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空間認知與城市群發展研究

區域空間認知與城市群發展研究

《區域空間認知與城市群發展研究》是依託華東師範大學,由何丹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區域空間認知與城市群發展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何丹
  • 依託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城市群已成為國家空間發展戰略和國土均衡開發的重要載體。中央、地方政府相繼出台一系列與城市群發展相關的規劃來引領區域發展。而城市群的空間範圍至今缺乏可操作性的界定方法,導致未能形成區域發展合力。 本研究梳理城市政治經濟學中行為者衝突論與城市群發展的關係,找到適合中國特色政體的理論視角;遵循不同利益主體的區域空間認知存在差異度,同時基於發展共識也存在著博弈並調整相關認知(利益訴求)的可能性的研究邏輯,建構了基於利益主體不同訴求的區域空間認知模型;將認知模型運用於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構建及發展研究;最後提出基於區域空間認知的城市群構建與發展的一般規律。 本課題通過行為者衝突論的理論視角和區域空間認知模型來詮釋城市群的構建與發展,有利於豐富中國城市群研究理論體系,也可為政府制定區域發展政策服務,深化區域協作,提升區域競爭力。

結題摘要

全球化業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重大趨勢之一。城市群成為了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實現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空間載體。長江中游城市群銜接東西是國家空間發展戰略、國土空間均衡開發的關鍵節點之一。基於城市政治經濟學理論,本研究建構了“政府+市場+公眾”多元利益主體的區域空間認知模型,以長江中游城市群為案例探索了區域認知與城市群發展的特徵與規律。研究發現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從政府的“政策認知”來看,提升區域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水平和規模水平都會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且交通投資水平為主要促進因素。區域內各個港口與其腹地範圍的演化和協調關係受產業結構、自然條件、交通運輸等因素的影響。產業政策高級化提升了高校畢業生的學歷結構,畢業生規模和創新產出亦能促進產業結構提升。(2)從企業的“市場認知”來看,規模經濟效應、對外開放程度與交通通達性是影響長江中游城市群製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城市群存在多中心、層級性和行政邊界性等特徵,經歷了“極化、均衡、再極化”的發育過程;城市群內的社團抱團現象有所減緩,各社團內形成了核心—次核心—邊緣的城市網路拓撲結構。(3)從公眾的“心理認知”來看,城市群內外公眾對長中游城市群空間認知範圍均呈現出“武漢+”,武漢被視為城市群發展的領導者;性別、居住地、專業和停留時間是影響公眾認知的主要因素。筆者認為城市群發展受到各利益主體“認知”影響:(1)治理主體(公共機構)在其治理區域內的公共政策;(2)市場(資本)主體在區域內的經濟勢力強度及範圍;(3)公眾對於區域空間的認可程度和居住(遷徙)願望。為了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各利益主體會通過博弈協商來調整各自“認知”和“行為”,進而使得相關行為得以順暢實施。筆者既認可他們不同的利益訴求,也承認他們的發展共識——區域高度協同化可提供更為便利的公共服務、有效的基礎設施和避免不必要的“外部不經濟性”,更認為利益主體間的博弈可促成發展模式與機制上的協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