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斐齋、蔚齋、乾齋、復齋或者紅一樓、紅二樓、紅三樓、紅四樓。
文物時間:1920至1929年地理位置:四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取“水北為陽”之意。
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體齋(湖濱樓)健齋(平津樓)全齋
文物時間:1920-體齋、健齋1929[1],全齋1952,1998年修繕體齋、健齋,2009年修繕全齋文物位置:未名湖北岸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1]全齋建成年份存疑,見後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大德才均備齋
- 別名:北大未名湖西北側紅樓區
- 別名:斐齋、蔚齋、乾齋
- 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 文物位置:未名湖北岸
德才均備體健全齋,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尋章摘句,
德才均備體健全齋
別名:斐齋、蔚齋、乾齋、復齋或者紅一樓、紅二樓、紅三樓、紅四樓。
文物時間:1920至1929年
地理位置:四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取“水北為陽”之意。
地理位置:四齋布置在未名湖北岸,取“水北為陽”之意。
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體齋(湖濱樓)健齋(平津樓)全齋
文物時間:1920-體齋、健齋1929[1],全齋1952,1998年修繕體齋、健齋,2009年修繕全齋
文物位置:未名湖北岸
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文物位置:未名湖北岸
文物類別:建築遺蹟
德才均備體健全齋坐落於北京大學未名湖北岸,是一個有七個宅院組成的仿明清式古典建築群落,由西向東依次設計為“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其中“德齋”“才齋”“均齋”“備齋”與西面的民主樓平行,在未名湖北岸呈直線排列。“體齋”和“健齋”坐落於德才均備四齋以東,“全齋”位於體齋和健齋以北。
德才均備體健齋由墨菲建於1929年,全齋則建於1952年。德才均備四齋(人稱“紅四樓”)原為燕京大學的男生宿舍。“體齋”和“健齋”最初作為燕京大學年輕單身教職工的宿舍使用。“體齋”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兩層八角亭式建築,“健齋”高大雄渾,兩齋一迴廊和台階相連。“全齋”建成於1952年[2],作為當時男教師宿舍。
在燕園初建健之時,作為男生宿舍使得德才均備四齋曾以各自的募捐者的姓名為依據,分別命名為斐齋(為費先生Mr.Finley所捐)、蔚齋(為惠先生Mr.Wheeler)所捐、乾齋(為紀念甘伯爾先生Mr.James N. Gamble所捐)、復齋(為Mrs.Fannie Forbes紀念其父所捐)。現在德才均備四齋又按照編號系統自西向東分別稱為紅一樓、紅二樓、紅三連樓和紅四樓。體齋又有名為湖濱樓,健齋又名為平津樓。而“德才均備體健全”七齋的名稱則一直沿用下來,寄託著從燕京大學到北京大學對莘莘學子的殷殷厚望。
其中“德齋”“才齋”“均齋”“備齋”與西面的民主樓平行,在未名湖北岸呈直線排列。“體齋”和“健齋”坐落於德才均備四齋以東,“全齋”位於體齋和健齋以北。德才均備四齋(人稱“紅四樓”)原為燕京大學的男生宿舍。
從建築外觀上看,這四齋因循的分為兩組三合形式,“德齋”和“才齋”為一組,“均齋”和“備齋”為一組。每組的兩齋之間有一棟狹長的東西走向的仿明清宮殿式建築,將兩齋連線在一起,形成品字形結構,兩組品字形的結構構成兩個小院[3]。
這四齋古色古香的雕梁、木柱、瓦當、石階和中國傳統的門窗結構,既繼承了中國傳統四合院的衣缽,又明顯帶有西方文化的痕跡。它們在民國時期是男學生的宿舍,取中國傳統文化中“水北為陽”的含義[4]。對比於作為燕京大學女生宿舍的靜園院落,德才均備四齋的建築及其所夾庭院的設計風格都更為雄渾有力、開闊豪放,很符合男生的性格特點。四齋均為磚混結構,灰筒瓦單檐歇山頂,勾頭滴水檐,五脊六獸五小獸,旋子彩畫。屋身用十根粗大的紅柱將白牆面分為九開間。每間三扇仿清窗,一層明間為五抹步步錦隔扇門兩扇。前出垂帶踏跺三級。基礎為花崗岩塊石砌築。山面五間,紅柱白牆,柱間帶雀替,每問開一窗。南側山面前出廊,二層帶紅漆護欄,一層明間為出入口。北側山面有走廊與中間部分的宮殿式建築相連。中間部分原為食堂與公共用房。該建築坐北朝南,磚混結構坐北朝南,磚混結構。灰筒瓦單檐廡殿頂,勾頭滴水檐,五脊六獸七小獸。檐下施雙昂五踩藍綠斗棋,旋子彩畫。屋身用六根紅柱將立面分為五開間,二層每間開三扇窗,一層每間開兩扇,步步錦裝修。基礎為花崗岩塊石砌築。山面三開間,明問開一窗[5]。
