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匡山名字的由來:據傳周朝時期,此山屬匡國,故名“匡山”。又有傳言說,立名“匡山”,主要是考慮當地佛教盛行的特色,寓意“匡世濟人”,大慈大悲的胸懷。如山下廣濟縣(現在的武穴市)的縣名,也是非常具有佛教禪宗的韻味的。
唐朝時期,匡山和廬山齊名,合稱為匡廬。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匡山的名字因為避趙匡胤諱改 為大別山後而消失。匡山的名字附在廬山之前而流傳至今。
2013年,武穴市政府領導開始實地考察、經過考古驗證,2016年正式將大別山武穴一帶的支脈恢復“匡山”之命。分為大王山,太平山,紫雲山,雙峰山,橫崗山等等。
地理環境
地形地貌
匡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於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岭,懸崖峭壁,千姿百態,有的渾圓如華蓋,有的綿延似長城;有的高摩天穹,有的俯瞰波濤,有的象船航巷海,有的如龜行大地,雄偉狀觀,氣象萬千。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但從放馬場至明月峰及其他山峰的相對高度卻不大,走伏較小,谷地寬廣,形成"外陡里平"的奇特地形。
匡山地區地質構造複雜,形跡明顯,展現出地殼變化的主要過程。第四紀匡山上升強烈,許多斷裂構造形成眾多山峰。匡山上升之際,周圍相對下陷,太白湖盆地進一步發展,形成太白湖等五湖。北部以褶曲構造為主要特徵,形成一系列谷嶺地貌;南部和西北部則為一系列斷層崖,形成高峻的山峰。山地中分布著寬谷和峽谷,外圍則發育為階地和谷階。
氣候環境
匡山處於亞熱帶季風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盛夏季節是高懸於長江中下游"熱海中"的"涼島"。匡山的年降水量可達1950—2000毫米,而山下的
武穴則為1400毫米左右,故山中溫差大,雲霧多,千姿百態,變幻無窮。有時山巔高出雲層之上,從山下看山上,匡山雲天飄渺,時隱時現,宛如仙境;從山上往山下看,腳下則雲海茫茫,有如騰雲駕霧一般。有時山上暗無天日,山下則是細雨飄飛,情趣異常。資源狀況匡山植物生長茂盛,植被豐富,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分別生長著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據不完全統計,匡山植物有210科,735屬,1720種,分為溫帶,熱帶,亞熱帶,東亞,北美和我國7個類型,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
主要景點
匡山主要的風景名勝有五峰山,藏密洞,石門山,太爺洞,老君殿,黃金灣,玉皇殿,獅子山,仙人打坐牛角石,游鴻寨,大藏寺,幽居寺,真武殿,讀書台,八卦頂,東沖積雪,清涼古洞,小西天,黃牙寺,滄浪書院,牧石庵,黃齡古洞等。滄浪書院是匡山的開發者,也是匡山風景名勝區的遊覽平台。眾多的奇峰,怪石,壑谷,瀑布,岩石等,形成了奇特瑰麗的山嶽景觀。雙峰山,海拔1484米,為匡山第一高峰。一尖1063米,危崖聳立,似一艘巨艦,偉岸壯觀。朝陽峰雙瀑,飛瀑成雙,勢若二龍倚天,噴珠瀉玉。三疊泉,既分為三疊,又呵成一氣,落差達155米,風飄日映,千姿百態。
地域文化
匡山富有獨特的匡山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匡山風景名勝區面積302平方千米,外圍保護地帶500平方千米。匡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蹟,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
匡山是中國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滄浪書院創建於公元649年,時間上排在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前面。開山祖師是鮑照。宋代理學大師邵必在此提出的學以致用,經世濟民的教育思想成為中國古代教育的準則,得到范仲淹的好評。
東晉太元年間,佛教領袖慧遠在今廣濟縣太平山建立黃牙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園林。司馬道信出生在太平山下的梅川鎮,而且在匡山幽居寺正覺寺活動了40年,創建中華禪宗,使匡山(黃梅山)成為中國南方的佛教中心,號稱天下祖庭。在唐朝,真武祖師在匡山橫崗山開創道教萬法教派。唐代廣濟縣(原屬江西)大德祖師馬祖在山上開創佛教臨濟宗和溈仰宗,影響極大。唐朝貞觀年間蔣祖自泰國(暹羅)來建大藏寺居修,他就是泰國太子。唐末廣濟存奘(即吳承恩《西遊記》主角玄奘唐僧之原型)禪師也來到這裡。到宋代,匡山有寺廟多達150座,被朝廷封為天下祖庭。明朝,建有廟宇108座。明清以後,太平山依然是中華禪宗佛教全國的活動中心。九龍環繞之地牧石庵是清朝全國的佛學研究中心之一。
西遊石刻
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成書於明朝湖北蘄州荊王府。2013年12月8日,籌建中的武穴市匡山與西遊記文化研究會,組織學者依據《西遊記》成書線索,對照匡山地區的山名、水名、寺名、僧名,意外發現了一塊隋唐“西遊”石刻。
武穴為古蘄州府屬轄的“蘄春、黃梅、廣濟、浠水、羅田”五縣之一。當天上午,筆者一行在當地非遺民間文學傳承人陳良的帶領下,從位於匡山腳下、荊梅湖畔的滄浪書院出發,沿著
橫崗山風景區旅遊公路,進入王沖村實地考察。王沖村又叫鳴水村,北依連綿起伏的五峰山脈。據當地朝聖者傳言,五峰山乃如來佛祖鎮壓孫悟空的“五行山”。這裡四面環山,整個村莊坐落在山谷底部,形成了奇特的洞天福地景觀。村子北面有個響水河,唐朝時叫大明水,它是先秦兩漢彭蠡湖五水之一。 明水從一尖山奔騰而下,象一條飛龍宛然曲折在深山峽谷之中。響水河,鳴水村,名稱很是動聽。這裡也是吳承恩《西遊記》水簾洞創作原型之一。
據《資治通鑑》記載,唐朝道士劉玄靜在五峰山建立崇玄館,另闢蹊徑傳授“三洞法”,有別於佛教禪宗。因此,道人洞、真武頂地名流傳至今。從道人洞拾級而上便是五峰禪林,為當年五峰教主傳法道場。五峰山盛產五峰石(天然水晶、玉樹石英)。《中國通史》記載,東羅馬帝國拂菻(今敘利亞)大德祖師在突厥兵馬簇擁下,落籍五峰山,結廬頭陀寺。吳承恩《西遊記》中的多個章節描述了頭陀寺、苦行僧。考察過程中,在石鑿唐僧帽、和尚墓附近,筆者發現了一塊漢白玉石刻。經過滄浪書院研究員彭達比對史料,初步認定是隋唐石刻。石刻上記敘了匡山“三月三”西遊朝聖路線圖:“從明海(唐白居易詩歌有記載)海子地車坊衝上一尖山。向東遊雙峰山四祖寺,向西遊橫岡山真武頂。一尖山讀書台平行直通石門庵游鴻寨。從玉樹村(今彭河村)下山,進入水晶谷,登上五峰山山頂。再從五峰山山頂南下卓木尖,洞底便是鳴水村……”
奔騰大明水、綿延五峰山、浩蕩佛教徒,給了吳承恩諸多創作靈感。當地學者據此推斷,《
西遊記》小說創作素材以隋唐年間沙門弘景道俊玄奘四禪門為人物原型,以匡山“三月三”朝聖廟會為線索,以唐開元天寶朝野對佛教不同態度為事件,以舞台劇形式描繪了廣濟佛國108座廟宇修膳過程以及開光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