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北大國學課:受益一生的學問
- 出版社:中國華僑出版社
- 頁數:509頁
- 開本:10
- 作者:梁啓超 等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134228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北大國學課:受益一生的學問》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領略優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走入北大國學課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圖書目錄
第1 堂課 國學概論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國學之派別( 一) ——經學之派別
第三節 國學之派別(二)——哲學之派別
第四節 國學之派別(三)——文學之派別
第五節 結論
第2 堂課 讀子之法與理學綱要
第一節 論讀子之法
第二節 理學之原
第三節 理學源流派別
第四節 濂溪之學
第五節 康節之學
第六節 橫渠之學
第七節 明道伊川之學
第八節 晦庵之學
第九節 象山之學
第十節 浙學
第十一節 宋儒術數之學
第十二節 陽明之學
第十三節 王門諸子
第十四節 有明諸儒
第3 堂課 國學演講錄
第一節 國小略說
第二節 經學略說
第三節 諸子學略說
第四節 文學略說
第五節 訂孔
第六節 原墨
第七節 清儒
第八節 原儒
第九節 原道
第十節 原名
第十一節 儒術真論
第4 堂課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第5 堂課 中國小說史略
第6 堂課 屈原及《楚辭》研究
第一節 讀騷雜記
第二節 端節的歷史教育
第三節 屈原問題
第四節 人民的詩人
第五節 廖季平論《離騷》
第六節 《離騷解詁》甲
第七節 什麼是《九歌》
第八節 《九歌》的結構
第九節 《九歌》釋名
第十節 東君?湘君?司命
第十一節 東皇太一考
第十二節 怎樣讀《九歌》
第十三節 《天問》釋天
第7 堂課 要藉解題及其讀法
第一節 《論語》、《孟子》附論《大學》、《中庸》、《孝經》及其他
第二節 《史記》
第三節 《荀子》
第四節 《韓非子》
第五節 《左傳》、《國語》
第六節 《詩經》
第七節 《禮記》、《大戴禮記》附《爾雅》
第8 堂課 《故事新編》漫談
第9 堂課 從《詩經?大雅?生民》中讀解周文化的特徵
第10 堂課 民間節日與文化傳承
第11 堂課 中庸之道與禮樂文明
第12 堂課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第13 堂課 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社會
第14 堂課 傳統文化與中醫
第一節 概論
第二節 國學之派別( 一) ——經學之派別
第三節 國學之派別(二)——哲學之派別
第四節 國學之派別(三)——文學之派別
第五節 結論
第2 堂課 讀子之法與理學綱要
第一節 論讀子之法
第二節 理學之原
第三節 理學源流派別
第四節 濂溪之學
第五節 康節之學
第六節 橫渠之學
第七節 明道伊川之學
第八節 晦庵之學
第九節 象山之學
第十節 浙學
第十一節 宋儒術數之學
第十二節 陽明之學
第十三節 王門諸子
第十四節 有明諸儒
第3 堂課 國學演講錄
第一節 國小略說
第二節 經學略說
第三節 諸子學略說
第四節 文學略說
第五節 訂孔
第六節 原墨
第七節 清儒
第八節 原儒
第九節 原道
第十節 原名
第十一節 儒術真論
第4 堂課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第5 堂課 中國小說史略
第6 堂課 屈原及《楚辭》研究
第一節 讀騷雜記
第二節 端節的歷史教育
第三節 屈原問題
第四節 人民的詩人
第五節 廖季平論《離騷》
第六節 《離騷解詁》甲
第七節 什麼是《九歌》
第八節 《九歌》的結構
第九節 《九歌》釋名
第十節 東君?湘君?司命
第十一節 東皇太一考
第十二節 怎樣讀《九歌》
第十三節 《天問》釋天
第7 堂課 要藉解題及其讀法
第一節 《論語》、《孟子》附論《大學》、《中庸》、《孝經》及其他
第二節 《史記》
第三節 《荀子》
第四節 《韓非子》
第五節 《左傳》、《國語》
第六節 《詩經》
第七節 《禮記》、《大戴禮記》附《爾雅》
第8 堂課 《故事新編》漫談
第9 堂課 從《詩經?大雅?生民》中讀解周文化的特徵
第10 堂課 民間節日與文化傳承
第11 堂課 中庸之道與禮樂文明
第12 堂課 傳統文化與幸福人生
第13 堂課 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社會
第14 堂課 傳統文化與中醫
序言
“國學”是西學東漸之後,針對西方學術而提出的名詞,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後又被稱為“中國學”、“漢學’、“國故”、“國故學”。顧名思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文化。作為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基礎,國學構成了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客觀環境和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意識、倫理、道德和行為等各方面都影響極大,對於傳承文明,增強民族凝聚力,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都起著重要作用。
國學堪稱中國人的性命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然而在生活當中,許多人往往缺少足夠的國學知識,有些人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這不僅給日常學習、工作帶來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處處遭遇尷尬。
