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質量強市品牌亮市戰略的決定

《北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質量強市品牌亮市戰略的決定》是2018年北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室發布的決定。

各縣、區人民政府,潿洲島旅遊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各園區管委會,各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建設質量強國的新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富強、開放、生態、文化、幸福新北海,根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實施質量強桂戰略的決定》(桂政發〔2016〕5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實施質量強市品牌亮市戰略作出如下決定。
一、總體要求
(一)重要意義
質量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體現,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永恆主題,黨和國家始終把質量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等一系列重要論述,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自2009年我市開展質量興市活動以來,全市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人居質量明顯提升,品牌帶動效應逐漸增強,形成了廣泛重視質量的社會氛圍。但我市質量發展基礎依然比較薄弱,仍存在製造業競爭力指數排位靠後、服務業企業標準體系不完善、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品牌較少、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質量專業技術人才欠缺、檢驗檢測基礎設施和裝備滯後等突出問題。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務必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把經濟社會發展推向質量時代。
將質量興市行動提升為質量強市品牌亮市戰略,是落實國務院《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的重大決策,是走高質量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質量是品牌的基礎和保證,品牌承載著質量的長效發展。在紮實的質量基礎上發展品牌,將進一步提升我市的品牌亮市效應,同時,品牌亮市作為質量強市的升華,也將有助於質量強市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我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有力地推動我市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高質量發展”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提升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和人居質量,著力增加中高端產品的有效供給,為深入實施“四大會戰”、奮力舞起“四個龍頭”、加快建成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創新型開放城市奠定堅實基礎。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產品質量、工程質量、服務質量、人居質量和品牌亮市的具體目標:
1.產品質量。製造業產品質量監督抽查合格率穩定在93%以上;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國家基本藥物生產企業抽驗覆蓋率達100%;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北海品牌”,品牌價值和效益明顯提升。
2.工程質量。竣工工程項目質量全部達到國家標準或規範要求,在工程建設項目驗收合格率達到100%的基礎上,創建自治區優質工程10個,爭創國優工程或“魯班獎”,形成一批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優質工程,打造一批實力強、質量優、信譽好的工程建設品牌企業。
3.服務質量。生產性服務業質量全面提升。在金融服務、現代物流、商務服務、交通運輸和信息服務等重點生產性服務領域,試點建立健全服務標準體系,全面實施服務質量國家標準。重點提升研發設計、檢驗檢測、售後服務、信用評價、品牌價值評價、認證認可等專業服務質量,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培育形成一批品牌影響力大、質量競爭力強的大型服務企業(集團)。生產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
生活性服務業質量顯著改善。批發、零售、住宿、餐飲、旅遊、家庭服務、文化體育產業等生活性服務領域質量標準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標準覆蓋率大幅提升,建成一批服務標準化示範區(點)。培育形成一批凝聚民族文化特色的服務品牌和精品服務項目,基本形成專業化、品牌化、網路化經營模式,服務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滿足人民民眾多樣化需求。行業自律能力和質量誠信意識明顯增強,生活性服務業顧客滿意度達到85%以上。
4.人居質量。全面建設現代化宜居城市,通過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治理,保證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力爭到2020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繼續保持在95%以上;優先保護飲用水水源地和江河湖庫水質,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全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為100%,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達標率為100%;森林覆蓋率達到36.3%,森林蓄積量達到750萬立方米,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嚴格保護天然林,提高公益林生態保護功能質量,確保森林面積、蓄積雙增,宜居指數排在全國前列。
5.品牌亮市。2017年4月24日,國務院提出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這是國務院站在國家層面首次正式提出,標誌著“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要積極發揮政府在品牌亮市中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加強領導、最佳化服務、傾力扶持,不斷加大創品牌的獎勵力度,確保品牌亮市工作順利推進。舉全市之力打造北海品牌,廣泛傳播品牌知識,對品牌進行宣傳推介,講好北海品牌故事,推廣品牌的成功經驗,提高自主品牌影響力和認知度,努力形成全社會重視品牌、爭創品牌、保護品牌的良好氛圍,讓品牌照亮珠城。
