記,後附吳騫《四朝經籍志補》,這部書現不在大陸,平時看到的只是它的迻錄本。
在《千頃堂書目》問世以後的二百多年中,一直以鈔本形式流傳,直到一九一三年(癸丑),張鈞衡始據十萬卷樓鈔本和漢唐齋殘抄本互校,刻入《適園叢書》第二集,從此,《千頃堂書目》方有刻本行世。後上海中國書店據此縮印成袖珍本,但流傳亦不廣。但張氏所據十萬卷樓鈔本和漢唐齋殘抄本中的卷十三至十六(子部兵家至道家)、卷二十三至三十二(集部嘉靖朝至詞曲類),已將盧文弨、吳騫兩家校補增入,余均未補入,尚未盡善。一九二○年(庚申)前後,張氏才得到吳騫校本的迻錄本,便在一九一三年本上作了修補。由於版片的限制,修補大多是書目下的小注及改正原書目的錯字、卷數,另據吳氏輯錄五百多條,錄成寫樣而未付梓,故這次增補也未盡美。
《千頃堂書目》是以《適園叢書》一九二○年增訂本為底本,校以鐵琴銅劍樓藏王振聲用知不足齋本迻錄盧文弨、吳騫所校及其他材料而整理成書的。王振聲校本上鈐鐵琴銅劍樓印章,這個校本上的朱筆文字,即盧文弨所作批校,綠筆寫的是吳騫批校,卷前輯有盧文弨《題明史藝文志稿》、倪燦《明史藝文志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關於《千頃堂書目》的提要,卷末收有杭世駿《黃氏書錄序》、《千頃堂書目跋》二文和吳騫的跋文一篇。本書校記中所言盧校,即盧文弨朱筆校語,吳校即吳騫綠筆校語;據盧文弨朱筆補的條目稱盧補,據吳騫綠筆補的條目稱吳補,據其他材料補的則稱別本補,校記分列於每一條目之下。整理者曾以《千頃堂書目》與《明史藝文志》對勘,凡《明史藝文志》收者,在本書條目上做*號,以志區分。

相關資料

《千頃堂書目》的出版,是在顧廷龍先生的積極創議和支持下進行的,校點整理工作,由瞿鳳起、潘景鄭先生擔任。瞿鳳起、潘景鄭先生原以《適園叢書》初印本為底本整理的,後高震川、韓振剛先生訪得一九二○年增訂本,便改以增訂本為底本。高韓二位先生還在改正張鈞衡《適園叢書》本訛誤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該書初版於一九九○年五月,本次重印時,將高震川、韓振剛先生所編索引附於書後,一併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