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十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二首》是宋代文學家陸游所創作的一組七言絕句。第一首寫自己夢中尚未走進園門已經惴惴不安,入園之後更是因景思人,感傷之情傾瀉而出;第二首把夢中游的鏡頭鎖定在“壁間墨痕”上,表達了對已亡人久久不泯的思念之情。此組詩抒寫哀婉深摯,淒楚動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十二月十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二首
- 創作年代:宋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陸游
- 作品出處:《劍南詩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十二月十二日夜夢遊沈氏園亭二首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
其二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見梅花不見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鏁壁間塵。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沈氏園亭:即紹興沈園。
2.蘸:把物體浸人水中。此指寺橋在水中的倒影。寺橋:又名羅漢橋,即《沈園二首》中所寫的春波橋。此橋因在禹跡寺南,故又名寺橋。
3.小陌:田間小路,南北為阡,東西為陌。
4.玉骨: 指唐婉。泉下:黃泉之下。指人死後埋葬的墓穴。舊時迷信也指陰間。
5.墨痕:指作者五十年前書於沈園牆壁上的《釵頭鳳·紅酥手》。鏁(suǒ):古同“鎖”,封住,封閉。
白話譯文
其一
靠近城南的道路我已怕行走,沈家的園亭更使我傷感哀愁。
寺橋仍然倒影在橋下的春波里,多年前芬芳的梅香依然穿過衣袖。
其二
在城南的小路上又迎來春風,只見當年的梅花卻不見當年的人。
她雖早已成了九泉下的黃土,但壁上猶在是塵封的她和我的墨痕。
創作背景
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陸游八十一歲。這年冬十二月二日,陸游夢中來到城南沈園,接近沈園時,他想去,但又怕去,怕那裡的一切都讓他傷心。但他還是一步步走向沈園,去那裡睹物思人,最終走進了沈家園。園中一派冬盡春來的景象,梅花盛開,幽香拂袖。岸柳綠了,池水漲了。而他所思念的佳人玉骨早朽,只留下壁間風塵侵蝕的斑斑墨痕。夢中新與舊、榮與枯的對比,在陸游心中留下了複雜而斑斕的投影。一夢醒來,他追憶夢境寫下這組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其一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園裡更傷情。”不是用情與景的和諧,而是用它們之間的矛盾,即“路近城南”反而是“已怕行”;走進沈園中卻“更傷情”。這種“近”與“怕”,“進”與“更傷”之情的矛盾對立,動人地表現了一種經久未衰的愛情悲痛一觸即發的心理,達到了符合人情事理的和諧。
以上兩句還通過一路上情感的漸進,逼真地描繪了人物心理的變化。從“路近城南”到“沈家園裡”,路程由遠至近,面人物心理由“已怕行”到“更傷情"。路近城南畢竟離唐琬的墓地還有相當距離,可是作者就“已怕行”,可見唐琬的墓地對他觸動之大早在預料之中,因此早早地就有畏怯之感。到了沈園,唐琬之墓就在眼前,這種傷感之情分量如何就可想而知了。這種人物心理的變化符合一般規律,但放在八十一歲的陸游身上,更顯出他對唐琬特殊的深情厚誼。
“香穿客袖梅花在,綠蘸寺橋春水生。”寫梅花依然芬芳清香,常常有香氣透進遊客的衣袖,別致的小橋還是靜靜地泡在綠水之中,以反寫正,以樂景寫哀情。五十多年過去了,美景依舊,然而人卻不在了,由此形成對照,加倍顯出詩人當時心情的淒楚、傷感。
其二
詩中用風景依舊、物在人亡的手法引起思念之情。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見梅花不見人。”寫在沈園的城南小路上又迎來了春天,梅花依然盛開,卻不見在此相逢過的親人。物在人亡,美景帶來的是心情的沉痛。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鏁壁間塵。”這是從側面落筆,不正面說詩人對唐琬的情感經久猶存,而是說唐琬已化成為地下的黃土,那當年寫在牆上的《釵頭風》的墨痕,也讓塵土給遮蓋住了。情在詞外,詩人將唐婉的形象以及那《釵頭鳳》的題詞牢刻心上,是永遠無法磨滅的。
整體
這是陸游以“沈園”為題悼念前妻唐氏系列詩篇中的最後一組,抒寫內容和風格情調雖與前幾組基本相同,但感傷情緒更濃,表現手段也大不相同——托為夢境以思人。第一首詩是寫夢中之景,抒發感慨;第二首詩承上而寫夢醒之後對夢境的回味和感慨。
名家點評
時代文藝出版中國古典文學室主任,副編審戚積廣《歷代愛情詩拔萃》:當年與愛妻唐琬的悲歡離合,已過去幾十年了,老人仍然耿耿於懷,不能淡忘,可見其愛之深切,令人感動。
湖南省作協名譽主席,研究員李元洛《歷代文人愛情詩詞曲三百首》:兩首詩均以自然的美景反襯內心的哀情,此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八十一歲的陸游,抒寫的是東方式的海枯石爛至死不渝的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