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村(浙江省象山縣丹城鎮北門村)

北門村(浙江省象山縣丹城鎮北門村)

北門村位於象山縣丹城鎮北部,縣治西側。北靠象山桂花岩頭,東至後嶺沿西澄河下直十字巷,南至橫十字巷、桃園路,西界千丈岩、彭姥嶺。縱長約0.5公里,東西寬0.3公里,面積約0.15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桂花岩頭海拔380米,為象山主峰,遙控南莊平原。清流縱貫,源出鳳躍峰,因名鳳躍溪。溪流經等慈寺南,匯北門飲水庫,注入南大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門村
  • 所屬地區象山縣丹城鎮
  • 地理位置:位於象山縣丹城鎮北部
  • 耕地:700餘畝
歷史沿革,農業發展,工業發展,人民生活,人口姓氏,歷史名人,旅遊資源,

歷史沿革

宋代為鳳躍、拱星坊,清為一隅,宣統二年(1910)為北境,1932年為北辰鎮,40年代為丹城鎮第十保。1951年為第十村,1958年為第八生產隊,1961年稱北門大隊,下轄8個生產隊。1962年劃出非農業人口,另建北路居民區,仍留村混居。1983年撤大隊,復為第十村。1986年,以村處原縣城北門改稱北門村。1992年,全村336戶、994人,村委會駐地北山路44號(原北門行宮址)。

農業發展

全村原有耕地700餘畝,1992年徵用300餘畝後,實有433畝。其中水田407畝,分布於南河路西首,距村約2.5公里。作物以水稻、油菜為主。1975年平整農田成方,建機耕路6條,計3400米。開新河從白石涇到礱擔浹,深2米,寬4米。水泥渠道4條,輔以泥渠,方內機車可達,排、灌兩宜。1984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統分結合,雙層經營。1988年率先辦適度規模經營的農場。
1989年建農機服務站,田間架設電網,總長3460米。至1992年,有手扶拖拉機2輛、小型收割機2台、50型大型拖拉機(耕耙配套)2台、履帶收割機1台、開溝機2台,建灌水站3個,專人管理。田頭倉房戶用6間,場用400平方米,曬場3000平方米,濕谷登場,就地翻曬,乾谷運歸。糧食畝產由1949年150公斤增至1992年732公斤,人均糧食316公斤。
山林1400餘畝,分布於上官山、西寺山、圓峰山一帶,用材林以松、竹、楓、杉等為主。1964年大隊長鄒明華吸取外地經驗倡議種桔,至1967年共種2289株,2017年已種桔133畝,已可採摘63畝5527株,年產量125噸,產值15~20萬元。茶園62畝,年產4.5噸,產值2.5萬元。楊梅25畝,年產1噸。
1991年夏,桂花岩頭一帶松樹枯黃,引起領導重視,層層上報至國家林業部。9月經南京農業大學程瑚瑞教授實地察看,鑑定確認松材線蟲病,縣林業局、鎮人民政府督促防治。1991、1992年兩次砍伐病松108萬公斤,伐樁塗藥2.5萬餘只,用藥2000餘公斤。病木悉經熏蒸後,自鋸包裝箱板料消化,枝椏焚毀。1992年春重新營造杉木80畝,樟樹、銀杏等1500株。

工業發展

工業始於1974年。是年接辦居民塑膠小廠,加營標牌,年產值僅幾萬元。1985年,將3個車間分建為3個廠。至1992年年產值199萬元、利潤15萬元,安排村勞動力100餘人。除村辦集體企業外,村民自找門路,發展多種經營。1992年,商業、飲食業年收入24.8萬元,服務業16萬元,建築業7.2萬元,交通運輸業3萬元,其他5萬元。集體經濟壯大,村有投資基金114萬元,其中集體積累113萬元,對企事業投資60.7萬元。公積金52.3萬元,公益金5.5萬元,農業發展基金4萬元。人均收入1376元。

