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驥(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

齊驥(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導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齊驥,女,漢族,1983年11月生,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傳播研究院,現任教於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畫”入選者;文化和旅遊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秘書長;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青年創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優秀中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入選者;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教學案例庫——“城市新區文化規劃與運行”課程負責人、慕課背景下文化產業課程創新項目負責人。

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建設研究》,參與數十個國家課題。著有《中國文化產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國文化產業集群研究》《動畫產業》《動畫文化學》《動畫行銷學》等專著多部,在《現代傳播》《現代出版》《城市發展研究》《光明日報》等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

主要研究方向:新型城鎮化與城市規劃、文化產業項目策劃、文化產業集群管理;主講課程:城市規劃、新型城鎮化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齊驥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83年11月
  • 主要成就:理論實踐、教學產業結合,著有國內第一本文化產業規劃學術專著。
  • 代表作品:中國文化產業規劃理論與實踐研究、中國文化產業集群研究、動畫產業、動畫文化學、動畫行銷學
  • 擔任導師:博士生導師
  • 獲得榮譽:北京市高校青年英才計畫入選者 
人物簡介,主要著作,1.《動畫行銷學》,2.《動畫文化學》,3.《中國文化產業50問》,4.《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5.《文化產業規劃理論與方法》,6.《動畫產業》,學術觀點摘要,1.文化產業理論研究,2.文化產業知識成果轉化,3.新型城鎮化,4.動畫產業,5.產業集群,6.文化產業規劃,產業規劃與項目策劃摘要,1.文化產業中心區規劃,2.文化產業發展軸規劃,3.文化產業功能區規劃,4.文化產業創意節點規劃,5.文化產業項目設計與策劃,文化產業規劃實務,1.《“文化襄陽”戰略規劃》,2.《棋盤山區文化產業規劃》,3.《曲靖文化產業規劃》,

人物簡介

齊驥,女,漢族,1983年11月生,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傳播研究院,現任教於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博士。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英才計畫”入選者,文化產業(中國)協作體青年創業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媒大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學案例庫《城市新區文化產業規劃方法與案例》負責人,《中國文化產業》雜誌執行主編、《文化經濟研究》系列叢書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文化經濟、文化產業規劃、文化資本運行與管理和動畫產業理論與實踐。著有《動畫文化學》、《動畫行銷學》、《中國文化產業50問》(合著)、《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拉薩大北郊》、《中國文化產業集群研究》、《中國文化產業規劃理論與方法研究》等學術專著多部,在《現代傳播》、《學術探索》、《電影藝術》、《光明日報》、《現代出版》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多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和參與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相關課題二十餘項,先後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承擔《雲南省昆明市“文化昆明”戰略規劃》、《雲南省曲靖市文化產業規劃》、《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河北省平泉縣文化產業規劃》、《河北省豐寧縣文化產業規劃》、《遼寧省瀋陽棋盤山國際旅遊開發區文化產業規劃》、《江蘇省鎮江市文化產業規劃》、《湖北省“文化襄陽”戰略規劃》等區域文化產業整體規劃二十餘項;負責《河北省曹妃甸數字文化創意園》等文化產業集群設計十餘項;作為課題負責人,先後負責《區域和民族文化元素在動畫產業發展中的套用研究》、《我國著作權產業集群研究》、《我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調查與研究》等專項研究課題,將理論與實踐結合,以研究成果套用到文化產業管理和發展中見長,《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文化產業的空間規劃研究》等多篇研究報告被政府採納。
齊驥

主要著作

1.《動畫行銷學》

《動畫行銷學》首次從文化產業市場規律和動畫創作藝術規律雙重視角探討了動畫行銷體系的建構,是國內第一部從國家經濟戰略性調控與動畫產業市場化運行視角系統研究動畫行銷的學術專著。《動畫行銷學》對世界動畫市場的行銷方式進行了套用性解讀,開拓性地提出了動畫行銷的機緣和基礎,動畫行銷的形態、要素與規律,對基於未來的動畫產業發展與動畫市場建設提出了導向性研究架構。《動畫行銷學》對中國動畫市場的現實格局進行了客觀的分析,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理性的判斷,並直指當前動畫市場體系中的諸多癥結,其深入的研究和犀利的視角均引入深思。