到2025年,我市產品、工程、服務、人居質量及品牌亮市水平顯著提升,創新能力明顯加強,質量意識深入人心,質量安全得到根本保障。湧現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和產業集群,支柱產業、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人居等領域質量達到區內領先水平、全國先進水平。
二、主要任務
(一)實施品牌建設工程
圍繞工業、農業、重點工程、服務業、旅遊業和環保等領域加大品牌的培育、扶持和宣傳力度,建立和完善以消費者認可和市場評價為基礎的品牌產生機制。繼續組織開展市長質量獎評選,引導企業採用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提升質量管理水平。鼓勵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經費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品牌價值和競爭實力。鼓勵大中小企業爭創品牌、追求卓越,積極引導各類生產要素向品牌企業集聚,培育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核心技術和市場競爭力強的知名品牌,壯大一批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品牌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積極培育區域品牌,建立知名品牌創建示範區,以品牌產品引導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配置和產業的集聚,沿著“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園區—品牌城市”的品牌升級路線圖,打造一批知名品牌。
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推動企業從產品競爭、價格競爭向質量競爭、品牌競爭轉變,不斷提高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及社會影響力。引導質量興縣(區)向質量強縣(區)轉變,持續開展質量強市、質量強縣和質量強企等活動。對獲得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質量獎、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綠色產品、廣西工業企業質量管理標桿、廣西名牌產品、廣西著名商標等榮譽稱號的單位和個人,按照中央、自治區及我市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和政策支持。
(二)加強標準體系建設
加快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節能減排、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引導和鼓勵優勢特色產業的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檢測技術機構和有關行業協會等申請成立或組建全國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工作組)和廣西標準化專業技術委員會。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增強實質性參與國家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提高應對全球技術標準競爭的能力。支持企業、行業協會、科研及技術機構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修)訂。完善標準化管理體制,創新標準化工作機制,加強標準化與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政策的有效銜接,鼓勵企業將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標準,提高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率,逐步形成一批由我市企業主導的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構建產業技術標準體系、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標準體系管理平台,及時為企業、產業提供標準信息查詢及相關檢測服務。努力推進標準化示範試點建設,開展工業、農業、服務業標準化示範區和宜居城市、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示範點建設,充分發揮標準化示範點對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標準化先進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推廣套用。
(三)加強計量、認證認可及檢驗檢測服務體系建設
加強計量科技基礎研究和計量服務與保障能力建設,提升量傳溯源體系服務與保障能力,加強工業計量、民生計量、能源計量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健全計量標準、量值傳遞和溯源體系。
進一步培育和規範認證認可、資質認定市場,實施行政監管、認可約束、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嚴格強制性產品認證,落實強制性認證產品生產企業主體責任,強化證後監管。鼓勵和推進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食品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工作,引導企業開展節能、節水、低碳和可再生能源產品認證。加強對食品、農產品認證監管,有效保障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
加快檢驗檢測技術保障體系建設,推進技術機構資源整合,最佳化檢驗檢測資源配置,建設檢測資源共享平台,完善檢驗檢測手段,提高檢驗檢測能力。加強政府實驗室和檢測機構建設,加快廣西電子信息產品質檢中心、海洋生物中試技術研發與檢測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步伐,發揮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台在提升質量和培育品牌中的重要作用,為生產企業在產品品質提升、產品研發測試、應對技術性貿易技術壁壘和自主創新方面提供高水平的檢測技術服務。
(四)加強質量誠信體系建設
健全質量信用信息收集與發布制度,按照國家誠信體系建設規劃,推進覆蓋全面、科學有效的質量誠信體系建設,推動質量信用信息資源的開放共享,服務大眾,引導消費,完善企業質量信用檔案和產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健全質量信用評價體系,把質量狀況作為衡量誠信水平的重要指標,開展質量信用等級評價工作,對企業實行分級分類管理,爭取市場信用分類監管覆蓋率達100%;建立質量信用記錄發布制度和質量違法違規企業“黑名單”制度,定期發布質量誠信信息;加大12365質量信息平台建設,建立數據共享機制,進一步完善質量舉報投訴工作機制,建立統一的諮詢舉報申訴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完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