北大的國學課質量之高在中國首屈一指,與世界上任何最著名的大學比都毫不遜色。但是,如果大師們的智慧閃光僅僅局限於北大講堂,對於社會將是一件憾事。因此,本書精選了章太炎、呂思勉、劉師培、魯迅、聞一多、梁啓超、錢理群、張祥龍、王娟、張辛、蔡禮旭、彭林、孫開泰等13位學者的作品或演講錄,讓你可以隨時隨地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讓你在智慧之光的引導下,擁有愈加圓滿的人生。人選的這些學者或者是曾在北大任教,或者作為老北大精神的傳承者,或者其著作對北大的學術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國學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學識淵博卻不為學識所累,擁有卓越的理念和偉大的思想;他們淡泊名利,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們秉天地之氣而來,將智慧播撒於人間。他們的經典著作,不僅在文化學術界歷來享有盛譽,也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雖然,不是每一個充滿夢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聽大師們充滿智慧的教誨,但是卻可以通過本書感受到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偉大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濃郁的人文氣息,學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這是一本全面而又淵博的書,它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領略優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它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走人北大國學課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選作品原版本很多為繁體文本,在其流布過程中,難免出現版本差異、文字錯訛等現象,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做了如下整理工作:在版本的選擇上,一律以原始版本為底本,保留大師著作的原貌,但對其中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都進行了修正。繁體字改為通行的簡體字,但對簡化後易引起歧義的字詞,帶有時代特色的用語,與現在不太一致的專名、譯名等,未作改動。例如,“的”、“地”、“得”三字,在當時通用為“的”等,尊重原作者用字習慣,均未改動。常見的異體字、通假字,原則上保持原貌。標點符號的用法依從作者習慣,除個別明顯排印有誤外,也未作改動。
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呈給讀者一本內容充實、文字完善、富有特色的國學大師經典讀本,使讀者能夠以本書為階梯,學習國學,了解國學,汲取先人的智慧,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讓中國文明在創新中綿延不絕,並走向世界。
國學堪稱中國人的性命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是中華文化的學術基礎、固本之學,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學習國學,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更能從中學會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有良好的國學素養。然而在生活當中,許多人往往缺少足夠的國學知識,有些人即使知道一些,也是一知半解,這不僅給日常學習、工作帶來諸多的不便,生活中也可能處處遭遇尷尬。
北大的國學課質量之高在中國首屈一指,與世界上任何最著名的大學比都毫不遜色。但是,如果大師們的智慧閃光僅僅局限於北大講堂,對於社會將是一件憾事。因此,本書精選了章太炎、呂思勉、劉師培、魯迅、聞一多、梁啓超、錢理群、張祥龍、王娟、張辛、蔡禮旭、彭林、孫開泰等13位學者的作品或演講錄,讓你可以隨時隨地聆聽大師的諄諄教誨,讓你在智慧之光的引導下,擁有愈加圓滿的人生。人選的這些學者或者是曾在北大任教,或者作為老北大精神的傳承者,或者其著作對北大的學術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國學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們學識淵博卻不為學識所累,擁有卓越的理念和偉大的思想;他們淡泊名利,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和道德操守;他們秉天地之氣而來,將智慧播撒於人間。他們的經典著作,不僅在文化學術界歷來享有盛譽,也在廣大讀者中間有著較高的知名度。
雖然,不是每一個充滿夢想的人都能有幸到北大聆聽大師們充滿智慧的教誨,但是卻可以通過本書感受到他們的知識和智慧、博大的胸襟和偉大人格的魅力,品味到北大濃郁的人文氣息,學會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生,在未來的人生旅途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輝煌。這是一本全面而又淵博的書,它帶領你穿越時間的阻隔,走人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領略優美而深厚的人文風光;它帶領你跨越地域的障礙,隨時隨地都能走人北大國學課堂,聆聽國學大師們充滿智慧的聲音。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所選作品原版本很多為繁體文本,在其流布過程中,難免出現版本差異、文字錯訛等現象,為方便讀者閱讀,我們做了如下整理工作:在版本的選擇上,一律以原始版本為底本,保留大師著作的原貌,但對其中誤寫、錯排的個別文字,都進行了修正。繁體字改為通行的簡體字,但對簡化後易引起歧義的字詞,帶有時代特色的用語,與現在不太一致的專名、譯名等,未作改動。例如,“的”、“地”、“得”三字,在當時通用為“的”等,尊重原作者用字習慣,均未改動。常見的異體字、通假字,原則上保持原貌。標點符號的用法依從作者習慣,除個別明顯排印有誤外,也未作改動。
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呈給讀者一本內容充實、文字完善、富有特色的國學大師經典讀本,使讀者能夠以本書為階梯,學習國學,了解國學,汲取先人的智慧,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精華,讓中國文明在創新中綿延不絕,並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