2.《動畫文化學》

本書首次從文化理論和社會學的雙重視角探討了動畫影像的文脈,是國內第一部系統研究動畫作品文化現象和文化體系的學術專著。本書用優雅的筆觸和深入淺出的寫作方式,對動畫影像背後的文化現象,諸如女性主義、種族問題、文化地理和文化傳播形態等,進行了深刻剖析,構築起動畫文化生態的理論框架。本書以生動的語言和獨特的視角,詮釋出動畫文化的力量:文化是動畫藝術保持鮮活的血液,是動畫藝術創造奇葩的源泉,是動畫產業振興騰飛的翅膀。

3.《中國文化產業50問》

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中50個核心問題的提出和回答,是對文化產業遵循科學客觀的市場規律和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發展基礎上進行的歸類,是在總結以往發展歷程中的成敗得失基礎上對未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客觀判斷,是文化產業學界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時代命題進行理論回應的學術擔當。《中國文化產業50問》系統歸納和梳理了當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理論和實踐,旨在通過十組既有內在聯繫又相互依存的文化產業發展關係,闡明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基本格局、發展戰略、發展瓶頸以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必備資源、未來路徑及其快速成長過程中的理性思考等諸多核心問題。

4.《文化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本書旨在通過探討文化產業集群的演進模式、形成機理、分布規律等,探討和分析不同類別和不同形態的文化及相關產業選擇和確定以產業集群這一空間組織發展時,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與集群成長的基本規律之間存在的共性及不同,不同範疇和行業的文化產業是否適合集群式發展以及它們各自的發展特徵和分布規律對其路徑選擇產生的影響。本書以基於集群規劃與發展的視角,結合數據及案例,從文化產業集群的演進模式、形成機理、分布規律等方面,對我國文化產業集群發展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剖析,以期提出我國文化產業集群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建議。

5.《文化產業規劃理論與方法》

本書是基於區域發展與城市開發背景下,對文化產業規劃編制的思路、方法和路徑全過程的系統論述。本書通過具體而翔實的文化產業規劃案例,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為導向,對文化產業規劃的知識背景、基礎理論、區域分析、定位與目標設計、空間模式與產業模式及規劃的保障措施進行了基於規劃框架的流程解析。本書將“規劃”作為一種工具,旨在通過倡導一種融納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城市設計、區域開發的思想,使其貫穿在區域—城市總體—詳細規劃的各個階段層次,以期對當前區域文化產業規劃編制和實施提供參考。

6.《動畫產業》

齊驥編著的《動畫產業》為《高等院校動畫專業核心繫列教材》中的分冊之一,總計24冊。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寫作方式,對動畫產業的基礎理論、歷史沿革、發展戰略、產業與空間組織形態以及動畫產業的制度設計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全面的介紹。 全書共8章,分別為:第1章動畫產業發展概述;第2章世界動畫產業發展概覽;第3章動畫產業的驅動要素;第4章動畫產業的基本類型;第5章動畫產業的發展規律;第6章動畫產業的發展模式;第7章動畫產業的發展趨勢;第8章動畫產業的發展政策。 全書立足於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時代背景,關注全球動畫產業升級的時代環境,注重動畫產業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旨在通過生動的案例、翔實的數據和系統的分析,解讀動畫產業發展中的文化現象,解釋動畫產業運行的基本模式,解答動畫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 本書讀者對象為動畫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動畫愛好者,文化創意產業相關人員。

學術觀點摘要

1.文化產業理論研究

近十年來,文化產業學術界深入研究了當前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存在的困境,積累的經驗,通過理論研究總結文化產業發展中的成敗得失,歸納文化產業市場建設中的經驗亮點,提煉適應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商業模式和發展路徑,需要把文化產業的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以套用研究促進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帶動套用研究,加強文化產業研究成果的轉化和創意成果的孵化,通過知識轉移平台、創新孵化平台、文化發展平台等搭建文化產業理論研究與現實生產之間的橋樑,使文化產業理論體系的建設在具有國際視野、中國特色的基礎上,基本形成了文化產業的學術框架,構建了文化產業的理論基礎。
但由於“文化產業”的概念是舶來品,對文化產業的概念認知、學科建設和學術構架的歷史並不長,因此文化產業研究者的學科背景相對於傳統學科而言更為多元化,這對於文化產業理論體系的整體構建而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由其他學科研究轉向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學者在研究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將文化產業學科與原學科進行嫁接,如人文歷史背景的學者更關注與文化產業的歷史研究和概念考證,經濟學背景的學者則側重文化產業資本運作及市場體系建設研究,傳播學背景的研究者和藝術學背景的研究者更側重從文化產業的行業門類及內容本體創作角度進行研究,文化產業理論研究本身需要具有多學科、綜合、交叉、滲透性質,學科背景的多元化提供了較好基礎,但另一方面,文化產業研究者將跨學科背景的理論經驗引入到文化產業研究中,拓展了文化產業研究的方法和領域,但對文化產業學術體系的系統化構建而言,文化產業本身學科基礎的薄弱卻影響了學術研究專業性的縱深化推進,這也致使跨學科的文化產業理論演繹難以深入到文化產業本體層面。

