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里屯村

十八里屯村

十八里屯村,現為十八里屯社區,位於“九州”之一的青州之北,中茅津河之源頭,引彌乾渠南側,益王府路北段。該村得名於明朝萬曆年間,因距原青州府城區十八里,故而得名。是青州市的經濟發展強村,曾多次受到濰坊市、青州市和王母宮街道辦事處、東夏鎮“經濟發展強村”的嘉獎和表彰。

十八里屯村有著多方面的經濟發展優勢,交通極為便利,處於青州經濟開發區的核心地區。農業產業已經基本沒有,村民除了就近在企業上班,或從事三產服務業。另外個體企業還有鑄造、飼料加工、塑膠加工等10多家。村內土地進行流轉後由開發區統籌上項目,近幾年轄區新上項目已達100多家。企業的到來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飼料業的發展帶動了養殖業規模的不斷擴大,鑄造業的強勁發展也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的問題。截至2006年底,該村共有住戶550戶,村民1996人,實現年人均收入5636元,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60歲以上老人月月領補助,3年來春節人均分款300元,村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黨的十七大以來,十八里屯村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一心一意謀發展”的同時又不忘“聚精會神搞建設”,切實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的建設,做到真正造福於民。特別是2005年以後,新建水塔兩座,更新自來水管道6000多米,村內公路里程達到2500多米。農村經濟收入的不斷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加速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推動了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的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八里屯
  • 外文名:ShiBaLiTun  Village
  • 郵編:262515
  • 人口:2100人(2012年數據)
  • 戶數:580戶(2012年數據)
  • 耕地:2303畝(1990年數據,現已無耕地)
  • 姓氏:陳、李、楊、韓、劉、張、王等
歷史沿革,村莊名士,村鎮榮譽,兩委建設,歷史事件,

歷史沿革

陳氏祖塋碑稱,陳氏於明朝萬曆年間由臨淄縣(今淄博市臨淄區)遷此立村,因距青州府城區十八華里,故稱十八里屯。其後楊、李、韓、劉、張、王、吳等姓氏族相繼遷入,漸衍成大村。其中楊姓自樂安縣(今廣饒大王鎮)鄧家村遷來。
清代及民初屬益都縣親仁鄉南約。
十八里屯村
1930年後屬益都縣第六區。1945年後屬益壽縣張孟區。
1952年後屬益都縣第十四區。1958年春後,屬益都縣張孟鄉。1958年9月屬益都縣張孟(先鋒)人民公社。1981年後屬益都縣王母宮人民公社。1984年4月後屬益都縣王母宮鄉。
1993年11月後屬青州市王母宮鎮。2005年後屬青州市王母宮街道辦事處。2007年9月後屬青州市東夏鎮。2010年2月屬青州市經濟開發區。

村莊名士

陳相魯,清代人,因孝義,督學帥承瀛表其門;
陳興秦,清代人,相魯之孫,因孝義,督學鄭敦謹表其門。
朱鶴亭,烈士,於抗美援朝時犧牲;
李長義,曾任蘭州市工業局局長;
張福基,曾任昆明市食品公司紀委書記;
張文明,曾任總政生產科科長;
李桂春,曾任淄博農業局局長;
韓恆升,山東省模範村幹部,青州市優秀共產黨員,青州市人大代表。

村鎮榮譽

先後被青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州市文明村"、"青州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畫生育目標責任一等獎"等榮譽稱號。
先後被青州經濟開發區黨委、政府授予 "先進村"、"農村工作先進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 "經濟發展強村"等榮譽稱號。
先後被青州市人武部授予“民兵預備役工作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兩委建設

1.村委:1947年建村政權。
村長:王文來1947-1948 吳維書1949-1951 李久明1952-1953 韓振東1954-1955
生產大隊大隊長:武春祥1956-1957 閻玉山1958-1959 王永安1959-1960 楊廣升1960-1963 吳維新1964-1969 陳錫明1970-1979 韓恒生1979-1984
村主任:韓恒生1984-1988 楊玉華1989-1990 韓恒生1990-1999 陳克富1999至今
2.支部:1951年設支部, 歷任書記有
武來幫1951-1958 閻玉山1958-1961 武來幫1961-1964 鄒希孟1964-1966 吳維新1967-1979 陳錫明1979- 韓恒生-1999 劉光亮1999-2004 陳克富2005至今

歷史事件

十八里屯戰鬥:1946年11月一天上午,駐益都城的國民黨廣饒縣大隊一部到益六區王母宮村一帶騷擾,被六區指導員劉學章率領的六區武工隊擊潰。接著,駐青州火車站的蔣軍一個連趕來報復。益壽具獨立營二連副連長王萬友.指導員耿子甫率領兩個排在六區武工隊配合下,將敵擊潰,繳獲重機槍I接,受到渤海三軍分區的表揚,二排榮立集體二等功。排長李太榮負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