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蠻子

北蠻子

北蠻子,又叫北夷北韃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區野蠻的北方民族,由於北方氣候寒冷乾旱,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農作物生存,加之古代受耕作技術和冶煉技術的限制,生產力水平低下,北方地區物資匱乏,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沒有物質基礎去催生文明。有大量史料可查,在現今的東北三省地區,內外蒙古山西北部地區曾一度是這些北方夷族聚居生活過的地區。漢代的匈奴. 鮮卑. 突厥(蒙古地區),魏晉南北朝的羌胡. 鐵勒,隋唐時期的室韋(今東北地區),五代十國時期的女真. 靺輵(今東北地區),宋朝的女真. 滿族. 蒙古(蒙古地區),都是北蠻子,這些地區的民族不屬於華夏文明的範疇。但是仗著野蠻兇殘,北蠻子以屠戮的方式從蠻荒之地,遷徙到黃河以北地區,進而又擴展到中原地區,改用漢姓,改稱漢族,與原有北方漢人融合,形成了現今的北方民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蠻子
  • 外文名:heathen bastards
  • 別稱北夷北韃子
  • 釋義:未開化的野蠻民族
稱謂的來源,稱謂的演變,漢代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五代十國時期,宋朝時期,明朝時期,關於北蠻子的文獻記載,

稱謂的來源

北蠻子,指的是北夷。他們是生活在西伯利亞南和明代長城以北(現今中國東北)地區的野蠻落後的民族,不屬於華夏文明的範疇。北蠻子的稱謂起源於明朝(公元1368-1644年,漢族人所建立),由於當時漢族人的經濟實力和文明程度要遠遠高於明長城以外的北方異族,因此明代的中國人慣於稱呼明長城以北地區落的人為北蠻子。荷蘭使臣約翰·紐霍夫在其《在聯合省的東印度公司出師中國韃靼大汗皇帝朝廷》一書中記述到:“北蠻子全軍入城之後,全城頓時是一片悽慘景象,每個士兵開始破壞,搶走—切可以到手的東西,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
鑄長城防北蠻子鑄長城防北蠻子

稱謂的演變

歷史上對於北蠻子的稱謂有不少變化,但是所代表的群體卻沒有太大變化。北蠻子在古代泛指生活在北方地區野蠻落後的北方外族,主要居住於長城以北地區。由於北方氣候寒冷乾旱,自然條件惡劣,不適合農作物生存,加之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去催生文明。所以中國歷朝歷代對於那些屬於華夏文明之外的北方異族在軍事上都有防禦措施,比如修築長城,用來防禦北蠻子侵擾漢室邊境的情況。據史料記載,在現今的東北三省地區曾一度是這些北方蠻子聚居生活過的地區。只不過在稱謂上於不同朝代有所差異。
修築長城防北蠻子入侵修築長城防北蠻子入侵

漢代時期

西漢東漢,對於北方夷族的稱謂為:匈奴鮮卑突厥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存在於公元222年—589年,對北方外族稱呼為:羌胡鐵勒,胡虜。

隋唐時期

對於今東北地區的北方夷族稱為:室韋,北獸。

五代十國時期

對北方夷族改稱女真(今東北地區),韃虜

宋朝時期

對北韃子的稱謂有女真,北蠻子,韃靼。

明朝時期

明朝時期主要是對於明朝疆域之外的民系,如明長城以北地區的外族人被稱為:北韃子,韃靼,北蠻子,北夷
明長城明長城

關於北蠻子的文獻記載

“滿清蠻子竊國二百餘年,明遺老之流風遺韻,蕩然無存。士大夫又久處異族籠絡壓抑之下,習以相忘,廉恥道喪,莫此為甚。”(清)汪士鐸:《乙丙日記》.卷三
“朱元璋,洪秀全各之布衣起,提三尺劍,驅逐北蠻子,即位於南京,復漢室之天下,力掃胡塵,江淮以南,復為淨土。”——劉師培的《攘書》中有《帝洪篇》
“中國的閉關自守政策,乃是北蠻子為了防止漢族人出海聚集以及籌備物資人員反抗而提出的一種極端自私自利的國策,並不能代表大多數中國人的意志。”
——《清代滿漢關係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室編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第515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