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

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

《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是2010年2月1日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兆華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包括區域生態產業鏈的相關理論進展等內容。《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運用工業生態學理論、循環經濟理論、產業鏈理論、博弈論等對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及實踐進行了系統研究。首先對該領域現有成果進行了系統梳理和評析,從而構建《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區域生態產業鏈發展的國際比較研究,從而為整體研究提供堅實的實證支持。針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的薄弱環節,《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分別從區域生態產業鏈的生成機理、結構模式、資源循環與管理三個維度開展專題研究,在實證研究和規範研究的基礎上,針對生態產業鏈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問題開展了相應的對策研究。最後,在對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區域生態產業鏈管理理論與套用》以老工業基地、溫州產業集群、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貴陽市典型產業為例進行了套用研究,以期為我國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參考。

作者簡介

王兆華,(1974-),男,山東泰安人,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畢業於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2003-2005年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從事士後研究並被評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後”;2005年至今在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任教。
目前主要致力於資源與環境管理、技術創新和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國家軟科學研究計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球目20餘項:出版專著2部,合著3部;在《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中國軟科學》等重要的國內期刊、國際期刊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80餘篇,多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以及被EI檢索。
2005年以來獲得省部級二等獎2項,先後入選“北京理工大學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北京市優秀人才資助計畫”、北京市首批“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優秀人才計畫”和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查看全部>>

