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景病

“十景病”是由魯迅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中葉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提出的一個概念,意在諷刺貪大求全的心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景病
  • 時間:二十年代中葉
  • 出自:《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 概念:意在諷刺貪大求全的心理
概述,十景病的弊端,十景病後遺症,

概述

“凡看一部縣誌,這一縣往往有十景或八景,……‘十’字形的病菌,似乎已經侵入血管,流布全身,……點心有十樣錦,菜有十碗,音樂有十番,閻羅有十殿,藥有十全大補,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連人的劣跡或罪狀,宣布起來也大抵是十條,仿佛犯了九條的時候總不肯歇手。 魯迅將國人“自戀自大”、“貪大求全”的傳統觀念和思維模式,凝練概括為“十景病”三字。當然,這只是國人傳統“思維定勢”中的一種。
古往今來,“十景病”一直都蔓延不絕。尤其是到了當代,到了今天,到了每年的歲末年初,到了各地、各單位搞“總結”搞“表彰”的時候,則更為猖獗盛行。不信,隨便瀏覽報刊,觀看電視,行走網上,從中央到地方,滿眼皆“十景病”現象:什麼“十大青年”、“十大標兵”、“十佳勞模”、“十大建築”、“十大感動中國人物”,這個“十佳”、那個“十佳”,還有各行各業的“十大新聞(人物)”等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令人頭暈眼花。
當然,偌大箇中國,各式各樣的“典型”、“先進”層出不窮,區區個“十”字兒,根本無法窮盡各行各業里的佼佼者。所以評選幾個國家級“十佳”什麼的,老百姓也能理解,無可厚非。然而,幹啥都有個“限度”,似現在這般上行下效,各省各市各縣層層都搞名目繁多的這個“十佳”那個“十佳”,就倒人胃口了,令人反感了,“十景病”的弊端也就愈發顯現出來了:

十景病的弊端

其一,助長了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風。甲單位搞了“十大建築”,乙單位就要搞“十大工程”。總之你搞個“十”,我也搞個“十”,反正不能落後於你。此乃典型的不顧實際,急功近利,“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攀比、“較勁”。當前,各地在“招商引資”、“吸引客商”、“建設魅力城市”的指導思想下,城市建設中“吸引人”的“十景病”,有愈演愈烈之勢。
其二,助長了弄虛作假惡習。“誰不夸俺家鄉好”?你有“十大標兵”,我就搞“十大榜樣”。即使條件不夠,也要矬子裡拔將軍,湊夠湊全“十”個。於是乎,虛報成績欺上瞞下者有之,牽強附會生拉硬拽者有之。明明是自欺欺人,還心安理得,自我感覺良好。察各地“十景病”,幾乎千篇一律,都是“歌功頌德”的,把小成績誇大,把大成績夸全,成龍配套,甲乙丙丁,十全十美。老百姓說:你們光總結好的,咋不說說差的,咋不評選一些各行各業里的這個“十差”、那個“十差”呀?是啊,反面典型更能警覺鞭策人進步,怎不見出台?噢,明白了,“十景病”的病根,就是一些人骨子裡“自戀自大”、“死要面子”的天性在作祟。
其三,迎合了媒體報導中的一些惡習。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導。講求“述而不作”,用“事實”說話。然而,長期以來,一些新聞報導中“十景病”泛濫成災,表現形式之一,就是記者“赤膊上陣”,用自己的語言替代事實,為報導對象作提煉,作歸納,作總結。什麼“五大變化”、“十大變化”、“八大特點”、“三種新風”、“兩多兩少”、“四快六慢”……等等,等等。這繞口令、四六句,簡直成了采寫新聞的不變模式和套話套路,令人生厭。凡此等等,又反作用於地方工作,推動地方進一步總結四六句,搞“十景病”。結果循環往復,泛濫成災。
“十景病”擴散蔓延,忽視否定了人與地方的個性差異,千人一面,萬人一腔。加之“求全求滿”本身含有“弄虛作假”的成分,便又成為一些地方官員“數字出政績,政績出官”的升遷法寶,人云亦云,虛誇拔高,死要面子,至少也是鸚鵡學舌,附庸風雅。一個地方人和事物的真正特點,反倒看不見了。

十景病後遺症

“十景病”現象,折射出國人傳統根子上思維觀念中根深蒂固的“急功近利”性,“求全求滿”性,“死要面子活受罪”性;為急功近利就求全求滿,為活要面子就“戲不夠,愛情湊”,浮誇拔高、弄虛作假便自然而然地出籠了……如此“十景病”症,真是勞民傷財,實在阻礙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步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