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空論》,一卷,隋《仁壽錄》最初著錄,以為陳真諦所譯,原作者不詳。
基本介紹
- 書名:十八空論
- 作者:不詳
- 原版名稱:隋《仁壽錄》最初著錄
- 譯者:陳真諦所譯
《十八空論》,一卷,隋《仁壽錄》最初著錄,以為陳真諦所譯,原作者不詳。
《十八空論》,一卷,隋《仁壽錄》最初著錄,以為陳真諦所譯,原作者不詳。...... 《十八空論》,一卷,隋《仁壽錄》最初著錄,以為陳真諦所譯,原作者不詳。...
梵語as!t!a^das/a s/u^nyata^h!。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 即為破種種邪見所說之十八種空。中文名 十八空 外文名 as!t!a^das/a s...
佛學術語,梵語anavara^gra-s/u^nyata^ 或 anagra-s/unyata^。十八空之一。與‘無際空’同義。萬法由因緣而生,亦由因緣而滅,由此理推之,則世間一切法,實...
佛性空,教義名詞。亦名“性空”。相當於《大智度論》等所說十八空之“性空”,而詮釋不同。據《十八空論》:“為清淨佛性即空,故名性空。”又說:“佛性...
(九)十八空:指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
唯識兩義,教義名數。指“唯識觀”中的“方便唯識”與“正觀唯識”。《十八空論》:“唯識義有兩:一者方便,謂先觀唯有阿黎耶識,無餘境界,現得境、智兩空;...
《大智度論》卷一雲:“行者先壞名字波羅聶提到受波羅聶提;次破受波羅聶提到法波羅聶提;破法波羅聶提到諸法實相中。”②《十八空論》所說的“分別假”、“...
空果,教義名詞。指“不可得空”。據《十八空論》:“第十八空出空果:所言不可得空者,明此果難得。何以故?明此空理非斷非常,而是大常;常義既不可得,故斷...
通別,教義名詞。“通相”和“別相”的合稱。與“共相”、“別相”義略同,如通因、別因等是。但《十八空論》謂:“通別二相。別相生證見,通相生比見也...
佛教術語,梵語 parama^rtha-s/u^nyata^。十八空之一。指大乘至極之涅槃、諸法實相為空。又作勝義空、真實空。涅槃、諸法實相為第一義無上法,非常非滅,...
《成唯識論》卷十以為,無餘依涅槃者,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而梁譯《十八空論》,對此無餘依涅槃亦有積極性的見解。...
(一)如理智,指照了第一義諦真理之智慧。(二)如量智,為照了俗諦森羅差別之智慧。[十八空論、佛性論卷三]二智一切智與一切種智 編輯 ...
百法明門論、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辯中邊論、瑜伽師地論、十八空論、觀所緣緣論、成唯識論述記、佛性論、肇論、指月錄、鳩摩羅什法師大義、天台四念處、...
《無相思塵論》一卷、《十八空論》一卷、《遺教論》一卷、《決定藏論》(相當於《瑜伽師地論.抉擇分》的一部分)、《金七十論》三十卷 、《婆籔盤豆法師...
《十八空論》的唯識空觀 (二)《大乘唯識論》論“唯識無塵” (三)《無相思塵論》及其他論“唯識無塵” (四)《佛性論》的“佛性”說 (五)“量”論和《...
1613 大乘廣五蘊論【安慧菩薩造 唐 地婆訶羅譯】 1614 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 唐 玄奘譯】 1615 王法正理論【彌勒菩薩造 唐 玄奘譯】 1616 十八空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