2.文化產業知識成果轉化


隨著文化產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人們對文化消費多元化的需求更加強烈,文化產業進入迅速發展的歷史時期,而文化產業理論研究卻難以適應產業發展的速度,文化產業研究的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踐還難以做到完全統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從文化產業的基礎研究上而言,對文化內涵、外延、統計標準的劃分難以完全統一,對文化產業的概念、範疇、標準和要素的不統一使其研究難以進行橫向比較。第二,從文化產業的研究方法上而言,對文化產業研究的定性研究較多,定量分析不足,難以將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實踐探索和經驗判斷有機結合。第三,從文化產業理論成果的轉化上而言,文化產業研究的動態反饋機制緩慢,對實踐的梳理,對產業發展中的成敗得失的總結,對引領產業發展的前瞻性探索不足,難以直接為巨觀調控提供準確依據。第四,從文化產業的研究主體上而言,產業的快速發展催生了“快餐式”的研究者,學者往往盲目跟從產業熱點和現實焦點問題研究,難以秉持“坐冷板凳”的研究精神,難以對文化產業進行跟蹤式、長效性研究。

3.新型城鎮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粘合劑, 也是族群認同的根基。文化的被消解,民族也將失去共同的價值信仰。大北郊城鎮化過程中的探索和困惑進一步表明,城鎮化是為適應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需求做出的戰略調整,是為創造最佳化合理的生存空間、消費結構做出的發展布局,城鎮化不應該泯滅文化特色、淡化文化傳統、消解文化基因,而是在基於文化認同前提下,以文化自覺為內在的精神力量,以文化創造活力激發人們探索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的新城市發展空間的主體行為。
(1)以城鎮化促進產業結構的最佳化,將農民從個體生產和經營體制中解放出來,以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分工與合作,有效提高產業效率;(2)以城鎮化促進要素結構的最佳化,充分發揮政府的巨觀調控和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加強城鎮化的“軟實力”建設,既要為農民提供生活安置和產業轉移的地點,更要為農民提供安置的配套環境與配套政策,消除“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現象,真正實現“人的城鎮化”。(3)以城鎮化加強需求結構的最佳化,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提高資本、技術、人才的流通效率,以城鎮化進程中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文化需求為著眼點,以文化自覺為內在精神力量,走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城鄉互促共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

4.動畫產業

加強民族文化資源在動畫產業開發中的運用,可以避免一些民族群體面臨其文化主體地位不斷被消解的社會風險。同樣,以動畫作品的傳播作為民族文化表現的載體和平台,可以強化民族文化在中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中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從而增強客群對於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同,或使古老、沉寂的民族文化樸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成為文化研究和主流價值認同中的顯學。
民族文化題材動畫作品的創作生產和行銷傳播,如同民族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一樣,一旦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相銜接,必將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進而引起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而拉動地區經濟的發展。區域和民族資源的開發及在動畫中的運用,不僅可以為動畫創作提供豐富素材,為其走向市場創造良好條件,而且動畫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很大,其本身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將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也將為“十二五”時期區域經濟轉型提供新的動力。

5.產業集群

著作權產業並非必須以地理集中為唯一空間組織方式,隨著著作權產業集群發展步入深水區,集群內企業不可避免的因為集群存在“路徑依賴”和“路徑鎖定”等一成不變的合作模式帶來的弊病制約產業發展,集群的萬能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戰。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集群發展模式的成功與否是基於創新的引發或變革、知識的積聚和基於競爭的淘汰機制,僅僅靠企業之間的地理集中只能形成鬆散型空間布局,地理集聚固然降低了交通運輸和能源成本,獲得了著作權產業集群發展的外部經濟,但依靠壓低成本的競爭模式難以無限制降低,並終將是面臨淘汰的低端道路。而隨著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推進,以核心著作權為價值凝聚的虛擬協作網路將成為新的產業集成模式。