(五)加強質量安全監管
加強建築市場源頭監管,嚴厲打擊違法轉包分包等市場違法行為。完善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加強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各環節質量標準化控制。推行工程質量責任保險制度,落實工程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各方主體質量終身責任。以預製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等裝配式建築和住宅全裝修技術為重點,加快推動建築產業現代化發展,大力發展綠色、節能、環保建築技術,提高建築工程質量和節能效率。人民民眾對工程質量滿意度明顯提高,建設工程質量投訴率逐年下降。加大生產源頭治理力度,強化市場監督管理,深入開展重點產品、重點工程、重點行業、重點地區和重點市場質量執法,嚴厲打擊危害公共安全、人身健康以及生命財產安全等質量違法行為,嚴格實行質量追溯、產品召回和責任追究制度。加強工程質量和安全監管,要注重建設工程全過程的監管。加強落實質量安全監管和應急處置制度。嚴格產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要加強對重大危險源的監控,建立和完善質量安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信息通報和快速處置制度。建立健全以產品質量合格率、質量競爭力指數等為主要內容的質量指標體系,建立和完善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制度,定期評估分析質量狀況。加強對重點產品、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的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分析評估,對區域性、行業性、系統性質量安全風險及時預警,提出處置措施。要完善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應急預案,切實防範和有效處置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突發事件、重大基礎設施工程質量事故、環境污染突發事故。
(六)引進和培養一批質量管理人才
實施質量素質提升工程,通過質量知識普及教育、職業教育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措施,提升全民質量素養。堅持質量人才培養與引進並重的原則,加強質量人才梯隊建設,重點培養高層次、高技能、滿足不同需求的質量專業人才。加強質量領域的合作與人才交流,著力培養一批在質量管理、標準化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技術專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形成整體合力
充分發揮市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的作用,構建企業主體、市場調節、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參與的質量工作格局。各縣區政府、各產業園區管委會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把質量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大力推進質量強市品牌亮市戰略。全市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質量工作合力。
(二)加強質量管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
充分發揮企業質量安全主體作用,引導企業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自覺做到誠信經營、守法生產、優質服務。全面加強質量管理,積極採用國內外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和技術,建立健全從產品設計、原料採購、生產加工、出廠檢驗到售後服務的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積極推行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認證,大力開展質量強企、質量改進、節能降耗、質量管理小組等活動,及時將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成標準,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以技術創新推動標準創新,實現質量創新。加強同高校、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開發具有核心競爭力、高附加值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新產品,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水平。
(三)加大政策扶持,調動企業積極性
各縣區政府要加大對質量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質量工作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切實保障質量工作經費投入。完善質量獎勵制度,加大品牌產品生產企業扶持力度,鼓勵企業爭創國內外知名品牌。引導企業加大對自主創新、技術標準、品牌培育、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投入,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
(四)強化監督考核,落實各項工作
建立健全質量工作目標考核機制和責任追究機制,將“質量強市品牌亮市”工作目標納入政府工作績效考核體系,制定、分解年度目標,做好績效考核量化管理,確保主要目標任務的落實。市實施質量強市戰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依據評價考核辦法,會同績效考核部門對相關部門(單位)開展質量強市活動的目標任務落實情況及效果進行評價。各縣區政府、各部門要加強本地區、本部門質量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檢查考核,確保質量強市品牌亮市目標任務全面落實到位。
(五)做好宣傳教育,形成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加強質量文化建設,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加大質量強市宣傳力度,普及質量知識,加強質量教育培訓,在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中國小校開展質量專題教育和實踐活動。調動全社會消費者對質量關注、關心的主動性,建立相關制度,幫助消費者維權。深入開展“全國質量月”“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中國品牌日”“世界計量日”“世界標準化日”等活動,增強全社會的質量意識,努力形成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社會崇尚質量、人人關心質量的良好氛圍。
2018年4月1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