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空

梵語as!t!a^das/a s/u^nyata^h!。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十八空
  • 外文名:as!t!a^das/a s/u^nyata^h!
  • 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
  • 內空:adhya^tma -s/u^nyata^ 
詳解,論述,

詳解

即:
(一)內空(梵adhya^tma -s/u^nyata^ ),指眼等六內處中,無我、我所及無眼等之法。
(二)外空(梵bahirdha^-s/u^nyata^ ),指色等六外處中,無我、我所,及無色等之法。
(三)內外空(梵adhya^tma -bahirdha^-s/u^nyata^ ),即總六根、六境內外十二處中,無我、我所及無彼之法。
(四)空空(梵s/u^nyata^ -s/u^nyata^ ),不著前三空。
(五)大空(梵maha^ -s/u^nyata^ ),即於十方世界,無本來定方彼此之相。
(六)第一義空(梵parama^rtha -s/u^nya ta^ ),又作勝義空、真實空。即離諸法外,別無第一義實相之自性可得,於實相無所著。
(七)有為空(梵sam!skr!ta -s/u^nyata^ ),即因緣集起之法與因緣之法相皆不可得。
(八)無為空(梵asam!skr!ta -s/u^nyata^ ),即於涅盤法離定取。
(九)畢竟空(梵atyanta -s/u^nyata^ ),又作至竟空。即以有為空、無為空破一切法,畢竟無有遺余。
(十)無始空(梵anavara^gra -s/u^nyata^ ),又作無限空、無際空、無前後空。即一切法雖生起於無始,而亦於此法中舍離取相。
(十一)散空(梵anavaka^ra -s/u^nyata^ ),又作散無散空、不捨空、不捨離空。即諸法但和合假有,故畢竟為別離散滅之相無所有。
(十二)性空(梵prakr!ti -s/u^nyata^ ),又作本性空,佛性空。即諸法自性空。
(十三)自相空(梵svalaks!an!a -s/u^nyata^ ),又作自共相空、相空。即諸法總別、同異之相不可得。
(十四)諸法空(梵sarva -dharma-s/u^nyata^ ),又作一切法空。即於蘊、處、界等一切法,自相不定,離取相。
(十五)不可得空(梵anupalambha -s/u^nyata^ ),又作無所有空。即諸因緣法中,求我、法不可得。
(十六)無法空(梵abha^va -s/u^nyata^ ),又作無性空、非有空。即諸法若已壞滅,則無自性可得,未來法亦如是。
(十七)有法空(梵svabha^va -s/u^nyata^ ),又作自性空、非有性空。即諸法但由因緣而有,故現 在之有即非實有。
(十八)無法有法空(梵abha^va- svabha^va-s/u^nyata^ ), 又作無性自性空。即總三世一切法之生滅及無為法,一切皆不可得。此十八空,各經典依廢立互異,而立十三空、十四空、十六空、二十一空等諸說。[大品般若經卷一序品、放光般若經卷一、光贊般若經卷一、大般若經卷四七九、卷四八○、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大智度論卷三十一]

論述

大正藏 第 31 冊 No. 1616 十八空論
十八空論(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龍樹菩薩造
陳天竺三藏真諦譯
一內空。
二外空。
三內外空。
四大空。
五空空。
六真實空。
七有為空。
八無為空。
九畢竟空。
十無前後空。
十一不捨離空。
十二佛性空。
十三自相空。
十四一切法空。
十五無法空。
十六有法空。
十七無法有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