6.文化產業規劃

文化產業規劃旨在恪守每一個城市歷史與文脈的真誠、力圖激活每一個城市公民的創造力,致力盤活每一個城市的存量資產並釋放改革紅利的同時,並試圖建立一種基於“規劃”的文化秩序。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文化產業規劃旨在提供一種最佳化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和提升文化產業發展層次的路徑設計,文化產業規劃是區域發展中對文化資源和文化資產戰略性及整體性的運用。
文化產業規劃是以國家和區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為指導,以區域內文化資源、社會資源和發展基礎為依據,在綜合考慮文化產業發展的各種要素資源基礎上,確定文化產業發展方向、規模和結構,合理配置資源,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整體布局。在區域社會發展中,文化產業規劃是一種工具,旨在通過倡導一種融納文化建設、經濟發展、城市設計、區域開發的思想,使其貫穿在區域—城市總體—詳細規劃的各個階段層次,從而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決策指導。

產業規劃與項目策劃摘要

1.文化產業中心區規劃

文化產業中心區的設計,往往與城市規劃中心相關,因此,恰當的文化產業發展場地選址和文化產業和發展空間的留白,是文化產業空間規劃的關鍵所在。其次,中心區往往是城市文化的門戶所在,在空間開發時,必須規劃主導,基礎先行,整體推進,通過精心的設計和精確的布局,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城市設計中的作用,在城市文脈傳承、軸線營造、標誌性建築的設計和建設、文化產業主體空間的設計和產業空氣的營造以及重要接洽和主要節點等方面,進行科學、前瞻的設計規劃。

2.文化產業發展軸規劃

在文化產業的空間布局模式中,軸—幅系統的套用旨在通過文化產業要素之間的配置和流通,降低文化產品生產成本,提高文化產業發展效率。文化產業規劃中的軸—幅布局關鍵是找到區域發展中重要的文化節點。事實上,不管是“點—軸”還是“軸—幅”模式,兩者是文化產業空間布局的兩個發展階段,隨著文化產業節點在軸線延展中作用的增強以及對區域內其他項目或文化產業集群的拉動作用,由點及面的文化產業拓展,將最終演化成為“軸—幅”模式的區域格局。

3.文化產業功能區規劃

文化產業功能區的設定,往往與城市發展特點和產業基礎特徵緊密相連。基於區位理論的空間布局,解釋了文化產業發展中要素集聚和流通的基本規律。在文化產業空間發展中,區域地理位置、交通便利性、資源稟賦特徵和人力資源成本等因素,決定了文化產業的發展戰略、發展方向和發展思路。根據各區域產業發展基礎與資源優勢,突出重點、適度交叉、協調推進、錯位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區域,實現文化產業合理布局、集約發展,是文化產業功能區空間規劃的基本出發點。文化產業功能區的布局設定必須在尊重城市人文生態和自然生態的基礎上,以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律為基本出發點,與城市土地利用規劃、道路交通規劃、公園綠地及開敞空間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規劃等相關規劃結合起來,在延續城市文脈的基礎上,以文化產業推動城市空間最佳化和產業重組,以文化產業功能區的規劃和建設,推動城市功能的發揮和產業的升級。

4.文化產業創意節點規劃

創意節點在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中具有空間相對獨立、基本文化服務功能完善、與中心城區或文化產業核心區之間產業分工合理、文化聯繫密切的空間區塊。創意節點的形成是城市文化產業組團通過科學合理的文化功能分工和快速便捷的交通聯繫,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產業集群集群,它們在文化產業發展中,起到輻射和帶動區域發展,支撐和提供文化服務,共同帶動區域升級的新型城市發展模式,是國內外城市文化產業空間發展和形態演變的趨勢。
以創意節點形態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補充完善城市文化功能,推進產城互動,形成以大帶小、以小補大、相互促進的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優勢,有利於整合文化產業空間資源,拓展中心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吸引文化企業和從業人員集聚,增強區域文化產業的綜合實力,激發組團區域經濟內在活力,在更大文化發展空間和文化產業活力,在一定範圍內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文化經濟成長點。

5.文化產業項目設計與策劃

項目與產業楔形融合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重大項目為導向,以圍繞項目的配套建設和商業開發形成區域主導產業發展,另一種是以多個相互關聯的項目支撐去與主導產業發展。第一種以行業領域以旅遊演藝產業為例,第二種以區域發展層面的四川成都文學與藝術品原創業為例。前者豐富了文化旅遊產業的業態形式,創新和延展了產業價值鏈,賦予文化產業更高的附加值,後者以相互關聯的文化產業項目,以合縱連橫的產業運行方式,支撐了區域文化主導產業的發展。
文化產業項目的規劃要注重全面協調和綜合配套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項目的設計要系統分析項目定位及在區域發展中的核心競爭力問題,分析基於競爭對手的優勢及挑戰,分析國際先進運行模式或相似案例與策劃項目之間的差別或經驗;另一方面,綜合考慮基於文化產業項目運行所需要的政策環境、產業空氣、消費市場等因素,從而實現項目前瞻性與操作性並行,創新性與務實性並行。

