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沙井村

北沙井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博山鄉政府駐地北博山以西七公里處。地處丘陵。設一村民委員會。共80戶,272人。耕地192畝。主產小麥、玉米。條編是該村的傳統工藝,是本村主要副業。年產值兩萬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沙井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北博山鄉
  • 人口:272人
村情概況,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文化教育,

村情概況

清同治十年(1871年)《籠水欒氏族譜》載:“始祖諱大公,於元代時西遷於博邑,及其老矣,卜阡於峨嵋山之側焉。天順元年(1329年)勒石,累世祭掃,奉為始祖之墓。十三世謙,住博山縣沙井莊。”據此,欒氏當於明崇禎二年 (1629年) 在此定居。清光緒元年(1875年)《續修欒氏族譜》載:“吾始祖不可考,由直隸冀州明初即遷居顏神鎮之大街,後又遷於水峪莊。吾八世祖諱之翰,始自水峪莊遷於盆泉社北沙井莊定居。”據此,當建村於明隆慶年間。又據該村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續井碑記》載:“且夫鑿井而飲,因農家之份;造井得水,亦理勢之常也。何以志為?褒楊而得之易者,三莊之義氣也。”清康熙九年(1670年) 《顏神鎮志》、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均有“沙井”村名的記載。
該村自古水源奇缺,後經鄉人在淄河上游的沙灘上鑿井得水,遂取名為“大井”誌慶。又稱為“沙井”。因該村位處沙井以北,故名為“北沙井”。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73.5畝(其中:田0畝,地173.5畝),人均耕地.55畝,主要種植烤菸、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3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3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96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840畝,其他面積3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水、路、電視、電話四通。全村有72戶通自來水,有25戶飲用井水,有72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 %)。有0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0 %、0 %和 52.7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0戶(分別占總數的 44.44 %和 13.89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5公里。全村共有機車55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建有小水窖16口。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5戶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4.9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9.68萬元,占總收入的 66.27 %;畜牧業收入10.77萬元,占總收入的 14.37 %(其中,年內出欄肉羊1000頭);林業收入0.53萬元,占總收入的 0.71 %;第二、三產業收入13.99萬元,占總收入的 18.66 %;農民人均純收入1878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主要銷售往本縣。2006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3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0.02%。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經濟林果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經濟林果產業。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白沙井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片角中學。該村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5人,其中小學生42人,中學生3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