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新聞》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報紙,是全國發行的三大地方報之一,是僅次於中央報紙的全國最大的一家報紙。其編輯綱領是“自由、正義、尊重人權、推動國家文化事業”。對於中國來說,《北海道新聞》對華報導總體客觀積極,對歷史問題和台灣問題的報導態度鮮明,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海道新聞
- 創辦於:1942年11月
- 國家:日本
- 地位:全國最大的一家報紙
簡介,發展歷程,機構設定,報紙版面,整體印象,內容分析,立體化經營,信息化建設,
簡介
《北海道新聞》創辦於1942年11月,由於戰爭時期日本政府實行“一縣一報”的政策,北海道內的《北海時報》、《小樽新聞》、《根室新聞》、《新函館》、《網走新聞》、《室蘭日報》、《北見新聞》、《旭川時報》、《旭川新聞》、《十盛每日新聞》等11家日刊報合併為《北海道新聞》。將急劇變動的世界形勢和日本國內動態,從北海道的角度進行報導,這是《北海道新聞》的辦報理念。自1942年創刊以來,直至紮根於北海道地區並在報導國內外動態時具有全面、新鮮的觀點,這是《北海道新聞》能夠從日本五大報系的激烈競爭中分得“一杯羹”的制勝法寶。
遍布在北海道內各地區的細密的採訪網確保了《北海道新聞》能夠緊密追蹤本地區的新聞,而版面設定貼近讀者需求、重視北海道居民的觀點和態度的做法,更是贏得了讀者的支持和信賴。
發展歷程
1887年 《北海道新聞》創刊
1942年 北海內的十一家報社統一創辦《北海道新聞1951年 創立北海道電視廣播電台
1971年 創立北海道文化廣播電台
1979年 達到發行量100萬份
1981年 創立FM北海道廣播電台
1982年 北海道體育新聞創
1991年 免費雜誌“ォントナ”創刊1992年 開始網路服務
2000年 達到發行量125萬份
2002年 創立60周年
目前,《北海道新聞》每日的平均發行量在121萬份左右,占北海道地區報紙發行總量的70%以上。《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每日新聞》以及《北海道時報》四家瓜分了剩餘30%的市場份額。比日報更強勁的是《北海道新聞》晚報。在北海道地區全部晚報的發行量中它占有80%的市場。特別是在號稱“北海道玄關”的函館市,《北海道新聞》的日、晚報發行量都相當高。而幾大全國性大報,在函館市的發行量都比較小。因此,在日本報界對這種局面有一種稱呼,就是“函館戰爭”。
《北海道新聞》之所以贏得了讀者的支持與信賴,其根本原因在於緊密跟蹤本地區的新聞、版面設定貼近讀者需求、能以本地區的觀點來報導身邊發生的新聞以及生活方面的信息。
機構設定
《北海道新聞》設定了遍布在北海道內各地區的細密的採訪網。
《北海道新聞》在札幌的本社內設定了報導本部、經濟部、札幌圈部等,全面報導了北海道的新聞。各個地區的新聞由分社的報導部及記者站深入社區全面採訪報導。可以說,《北海道新聞》非常重視個四區情況,重視北海道居民的觀點和態度。
除了札幌本社以外,還設定了8各分社級39個記者站,全面報導212個市、町、村的新聞。在北海道意外,則以東京分設為中心,布置了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在內的廣泛的報導陣勢。在海外方面,則在9個國家共派出了11名駐外記者,《北海道新聞》在華盛頓、倫敦、巴黎、開羅等世界主要城市也派駐了主站記者,特別是在與北海道關係較深的莫斯科,及遠東的南薩哈林斯克,《北海道新聞》都設立了分社,贏得了讀者“關於俄羅斯與遠東報導還是《北海道新聞》可靠”的高度評價。
報紙版面
整體印象
(1)《北海道新聞》的版面得長絢麗。早報一般為48個版,晚報為24版。每頁都有照片刊載,並有不少巨幅照片。
(2)《北海道新聞》版面被大大小小的新聞塊所分割,這時為增加信息量而採用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新聞也不會占去正版的空間,每版都有非常多的不同的信息,閱讀起來能夠互相調劑。
內容分析
(1)標題精煉,具有吸引力
(2)圖片色彩豐富,富於變化
(3)內容次序安排人性化
(4)兼顧國際與地方的大跨度特色
立體化經營
報社大力度推動《北海道新聞》麾下的各大企業發展。比如:北海道新聞出版社每年出版的單行本超過50份,還發行月刊、雜誌,信箱《北海道新聞Today》、《月刊Consadole》、《北海道新聞縮印版》等定期刊物。以“發揮北海道特色”的基本理念,它還出版了許多富有魅力的書刊,廣受讀者好評。這些書刊從《北海道新聞》的網站上也能夠買到。
組織和舉辦公益活動也是《北海道新聞》的長項之一。比如,北海道新聞報社與美術館共同舉辦了“赫爾米達什美術館展”、“雷諾瓦展”、“凡·高展”等世界優秀作品展覽會,還舉辦了大量舞台演出與體育比賽,如“北海道馬拉松比賽”等。
信息化建設
加強網路建設和信息化工程是《北海道新聞》的一大特色,為了迎接多媒體時代的挑戰,報社積極開展網際網路等數位技術的新服務。
一線記者在自己的手提電腦內輸入原稿,通過全國公共網路系統傳送到本社的主電腦內。編輯部的責任編輯將原稿輸入電腦後,加以修改、整理,然後送至相對應的版面的整理部 。
《北海道新聞》採用了“DIPPER”版面作業系統,級新聞稿件、照片等材料由記者與操作人員兩人一組共同在一頁內編制。材料的輸入、修改、排版全部由電腦處理。
排版完成之後的版面通過在線上傳輸網,傳送到北海道內的六個印刷工廠,然後輸出底片。再通過加工機械刷版後,就可以在輪轉機上印刷了。
《北海道新聞》不僅在記者分採訪、撰寫、印發等環節融入了高科技因素,更在客群環節運用了更多的科技力量。
為了開展不限於本地區的更廣發你的報導與言論活動,報社還面向下一代讀者在學校進行“《北海道新聞》上門講座”等的NIE活動。1996年4月開通的北海道新聞網,最初一個月的點擊量還不到20萬PV(瀏覽者),但到了2002年3月則已經超過了500萬PV。2000年3月成立的媒體局將新聞材料加工以後,面向廣播、電視、網頁、手機等傳送。今後隨著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北海道新聞》將會採取更多有發展潛力、便捷高效的新聞提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