“體齋”和“健齋”一大一小,相連相依,最初作為燕京大學年輕單身教職工的宿舍使用。“體齋”是一座小巧玲瓏的兩層八角亭式建築,“健齋”高大雄渾,兩齋一迴廊和台階相連。“全齋”建成於1952年[6],作為當時男教師宿舍。全齋是七齋中唯一的一座封閉式平房大院,分為南北兩排,起初共有40餘間平方余間平房,每間可住一戶人家。
在燕園初健之時,作為男生宿舍使得德才均備四齋曾以各自的募捐者的姓名為依據,分別命名為斐齋(為費先生Mr.Finley所捐)、蔚齋(為惠先生Mr.Wheeler)所捐、乾齋(為紀念甘伯爾先生Mr.James N. Gamble所捐)、復齋(為Mrs.Fannie Forbes紀念其父所捐)。現在德才均備四齋又按照編號系統自西向東分別稱為紅一樓、紅二樓、紅三連樓和紅四樓。體齋有名為湖濱樓,健齋又名為平津樓。而“德才均備體健全”七齋的名稱則一直沿用下來,寄託著從燕京大學到北京大學對莘莘學子的殷殷厚望。
體齋和健齋
體齋最初由為海克尼(Hackley)姊妹(赫女士)紀念其父所捐,健齋最初由北京、天津兩地的中國實業家所捐[7]。如今的體齋和健齋是1998年北大百年校慶時,由大衛及魯西爾·帕卡德基金捐資修繕的,現在作為大衛·帕卡德國際訪問學者公寓使用。現在在這兩齋之間的綠地邊樹立著一塊大石碑,其上銘文彰顯著體齋健齋兩齋的歷史:
“The DavidParkard Parili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f the David and Lucice ParkardFoundation wishes to congratulate Peking University on the occasion of its 100anniversary. To mark this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great progress and inrecognition of David Parkard admiration of Peking University,the foundationsponsor the restoration and interior renovation of Ti Zhai and Jian Zhai tocreat the David Parkard International Faculty Residence Parilion. ”
(大衛·帕卡德國際訪問學者公寓值此北京大學百年華誕,大衛及魯西爾·帕卡德基金會董事會謹表示祝賀。為彪炳北京大學巨大發展中這一重要里程碑,並表示大衛·帕卡德先生對北京大學的景仰之心,基金會捐資修繕體齋、健齋,大衛·帕卡德國際訪問學者公寓乃成。謹志之。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
德齋
德齋(紅一樓)及其東北側紅五樓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實驗室及教室。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同中國考古學一同成長的。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1922年,北京大學國學門下成立考古學研究室;1952年,在歷史系內成立考古專業。北大考古的歷史,和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幾乎同樣久遠。考古專業成立以來,幾代學者篳路藍縷、艱苦奮鬥、勵精圖治,將專業發展壯大成今天的基礎設施完整、學科覆蓋面寬、教研力量雄厚的考古文博學院,為中國考古學術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優秀專業人才,做出重大貢獻。
才齋
才齋(紅二樓)是北京大學儒藏編纂中心和儒學研究院。
北京大學《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的學術文化項目。2003年,教育部將“《<儒藏>編纂與研究》”定為“2003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正式批准立項,項目批准號:03JZD008,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任項目首席專家。在“立項通知書”中,教育部要求北京大學和首席專家“瞄準國內和世界先進水平,認真組織跨學科、跨學校、跨部門和跨地區的聯合攻關,積極開展實質性的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力爭取得具有重大學術價值和社會影響的標誌性成果”。2004年,“《儒藏》精華本”又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為“200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同年,《儒藏》工程被列為“北京大學‘985’工程重點項目”。2006年,《儒藏》編纂工程被列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2007年,《儒藏》“精華編”的出版被新聞出版總署列入“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之重大工程出版規劃。
