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律令

北魏律令,南北朝時期北魏法令總稱。亦稱“後魏律令”。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使用漢族士人,根據《漢律》,參酌魏晉南朝各律,先後九次編纂修定法典。(1)天興元年(398),道武帝拓跋珪命三公郎王德定律令,申科禁,除前代法之酷切於民者,大崇簡易。(2)神䴥四年(431),太武帝拓跋燾詔司徒崔浩等定刑名,凡390條。(3)正平元年(451),燾詔游雅、胡方回等改定刑制,凡391條。(4)文成帝拓跋濬(452—465年在位)初年,改定律令,增97章。(5)太和三年(479),孝文帝元宏詔中書令高閭等修改律文,越二載,凡832章。(6)太和十五年(491),議改律令,次年頒行。(7)太和十九年(495),詔修律博士常景等刊定律格。(8)正始元年(504),宣武帝元恪詔群臣議定律令,由常景與律學博士侯堅固等撰成《北魏律》20篇,永成通制。 (9)太昌元年(532),孝武帝元修詔取舊條格,議定律令。《隋書·經籍志》有《後魏律》20卷,至唐已佚。其綜合了關隴河西文化、南朝江左文化、中原正統文化凝鑄而成,是在北方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強烈碰撞和交流中融進北方少數民族的創造力和智慧而產生的,在中華法律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