人民生活

經濟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80年代後,私人新建住宅累計251戶,北山路以西新樓櫛比,高大寬敞。為節省土地資源,防洪與造地相結合,徹底治理彭姥嶺下鄭家坑,築防水坎數十米,高5.5米,挖深坑底1米,兩邊砌石堤平整出建宅基地建房70戶,保護良田10餘畝。坑上建橋3座,辟沿山馬路600米,連線城西路,通往沙場等處機耕路1000米,寬4米。村區弄、巷改鋪水泥路面1120米。
兒童入學率提高,國小為100%,國中98%,高中40%。1987年對65歲以上老人,月發補助費20元,還投資2.2萬元建造老年活動室,內設彩電,訂有書報,備有棋類,專人管理。1993年起受補助老人年齡降為60歲,金額增至40元,逢節向老人送慰問品,實現幼有所教,老有所養。村黨支部被評為縣級先進黨支部,村被評為縣級計畫生育先進村,1989~1990年度寧波市文明村。
1949年後,村注重資料保存,自立檔案。1990年將1980年以前所存土改戶籍、烈軍屬、人口普查、土地徵用等檔案31卷移送縣檔案館保存。

人口姓氏

全村現83姓,原以姜、錢、周、何、梁、馮姓居多,幾經變遷,今張、王、徐、宋、俞姓為多。《(民國)象山縣誌》載,姜姓祖晟,原為建州刺史,唐乾符間(874~879)自廣南航海至象山;錢姓祖延慶,宋時為會稽丞,自台州遷陳山,分支居縣城;周姓祖思仁,宋時任玉泉場大使,自奉化遷入;梁姓祖宗敏,宋乾道間(1165~1173)自福建遷入;馮姓祖澄溪,明嘉靖間(1522~1566)自慈谿遷入;張姓祖永寧,明時自樂清遷入;王姓祖天才,清康熙七年(1668)任象協守備,自鄞縣遷入;朱姓祖汝琦,清康熙間自鎮海遷入;俞姓祖紹庭明代遷入;何姓祖德宏,清嘉慶間自鄞縣遷入。

歷史名人

建村一千多年間,人才輩出。知名者有:錢唐,字惟明,號白石山人,博學敦行。元末隱居不仕,明洪武元年(1368)舉明經對策,官至刑部尚書,著有《白石山人集》。范船僧,1926年參加共產黨,北伐時在第六軍政治部任職,後調升十七師宣傳科長。1927年後出任中共浙江省委職委書記,同年11月被捕入獄,1933年保釋,旋病逝。姜冰生,早期共產黨員,曾任國民黨象山縣黨部執委、組織部長。後為華北中學教務主任,1937年病逝。姜紹祖,畢業於北京大學,創辦華北大學及華北中學,任中學校長多年,被選為北平市參議員、國大代表。姜穎鳳(伯喈),浙江政法專門學校畢業,曾任國民黨鄞縣縣黨部、象山縣黨部主任委員,創辦《寧波大報》,任社長,浙江省臨時參議會議員。何津,抗日戰爭時參加八路軍,歷任中共中央軍委二局股長、科長。1943年被授二局模範工作者稱號。1955年任總參三部研究所所長、第六局局長等,1978年任三部參謀長。

旅遊資源

名勝古蹟,首推等慈禪寺,習稱西寺,舊名鳳躍院。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歷經修繕,"文化大革命"中部分燒毀,1984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撥款重修,面積擴大至1萬平方米,新建天王殿、藥王殿各三大間,煥然一新,客舍五楹二層,供外地及台、港進香人士居住。環境清幽,依山襟湖,修篁環合,外地及港、台來此進香者絡繹不絕。
丹山石屋,在村西丹山山腰翠微深處,巨石上覆,結構天成,右側鐫"石屋"二字,口寬5.5米,進深8.3米,可容數十人。《(民國)象山縣誌》載,明萬曆間知縣倪甫英建禪屋五間於其上,令吳學周復建閣亭。清乾隆間,守備陳廣寧與縣人錢泳來游,題為石屋八景,唱和甚多。有隸書陰刻鐫石上為"乾隆癸丑夏四月,陳廣寧、徐華、肖鴻章同來,錢泳題記",今有拓片存縣文管會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