均齋
均齋(紅三樓)與其東北側紅六樓是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辦公場所。
北京大學於 1997 年成立藝術學系。 十多年來,北京大學藝術學系一直 堅持"道" ( 人文內涵 ) 與"技" ( 藝術技能 ) 並重,理論性與套用性並重,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並重的總體方針,在學科建設、素質教育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2006 年 1 月 11 日 ,北京大學決定在藝術學系的基礎上成立藝術學院。
藝術學院下設四個系:藝術學理論系、影視學系、美術學系、音樂學系;同時設五個研究機構: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北京大學崑曲傳承與研究中心、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藝術學院還擁有一個北京大學數字媒體實驗教學中心(教育部領導型媒體創新人才培養實驗區),同時得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和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教育部文科重點研究基地)的強力支持。目前,藝術學院除除校內各處用房及均齋(紅三樓)與紅六樓正在使用外也正在積極籌建藝術大樓,將要建設一座較大規模的美術展覽館、圖書音像資料館和數字電影研究資料庫。
備齋
備齋(紅四樓)是北京
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
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成立於2010年5月,是國內知名的大學建築和景觀研究機構。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是在1998年成立的景觀設計學研究院和2000年成立的建築學研究中心基礎上成立的。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以設計學的兩個核心學科:建築學和景觀設計學並行作為學院名稱,體現了學院關注的對象是跨尺度的、作為人居環境的物質空間的綜合和全部。學院有博士點1個:人文地理學(景觀規劃設計方向);碩士點3個:建築設計及其理論、景觀設計學、 人文地理學(景觀規劃設計方向);專業碩士點1個: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MLA,景觀設計)。
體齋、健齋、全齋
體齋與健齋均為北京大學國際合作部對外會議室及辦公室。
主要職責包括:起草全校國際合作工作的發展規劃;為學校領導提供諮詢;協調全校外事活動,為院系的教學、科研和國際學術交流提供信息和聯繫服務;受上級部門委託,負責重大外事接待活動的策劃、實施;校際交流計畫的統籌管理,包括計畫的制定、協定的擬訂、交流項目的實施和運轉情況的跟蹤管理、服務;外國留學生和研究學者的歸口管理,包括發展規劃的制訂、參與招生、外事和教學管理、生活服務;外國專家的聘請、報批、外事和生活管理;國際會議的審核報批;境外辦學的聯絡、審核和報批;教職工因公出國(境)和學生因公出國(境)護照、簽證(港澳通行證)的辦理,代表學校簽署對教職員工因私出國(境)的意見;校領導交辦的其他各項事務。
全齋(北京國際數學中心建築群)[10]
2006-2011年,北京大學迎來了其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拆遷,將清理朗潤園,鏡春園和全齋區域內的平房,用於建設“北京國際數學教學研究中心”,這裡基本恢復了清代古園林的風貌。北京國際數學中心建築群位於未名湖北岸的鏡春園內,竣工於2011年10月,其範圍北至朗潤園,南納全齋,東至75號院(北京大學教育基金會),西至丙82號院。中心由七座帶花園的中式仿古建築構成,建築的風格形制承襲全齋,分為辦公區和附屬區兩部分。其中辦公區包括經翻新改建的全齋及其北面的四合院建築群兩個區域。為了與道路之南的健齋等建築風格相協調,全齋經改建後成為地上一層、地下一層的傳統風貌建築,地上建築主要為科研辦公功能,地下一層為車庫和設備用房。國際數學中心建築群風格清新淡雅,與湖光塔影相得益彰。
歷史溯源[11]
關於這七座宅院的由來,需要追溯一段歷史。眾所周知,燕園是燕京大學的校址,當年燕大的校園建築規劃是由當時的校長司徒雷登先生制定的。1920年,司徒雷登校長聘請了美國著名的建築師墨菲(Henry K.Murphy)先生為燕京大學校園作具體規劃,當時墨菲先生已在中國數載,對中國的古典園林建築有很多的了解,因此他熟練地運用中國的古典造園林手法,於1929年,建造了這座有山有湖,有塔有亭,粉牆紅柱、古色古香的中國園林式的校園。德、才、均、備、體、健、全齋便是在那時建成的。
