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課堂:經典作家十五講

北大課堂:經典作家十五講

這是一部系統化的著名小說家經典作品解讀著作。書中通過對大量小說文本的精細解讀,通過對古今中外小說理論的吸納與辨析,得出了諸多富有新意的創見。在堅持學理的同時,作者將自己在創作實踐中所感悟到的若干小說藝術的奧秘,上升到理論層面,直接進入表述。其中,“搖擺”、“滲延”、“情調關係”等一系列觀念,都是以前的小說理論中未曾有過的。本書既是純粹的學術著作,又是小說創作的入門之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北大課堂:經典作家十五講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201頁
  • 開本:16
  • 作者:曹文軒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863565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讀一本小說,讀它自成書之日的全部歲月。
讀小說藝術的奧秘,讀我們自己,也在讀過往和經歷著的文學時代。
由曹文軒所著的《經典作家十五講》》為獨角獸公開課之“北大課堂”的第一本。本書源自北京大學中文系曹文軒老師的小說課,此書不僅是一部專業的小說閱讀、寫作的入門之作,更是一部解讀時代文學涵義的經典評論集。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1月生於江蘇鹽城。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作協副主席,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文學作品集有《憂鬱的田園》《紅葫蘆》《追隨永恆》《甜橙樹》等。長篇小說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根鳥》《細米》《青銅葵花》《天瓢》以及“大王書”系列和“我的兒子皮卡”系列等。主要學術著作有《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第二世界——對文學藝術的哲學解釋》《二十世紀末中國文學現象研究》《小說門》等。《紅瓦》《草房子》《根鳥》《細米》《天瓢》《青銅葵花》以及一些短篇小說分別被譯為英、法、德、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獎40餘種,其中包括國際安徒生提名獎、中國安徒生獎、國家圖書獎、“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中國圖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金獎、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冰心文學獎大獎、金雞獎最佳編劇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德黑蘭國際電影節“金蝴蝶”獎等獎項

圖書目錄

引 言 解讀四個成語
第一講 “細瘦的洋燭”及其他 … 讀魯迅
第二講 達夫詞典 … 讀郁達夫
第三講 圈子裡的美文 … 讀廢名的《橋》
第四講 回到“嬰兒狀態” … 讀沈從文
第五講 面對微妙 … 讀錢锺書的《圍城》
第六講 水洗的文字 … 讀汪曾祺
第七講 櫻桃園的凋零 … 讀契訶夫
第八講 銀斧高懸 … 讀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九講 春花秋月杜鵑夏 … 讀川端康成
第十一講 一根燃燒盡了的繩子 … 讀毛姆
第十二講 天際遊絲 … 讀卡爾維諾
第十三講 無邊無際的眩暈 … 讀博爾赫斯
第十四講 進入現代形態 … 讀米蘭·昆德拉
第十五講 結語:混亂時代的文學選擇
附 錄 三個放羊的孩子:三個文學的隱喻

文摘

屁塞
何為屁塞?
《離婚》注釋作解:人死後常用小型的玉、石等塞在死者的口、耳、鼻、肛門等處,據說可以保持屍體長久不爛,塞在肛門的叫“屁塞”。
《離婚》中,地方權威人士七大人手中總拿“一條爛石”,並不時地在自己的鼻旁擦拭幾下。那勞什子就是“死人大殮的時候塞在屁股眼裡的”屁塞。只可惜七大人手中所拿的屁塞剛出土不久,乃是“新坑”。這屁塞是七大人的一個道具,一個符號,它是與七大人的形象聯繫在一起的,沒有這一屁塞,七大人也就不是七大人,其情形猶如某位政界名人手中的菸斗或是銜在嘴角的一支粗碩的雪茄。不同的只是,後者之符號、之裝飾,是對那個形象的美化——因有那支菸斗和雪茄,從而使他們變得風度翩翩、光彩照人,並顯出一番獨特的個人魅力,而屁塞在手,則是對那個形象的醜化。
醜化——這是魯迅小說的筆法之一。
除子君等少數幾個形象魯迅用了審美的意識(子君之美也還是病態之美:帶著笑渦的蒼白圓臉、蒼白的瘦的臂膊,配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一般情況之下,魯迅少有審美之心態。與愛寫山清水秀、純情少女與樸質生活的沈從文、廢名相比,魯迅筆下少有純淨的人物和充滿詩情畫意的場景。這也許不是醜化,生活原本如此。禿子、癩子、肥胖如湯圓的男子或是瘦高如圓規的女人……魯迅筆下有不少醜人。在魯迅的筆下,是絕對走不出翠翠(《邊城》)、蕭蕭(《蕭蕭》)、細竹(《橋》)這樣的形象來的,他的筆下甚至都出不了這些漂亮而水靈的人名。這裡也沒有太多漂亮或壯麗的事情,大多為一些庸碌、無趣,甚至顯得有點惡俗的事情。雖有閏土(“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但到底難保這份“月下持叉”的圖畫,歲月流轉,那英俊少年閏土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並且由活潑轉變為木訥與遲鈍。
除《社戲》幾篇,魯迅的大部分小說是不以追求意境為目的的。中國古代的“意境”之說,只存在於沈從文、廢名以及郁達夫的一些作品,而未被魯迅廣泛接納。不是魯迅沒有領會“意境”之神髓,只是因為他覺得這一美學思想與他胸中的念頭、他的切身感受衝突太甚,若順了意境,他就無法揭露這個他認為應該被揭露的社會之陰暗、人性之卑下、存在之醜惡。若沉湎於意境,他會感到有點虛弱,心中難得痛快。他似乎更傾向於文學的認識價值——為了這份認識價值,他寧願冷淡甚至放棄美學價值。當然放棄美學價值,不等於放棄藝術。我們這裡所說的“美學價值”是從狹義上說的,大約等同於“美感”,而與“藝術”並不同義。
從文學史來看,兩者兼而有之,相當困難,因為它們似乎是對立的。沈從文、蒲寧在創造了意境時,確實丟失了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銳利、深切、蒼鬱與沉重,而魯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獲得這一切時,又確實使我們再也無法享受意境所給予我們的陶醉。後來的現代派為什麼將筆墨全都傾注於不雅之物以至於使人“噁心”,也正在於它是以追求認識價值為唯一目的。美似乎與深度相悖、相剋,是無法統一的,儘管事實並不盡然,但,人們感覺上認可了這一點。當下的中國作家雖然並未從理性上看出這一點,但他們已本能地覺察出這其中的奧妙,因此,在“深刻”二字為主要取向的當下,他們不得不將所有可能產生詩情畫意的境界一律加以清除,而將目光停留在醜陋的物象之上。魯迅與他們的區別是,魯迅是有度的,而他們是無度的。魯迅的筆下是醜,而他們的筆下是髒。醜不等於髒,這一點不用多說。
魯迅也許還是從現實中看出了一些詩情畫意,這從他的一些散文以及小說中的一些描寫上可以看出,但,像他這樣一個思想家、這樣一個要與他所在的社會決裂、與他所在的文化環境對峙的“戰士”,他會不得不捨棄這些,而將人們的目光引向存在著的醜陋,為了加深人們的印象,他甚至要對醜陋程度不夠的物象加以醜化。這大概就是魯迅的小說中為什麼有那么多禿頭和癩頭瘡的潛在原因。
P10-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