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林遠岫圖(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

茂林遠岫圖

北宋李成茂林遠岫圖一般指本詞條

《茂林遠岫圖》是傳為北宋畫家李成創作的絹本水墨畫,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茂林遠岫圖》描繪的是夏日山水景色,其中峰巒疊翠,奇峰矗立,遠山奇峰崛立,空遠清曠;近處輕舟泊渡,行人車馬往來;中景山谷之間殿閣林立,塔影隱沒其中,飛泉水口,如聞其聲,如臨其境,整幅作品呈現了一派寓鬧於靜的景致。

《茂林遠岫圖》就繪畫技法而論,刻畫細膩,神形有致;畫面構圖“三遠”法的並用,構景主次疏密的安排等,無不透露出北宋山水畫風貌的典型氣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茂林遠岫圖
  • 規格:縱45.2厘米,橫143.2厘米
  • 作者:李成(有爭議)
  • 創作年代:北宋
  • 材質:絹本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幅式:手卷
  • 現收藏地:遼寧省博物館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線條,墨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全卷全卷
《茂林遠岫圖》繪夏日景色。近景溪橋流水,輕舟泊岸,客舍隱現,行人車馬往來其間;遠處山腰間瀑布飛瀉,溪流潺潺,雲氣瀰漫,宮殿密布。
畫心無作者款印,右上部及前隔水均有乾隆題詩曰:淡沱蒼山蔚古枝,惟應造物與為師。何人著論名無李,是處營邱放筆時。
拖尾有南宋向水跋:曾祖母東平夫人實申國文靖公之孫,樞使惠穆公之女也。右李營丘成所作茂林遠岫圖,即祖母事先曾祖金紫時奩具中小曲屏。大父少卿靖康間南渡,與趙昌、徐熙花攜以來,今皆保藏。敬書所自,以詔後世。嘉定己卯歲冬至日,古汴向水若冰因再裝池,以示友人姚子晦、徐元海、夏齊卿、朱仲幾、劉宋儒。
倪瓚跋:李營丘平生自貴重其畫,不肯輕與人作畫,畫故人間罕得。米南宮至欲作無李論,蓋以多不見真者也。此卷林木蒼古、山石渾然,遙岸縈迴,自然趣多,類荊浩晚年合作。至正乙巳六月廿日,吳城盧氏樓觀,延陵倪瓚。
張天駿跋:李營丘作茂林遠岫圖,倪雲林評其有渾然天趣者也,東平夫人之曾孫嘗識其曾祖金紫時小曲屏之具。今觀其峰巒疊翠、草木聯青、舟車往還、亭館森郁,有無限真賞,良可嘉也。內監吳公用誠得之,不啻拱璧,余特識之如右雲時,弘治三年秋八月廿五日也。文華殿直之暇雲間張天駿。

創作背景

《茂林遠岫圖》此卷畫心無作者款印,對於其是宋畫這一事實,從古至今並無異議;但是對於它是否出自李成之手這一問題,學術界一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早對此畫歸屬為李成提出質疑的是元代畫家倪瓚,雖然倪瓚在跋中並未直接說此作非李成之筆,但他援引米芾“無李論”之說,及感慨畫中景“類荊浩晚年合作”之語不難看出他對此畫作者的懷疑。繼倪瓚之後,明代張醜及清代吳升等人也都相繼提出與南宋向水不同的看法。
當代的鑑定家對這件作品的歸屬,也存有差異。謝稚柳認為《茂林遠岫圖》的作者既不是荊浩,也與李成無關,而是北宋的燕文貴。他認為《茂林遠岫圖》畫風與傳世燕文貴作品的風格極為接近。而楊仁愷持相悖的看法:他認定此畫是李成或其嫡傳學生的手筆。方聞認為《茂林遠岫圖》的構圖與形象特別像屈鼎作的《夏山圖》。而屈鼎是燕文貴的門生。故方聞認定這幅畫表現出李成和燕文貴畫風的混合影響,可能作於北宋皇祐二年(1050 年)左右。
現今學者大多較為認同楊仁愷的觀點。且由向水跋(1219年)可知此卷為“李營丘成所作茂林遠岫圖”,且曾是北宋英宗時樞密副使呂公弼的家傳之寶,因其時距李成卒年未遠,加之向水亦為宋代有名的鑑藏家,故其所述較為可信,並為後世許多收藏者所認可。

