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洞遺址

北山洞遺址

北山洞遺址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碧水鎮北山上,距碧水鎮4.7公里,在洞內發現了東漢鮮卑時期至舊石器時期的10個文化層,距今大約1.5萬年,先後出土各類文物近3000件,北山洞遺址的文化序列清晰、文化遺蹟豐富、延續時間較長,對該遺址所含多種文化堆積的揭示,對於初步構建及完善大興安嶺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編年體系,以及深入開展該區域文化譜系、生業方式、生態環境及人地關係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北山洞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呼中區碧水鎮
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研究成果,

遺址特點

北山洞遺址是天然洞穴,洞口狹窄,洞前為黑龍江重要支流呼瑪河及其河谷地帶。洞口晚期文化層形成後需爬行而入,洞裡向上呈陡坡,洞內有明顯的人類活動跡象,並積有厚厚的黃土,視力所能看到的空間寬約6米,縱深約16米。洞內所積的黃土是洞穴周邊環境中所沒有發現的,洞穴的實際大小也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後才能確定。
北山洞遺址北山洞遺址
北山洞外有一處彩繪岩畫早在2011年被發現,有別於國內其他地方多見的鑿刻岩畫,其岩畫表面多被岩壁析出的鹼狀物質遮蔽,經過風吹日曬留存到今天,彌足珍貴。

文物遺存

在2013年開始陸續發現了舉世罕見的石器時期文化層下的岩畫、玉器、瑪瑙、石器等諸多文物。2014年8月,黑龍江省考古工作者在洞內一條探溝由上至下揭露出東漢鮮卑時期至舊石器時期文化層總計八層,清理出土陶片、鐵鏃、鐵針、玻璃珠、瑪瑙珠、白玉石管、玉刃、瑪瑙葉、白瑪瑙箭鏃、水晶料、石葉,還有不同形制的磨製、壓制、打制等大量石器。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
已出土數十件珍貴文物,包括新石器時期的陶片,人工打制的石器,瑪瑙質的箭鏃,玉質的石核,白色玉石管飾,磨製的玉件殘片等。其中,有一件直徑僅有0.3厘米的小料珠,其間有極細的小孔。

研究價值

2015年9月,黑龍江省文化廳在哈爾濱召開“大興安嶺岩畫調查與北山洞遺址考古試掘取得重大成果”新聞發布會,證明位於大興安嶺呼中區碧水鎮的北山洞在8000多年前有古人類活動,經省考古研究所搶救性考古,洞內文化遺存以洞口處較為豐富,地層堆積比較明確,共分8層:其中,第②層為鮮卑時期文化層,出土有夾砂黑褐陶片、鐵鏃、鐵針、料珠遺物;第③—⑥層為新石器時期文化層,出土大量石片、石核、石葉、石刃、石鏃、水晶料、瑪瑙珠、玉石管飾等遺物。考古專家根據碳十四測年,可以確定洞內洞外文化層堆積至遲從距今8000年開始;有一個木炭樣品(第8層)獲得距今11500年的結果,但因為只有一個樣品,是否一萬年左右的確有人類活動,需要進一步補充相關數據,這需要正式考古發掘才可以確定。
北山洞遺址北山洞遺址

研究成果

2015年9月,由黑龍江省文化廳主辦,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地委宣傳部、呼中區委宣傳部協辦的《大興安嶺岩畫與北山洞遺址考古成果研討會》在呼中區召開。經研究,與會專家對大興安嶺岩畫和北山洞遺址考古成果形成如下意見:第一,通過北山洞遺址的發掘,確認遺址內至少包含鮮卑時期和新石器時代的兩大階段不同時期的文化遺存。確認新石器時代遺存在大興安嶺地區首次發現。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區考古學文化編年體系的構建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第二,在我區發現的大量彩繪岩畫是對我國岩畫類型的新補充,反映了森林遊獵人群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根據野外實地考察,北山洞基岩為基性岩漿岩,所以不同於常見的石灰岩和花崗岩洞穴,可能代表了一種新的成洞類型。第四,通過對岩畫顏料進行的碳14測年是對岩畫斷代手段的新探索,北山洞遺存的測年具有示範性的意義。第五,我區考古及岩畫研究具有國際性的意義,特別是在東北亞地區考古中更具重要的影響。
北山洞遺址北山洞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