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

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

千金鎮位於湖州市東南,南潯區西南,距湖州城25公里,東與善璉鎮相鄰,南與德清縣新市、鐘管兩鎮交界,西和菱湖鎮接壤,北和菱湖鎮新溪、石淙鎮毗鄰。鎮名由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千金而得名,隸屬南潯區管轄。

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坐落在千金鎮上,經有關部門批准, 於2006年底正式開館,免費供社會各界參觀。展館共分為千金塔地文化、千金民間家具、古錢幣3個展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
遺址,寶物發掘,專家鑑定,相關信息,

遺址

湖州市千金鎮,以漢代藩王劉濞謀反前在此私鑄銅錢而得名。塔地遺址在千金鎮東南約3公里,這裡原是一整片桑樹地、高土墩,遺址總面積約10餘萬平方米。千金與桐鄉、德清兩個良渚重點市縣相鄰。遺址計畫發掘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掘1300平方米,清理了25座墓葬,核心區域發掘估計在2004年8月結束。從現場發掘到的器物看,主要是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最早可追溯到65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還有崧澤文化及更晚的周代印紋陶文化、漢六代的文化堆積,跨度大約3000年,在省內少見。發掘出來的器物相當豐富,有比較完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陶、石鋮、石錛等,陶器中有黑皮陶雙鼻壺、盆、尊、豆、罐和夾砂紅陶鼎等。馬橋文化堆積中,有灰坑、水溝等居址遺蹟,出土了印紋陶罐、提梁壺、原始瓷碗、杯、盅、紡輪、網墜等20餘件陶器。考古人員推定,該遺址應該由較大規模的居住區、墓葬區等部分組成。

寶物發掘

在所有被發掘的寶貝中,一件朱紅色彩繪“鳥”圖案陶罐和一件有趣的“圖騰”黑皮陶格外引人注目。陶罐上兩隻朱紅色“鳥”,頭很小尾巴特別大,像傳說中的火鳳凰,可能是制陶者隨意發揮,也可能是一種崇拜。黑皮陶上兩個類似甲骨文的刻畫紋也可能是當時一種“圖騰”。其中兩件比較完整的陶鬹,鮮艷的桃紅色,三隻像口袋一樣的大腳,考古隊員說,這東西當時是用來溫酒的,上面的隨意貼紋估計是全國惟一,屬山東地區史前文化的陶器,可以說明良渚文化晚期,已與中原地區有了頻繁的文化交流。從深層次講就是當時文化並非中原一枝獨秀,已形成滿天星格局。
村民老姚家與遺址僅十步距離,說到塔地遺址被發現的整個過程,老姚顯得很激動:“以前我們在這裡種過很多作物,日積月累下來,田地表面出現了許多土墩。為了便於耕種,我們要求對其進行土地平整。鎮裡調來了幾輛推土機,挖掉了土墩,也挖出許多硬物:陶瓷碎片、有花紋的石頭等,數量挺多的。當時我們並不在意,把他們扔在一邊。專家過來看後說,這可能是一個埋藏了幾千年的古代村落遺址!直到這時我們才回過神來,原來我們挖出來的都是國家文物,是寶貝吶!”
大量裸露在外的器皿殘片、陶片和灰坑等文化遺蹟,引起了當地文物保護部門的關注。湖州市文物保護部門派出6人考古隊,選擇兩個5米×10米的探方,對遺址進行搶救性試掘,同時對整個塔地遺址進行選點鑽探。5000平方米的大規模搶救性考古塔地遺址的發現讓考古專家為之震驚,它到底有什麼文化價值?對此,專家的回答是:千金塔地遺址將成為解開良渚文化之謎的關鍵,讓數千年後的人們重新認識那段文明。

專家鑑定

據專家介紹,千金塔地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6500年前的馬家浜文化及晚期的周代印文陶文化、漢六代的文化堆積,跨度大約為3000年。太湖流域史前文化最典型的三個時期———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痕跡,而且文化堆積也相當非富,範圍也很廣。而在太湖流域至今仍未找到答案的良渚文化的後續———馬橋文化的生存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結構等一系列代表江南青銅文明之謎,也有望在塔地遺址尋根究底。“現在只是開始,我相信隨著進一步的發掘,會有更多有價值的文物出土,也讓良渚文明之謎,慢慢掀起它神秘的面紗,重現數千年前的文明。”

相關信息

“世遺”大會央視連線千金鎮塔地遺址
2004年6月12日,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在蘇州隆重開幕。湖州市千金鎮塔地遺址被列入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現場直播的重要內容,塔地遺址成了眾人關注的熱點。
農民企業家鄒建強自辦博物館
農民企業家自辦博物館,並讓人們免費參觀,這在南潯區千金鎮傳為佳話。這位名叫鄒建強的農民企業家利用自己企業廠房改造的契機,辦起了一座面積達600多平方米的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近5年來已免費接待參觀者5000多人次。他也因此成了當地文化界的名人。
修過電機馬達、從事過特種包裝行業,現在又是一家紡織廠的老闆……在鄒建強的履歷表上,似乎冒不出一絲文化氣。是什麼讓他愛上了千金塔地文化?“我是千金人,總想為我們千金做點什麼。過去是,現在也是,將來還是。”鄒建強說。

2004年6月的一天,在當地發掘出了時間跨度長達3000年的塔地遺址,這引起了眾多千金人的圍觀。擠在人群中,身材清瘦的鄒建強頭腦里冒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塔地遺址記錄著我們千金人的過去,我只想把這段記憶留在千金,所以我想開一間博物館,把這些散落在民間的文物蒐集保存下來,讓後人也知道千金的過去。”在鎮宣傳文化中心主任沈建民的幫助下,鄒建強聯繫上了市博物館,向該館的工作人員了解了私人收藏的相關知識,並開始四處尋覓千金塔地文化的蹤影。“當時,紡織廠的生意也挺忙,但一聽到哪個村民家中有什麼奇形怪狀的器皿,我就會放下生意去看個究竟,就怕一些有文化價值的東西丟在豬圈、雞棚里了。”鄒建強告訴記者,如果不想辦法把這些文物系統地收藏起來,那么千金塔地文化在村民們的眼中就只是一些“破碗破壺”。
經有關部門批准,2006年底,鄒建強的千金塔地文化博物館開館了,免費供社會各界參觀。展館共分為千金塔地文化、千金民間家具、古錢幣3個展廳。在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鑑定下,館內千金塔地文化展廳的展品都配上了說明……建館以來,這位農民企業家在他的博物館上已經投入了100多萬元。
鄒建強推開了博物館那扇古色古香的木門,大通櫃、獨立展櫃和大型立式展屏內成列的一件件展品似乎都準備開口說話。“這是鏃,是馬橋文化時期的。”鄒建強收藏這個箭頭已經5年多,但每當向參觀者介紹它時他總是很興奮,“這個箭頭讓人能想像到當時我們祖先打獵的情景……”“如果沒有這個博物館,千金人要看自己祖先留下的東西,還要買車票去外地參觀。”鄒建強說,“現在,千金人在家門口就可以了解到千金的過去,這是最令我欣慰的事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