藝術鑑賞

構圖

《茂林遠岫圖》是以平遠法構圖來表現清曠、幽遠的畫境,具體是由近景、中景和遠景來呈現的。其近處,叢林蒼翠,溪流從山谷間緩緩流下,順著溪流往後,目光可以一直延續千里,畫面的深度和遠度瞬間被拉大;在河岸的兩邊,近處的山石間,隱隱約約可見一排排錯落有序的房屋群,不遠處正在打魚的漁民,往來不斷的行人車馬,一片生活的氣息。中景,峰巒疊翠,鬱鬱蔥蔥,畫者用胡焦點來表現蔥鬱的樹林環抱山峰,呈現一片生機勃勃的氣息,虛實相生的用筆,又體現了一種雲氣環繞的視覺效果,仿佛是夏日的清晨,林間還有些涼意,卻被剛升起的太陽一照,霧氣蒸騰,環繞山間;山峰延綿,而不是獨立成峰個,從氣勢上,表現出了自然給予畫者的視覺震撼,從結構上,在畫面上形成了主次分明的圖示語言。遠處,畫者用虛筆,淡墨來表現深度,平遠的縱深感,並沒有在刻畫上面下太多的功夫,而是以實襯虛,用刻畫前面的近中景來拉長觀者的視野,再現他的所見之景。

線條

《茂林遠岫圖》不見筆痕,以擦染為主,山頂及樹木偶用重墨點出,呈郁然有蔭的茂林之象。當其描繪崖石,先用瘦勁的線條勾勒,再以清晰細勁的小線條慢慢皴寫,層層遞進。

墨法

《茂林遠岫圖》從中景近山至遠景遠山,畫家用墨愈淡,山脈輪廓愈漸模糊,呈現出縹緲的煙嵐景色。 《茂林遠岫圖》中重墨法變化,用墨精緻柔潤,尤其是對淡墨的套用更 是細膩持重,清逸傳神,作品中的山峰以淡墨皴擦,確實有靈動朦朧之感。 正如米芾《畫史》中言“李成淡墨如夢霧中,石如雲動” 及王詵評“墨潤而筆淨,煙嵐輕動”。

名家點評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畏冬:與《讀碑窠石圖》相比,此圖結構較為繁複,用筆較為細瑣,凝重的氛圍與李成典型的蕭寒格調也有明顯差異,其風格與北宋另一名山水畫家燕文貴的面貌更為接近。

歷史傳承

《茂林遠岫圖》此卷曾經元倪瓚《清閟閣目錄》、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吳升《大觀錄》、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安岐《墨緣匯觀》、《石渠寶笈》等書著錄。
《茂林遠岫圖》在經南宋向若冰家族收藏之後,轉入南宋賈似道之手,入元歸鮮于樞所藏,倪瓚跋時已歸吳城盧氏,入明曾經內監吳用誠處,後轉入項元汴之手。清初由梁清標收藏,後入清內府。末代皇帝溥儀遜位之後,以賞賜其弟溥傑的名義將其攜出清宮,經天津運往長春偽皇宮。其後輾轉入藏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

重要展覽

2017年4月18日至5月18日,《茂林遠岫圖》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辦的“咫尺江山——中國古代山水畫手卷展”中作為主要展品。

作者簡介

李成(919—967),北宋畫家。字鹹熙。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流寓青州(今山東益都)。因為信在“營丘”,故又稱“李營丘”。幼好文學,氣調不凡,性情曠磊有大志。畫山水,北宋初推為第一。初師關仝,後自成一家。惜墨如金,常用直擦的皴波,寫平遠寒林。畫樹木節處,不用墨圈,只點下大點。通過用淡墨塗抹,所作雪景,峰巒林層,凡煙支變滅,水石幽澗,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曲盡其妙。其代表作品有《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晴巒蕭寺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