目錄

第1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的相關理論進展
1.1 工業生態學相關理論的研究進展
1.1.1 工業生態學的研究進展
1.1.2 生態工業園的研究進展
1.2 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進展
1.2.1 循環經濟的本質
1.2.2 循環經濟的發展原則
1.2.3 循環經濟與產業結構生態化
1.2.4 循環經濟理論的研究趨勢
1.3 工業共生理論的研究進展
1.3.1 生物學範疇的共生理論
1.3.2 工業生態學與共生理論的融合
1.3.3 工業共生研究的新進展
1.4 生態產業鏈的研究進展
1.4.1 產業鏈的研究進展
1.4.2 區域生態產業規劃的研究進展
1.4.3 生態產業鏈的研究現狀
第2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發展的國際比較
2.1 典型區域生態產業鏈案例分析——生態工業園
2.1.1 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2.1.2 美國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2.1.3 加拿大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2.1.4 日本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2.1.5 中國生態工業園的發展
2.2 區域生態產業鏈發展的政策、法規比較
2.2.1 促進生態工業發展的環境立法
2.2.2 生態產業鏈發展中的政府角色定位
2.2.3 促進生態產業鏈發展的環境政策比較
2.3 區域生態產業鏈發展的創新環境及機制比較
2.3.1 生態產業鏈發展中的智力來源
2.3.2 文化交流與融通機制
2.3.3 生態產業鏈發展中的創新環境差異
2.4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共生網路發展的比較
2.4.1 工業共生網路形成路徑比較
2.4.2 工業共生網路中企業合作的影響因素分析
2.4.3 工業共生網路中的企業組織模式
2.4.4 生態產業鏈中的共生網路類型
第3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生成機理研究
3.1 區域生態產業鏈生成的成本推動機理
3.1.1 生態產業鏈生成的成本傳導機制
3.1.2 追求低生產成本的動力
3.1.3 降低交易費用的動機
3.2 區域生態產業鏈生成的效益拉動機理
3.2.1 區域生態產業鏈衍生集群經濟效益
3.2.2 規模經濟與範圍經濟的牽引效應
3.2.3 外部經濟的內化效應
3.3 區域生態產業鏈生成的環境取向機理
3.3.1 環保法規與政策的壓力
3.3.2 滿足聯盟企業的環境標準
3.3.3 改善與周邊社區的關係
3.3.4 提升企業形象與聲譽
3.4 區域生態產業鏈形成的內生機理
3.4.1 生態產業鏈的複雜系統運作機理
3.4.2 生態產業鏈的自組織機理
3.4.3 生態產業鏈的協同機理
第4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結構模型與發展模式
4.1 區域生態產業鏈一般結構模型
4.1.1 自然生態系統的生物鏈結構
4.1.2 區域生態產業鏈結構
4.1.3 基於價值鏈的生態產業鏈分析
4.2 區域生態產業鏈運作模式研究
4.2.1 區域生態產業鏈運作模式一:依託型共生網路
4.2.2 區域生態產業鏈運作模式二:平等型共生網路
4.2.3 區域生態產業鏈運作模式三:嵌套型共生網路
4.2.4 區域生態產業鏈運作模式四:虛擬型共生網路
4.3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的資源循環管理
4.3.1 區域範圍內的工業代謝
4.3.2 工業共生網路中的資源循環管理
4.3.3 工業共生網路中的副產品交換系統
4.3.4 典型案例:天津開發區的生態產業鏈規劃
第5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研究
5.1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概述
5.1.1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內涵
5.1.2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特徵
5.1.3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結構與功能
5.2 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影響因素
5.2.1 “關鍵種”對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影響
5.2.2 產業多樣性與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影響
5.2.3 影響區域生態產業鏈穩定性的相關因素
5.3 區域生態產業鏈典型運作模式穩定性分析
5.3.1 區域生態產業鏈的穩定性評價模型與假設
5.3.2 平等型共生模式的穩定性分析
5.3.3 依託型共生模式的穩定性分析
5.3.4 嵌套型共生模式的穩定性分析
5.3.5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的競爭模式穩定性分析
5.3.6 模型分析小結
第6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資源循環與價值最佳化
6.1 區域生態產業系統中物質流分析
6.1.1 物質流分析的內涵
6.1.2 物質流分析的內容與功能
6.1.3 物質流分析的發展與實踐
6.1.4 投入產出法在物質流分析中的套用
6.2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物質流投入產出分析模型
6.2.1 物質流投入產出矩陣
6.2.2 物質流靜態投入產出模型
6.2.3 物質流動態投入產出模型
6.3 資源循環中的動態投入產出預測控制模型
6.3.1 資源循環中的動態投入產出預測控制模型
6.3.2 線性多變數調節器的設計
6.3.3 模型的套用實例
6.3.4 模型分析結論
第7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治理研究
7.1 區域生態產業鏈內產業共生網路治理的相關基礎
7.1.1 從科層治理到網路治理的演變
7.1.2 產業共生網路治理的基本特性
7.1.3 區域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治理的目標——協調與維護
7.2 基於博弈論的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的合作與投機行為分析
7.2.1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的合作與投機行為表現
7.2.2 區域生態產業鏈中的合作與投機行為的博弈模型分析
7.2.3 相關分析結論
7.3 區域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治理範式
7.3.1 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市場治理範式
7.3.2 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雙邊治理範式
7.3.3 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三邊治理範式
7.3.4 生態產業鏈內部產業共生網路一體化治理範式
第8章 區域生態產業鏈理論的套用
8.1 老工業基地區域生態產業鏈規劃
8.1.1 老工業基地資源與環境現狀
8.1.2 老工業基地區域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1.3 老工業基地化工生態鏈發展模式
8.1.4 老工業基地煤炭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1.5 老工業基地石油生態產業鏈條發展模式
8.1.6 老工業基地裝備製造業可持續發展
8.2 浙江溫州產業集聚區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2.1 溫州市產業發展現狀
8.2.2 溫州服裝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2.3 溫州鞋革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2.4 溫州小家電集聚區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3 貴陽市典型生態產業鏈發展模式
8.3.1 貴陽市傳統工業發展模式面臨的挑戰
8.3.2 貴陽市磷生態產業鏈結構及發展模式
8.3.3 貴陽市鋁生態產業鏈結構及發展模式
8.3.4 貴陽市中草藥生態產業鏈結構及發展模式
第9章 研究結論及後續研究建議
9.1 研究結論
9.2 後續研究建議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