文化產業規劃實務

1.《“文化襄陽”戰略規劃》

“文化襄陽”定義
  
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興業、以文咨政。文化襄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核心,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城市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襄陽文化”的保護、傳承和開發為靈魂,通過“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興業”、“以文咨政”的發展理念建設國際文化名城,通過“文化+科技+創意”的發展模式打造國家文化強市,通過“大文化”、“大戰略”、“大開放”、“大資本”的發展思路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區、國家文化創新試驗區和國家級文化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培育高素質的襄陽人,建設高品質的襄陽城。
“文化襄陽”空間布局
  
整體布局以襄陽古城為核心構建以城市文化遺址涵養保護為主體的歷史文化保護區;以隆中新區三國文化產業區和東津、龐公新區現代文化商務區為“兩翼”,通過歷史與創意、傳統與現代、科技與文化結合,打造以隆中文化為靈魂的中央文化旅遊區——隆中新區三國文化產業區和以現代文化為主題的中央商務區——東津和龐公新區現代文化商務區,兩區共同構成支撐文化襄陽建設的“左膀右臂”;以“漢江——峴山為連線軸,西起老河口—谷城河谷新城,東至襄州新區的“一軸連兩輪”啞鈴布局構襄陽文化生態主軸。以一軸連兩輪的啞鈴布局為槓桿撬動“文化襄陽”整體發展;以魚梁洲漢水文化旅遊綜合試驗區、峴山文化生態區、鹿門山宗教文化旅遊區和高新區文化工業區構建四個文化發展功能區,形成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宗教文化和工業文化有機融合的區域性文化集散中心,集中打造國家文化發展示範區。

2.《棋盤山區文化產業規劃》

棋盤山文化產業空間布局
以沈棋路“綠廊”和渾河“銀帶”為串聯軸線,構建大“L”型文化生態發展軸,形成“一軸”;以秀湖風景區和泗水科技城為圓心,以文化旅遊和文化科技為主題形成星狀輻射區,構建兩大文化產業增長極,形成“兩區”;以北部森林生態主題體驗圈、中部世博創意休閒觀光圈和南部環新城商務宜居拓展圈為重點發展區域,與“一軸”相呼應,形成以文化生態、文化創意和文化商務為主題的文化產業項鍊;以重點文化產業園區、重大文化產業項目、重要文化發展空間為空間支撐點,分別構建以商業娛樂、文化金融集群、會議度假和影視傳媒為主題的四大產業集群,進而在全區形成軸線引領、星狀輻射、珠鏈式串聯、文化功能組團式領銜的區域發展格局。

3.《曲靖文化產業規劃》

曲靖文化產業空間布局
根據曲靖市文化產業的資源分布,從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產業運作規律和未來發展空間的角度,將曲靖市文化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為“一帶、兩核、兩翼、五園區”。即,以崑曲高速公路發展軸線形成的“崑曲高端文化商旅經濟帶”為超級槓桿,高起點、大手筆、有重點地構建珠江源大城市,在曲靖、昆明兩市的結合部打造一個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端商旅基地和文化服務平台;中心城區以霑益縣珠江源文化旅遊核心區為主體,構建大珠江源文化產業核心區,以麒麟區、陸良縣獨特的“爨文化”為紐帶,構建“爨鄉福地”文化產業核心區;北部以會澤縣為核心,打造歷史文化與自然風光版塊;南部以羅平縣為核心,打造生態文化與民族風情版塊,兩者共同構成“十二五”時期支撐曲靖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左膀右臂”;同時,著力構建麒麟區爨鄉古鎮(黃家莊旅遊小鎮)、爨都御園、宣威市火腿文化產業園、陸良縣爨文化主題公園和富源縣民族文化生態村五大功能性產業園區,作為城市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經濟血庫。
“一帶、兩核、兩翼、五園區”的空間布局將開創城市建設與城市文脈傳承有機互動的新篇章,開拓城鄉統籌化發展與產業深層次融合的新路徑,開啟城市群時代文化產業策劃的新時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