只是,在剛剛建成七座宅院的時候,它們並不稱作“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關於這組名字的由來,又需要追溯一段歷史。據有關記載:19201930年的一天,校長司徒雷登在私宅設宴招待新同事,問及各位到燕大之後對學校的整體印象。此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直吐胸臆,他說,自己本來以為燕大是中國教會大學中最中國化的大學,來到之後卻感到並不是這樣子的。一入燕大校門即看見“M”樓、“S”樓、“貝公”樓(當時按照墨菲的設計建成以後,基本上是採用字母命名的)等等,看不出絲毫中國的文化味道。他建議將這些名字改為中國名稱才是,錢穆一席話,舉座默然。後來燕大特地為此召開校務會,遂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一律賦予中國名稱。因此,當時還是燕京大學男生宿舍以及教工宿舍的的七個宅院就被命名為“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德才均備體健全”,一直是中國人才觀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直到今天仍然是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這整齊有序的名字非常秀氣,它包容了每一位學子的理想和信念,也透露出教育者的眼光和希望。
只是,在剛剛建成七座宅院的時候,它們並不稱作“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關於這組名字的由來,又需要追溯一段歷史。據有關記載:19201930年的一天,校長司徒雷登在私宅設宴招待新同事,問及各位到燕大之後對學校的整體印象。此時,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先生直吐胸臆,他說,自己本來以為燕大是中國教會大學中最中國化的大學,來到之後卻感到並不是這樣子的。一入燕大校門即看見“M”樓、“S”樓、“貝公”樓(當時按照墨菲的設計建成以後,基本上是採用字母命名的)等等,看不出絲毫中國的文化味道。他建議將這些名字改為中國名稱才是,錢穆一席話,舉座默然。後來燕大特地為此召開校務會,遂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一律賦予中國名稱。因此,當時還是燕京大學男生宿舍以及教工宿舍的的七個宅院就被命名為“德齋”“才齋”“均齋”“備齋”“體齋”“健齋”“全齋”。“德才均備體健全”,一直是中國人才觀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直到今天仍然是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這整齊有序的名字非常秀氣,它包容了每一位學子的理想和信念,也透露出教育者的眼光和希望。
尋章摘句
1930年錢穆到燕京大學任教,有一天,司徒雷登設家宴招待新來的老師,詢問大家對學校有什麼印象,錢直言不諱地說:初聞燕大乃中國教會大學中最中國化者,心竊慕之,及來,乃感大不然,入校門即見”M”樓”S”樓,此何義,謂中國化者又何在。此宜予以中國名稱始是。一座默然,後燕大特為此開校務會議,遂改“M”樓為“穆”樓,“S”樓為“適”樓,“貝公”樓為“辦公”樓,其他建築一律賦以中國名稱。園中有一湖,景色絕佳,競相提名,皆不適,乃名之曰未名湖。此實由余發之。有人知此事,戲謂余曰,君提此議,故得以君之名名一樓,並與胡適名分占一樓,此誠君之大榮矣[14]。
[1]全齋建成年份存疑,見後注
[2] 此處採用的是周其鳳. 燕園建築的說法,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中記載“全”齋建成於1953年。
[3]周其鳳. 燕園建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07.
[4]沈千帆主編.燕園拾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7.
[5]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下).科學出版社,2008.07.
[6]此處採用的是周其鳳. 燕園建築的說法,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中記載“全”齋建成於1953年。
[7]燕園文物
[10]周其鳳.燕園建築.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11]肖東發等,風物(燕園景觀及人文底蘊)北大人文與風物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
[12]根據肖書,全齋建於1920-1929年間,這與周書和國家文物局兩書矛盾
[13]此處亦存疑,根據肖書記載是1920年,但錢穆於1930年才被應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因此為1930年可能性更大。錢穆,《在北平燕京大學》,《燕大文史資料》,第五輯,12頁中記載為1930年。
[14]錢穆,《在北平燕京大學》,《燕大文史資料》,第五輯,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