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 簡稱:北京大學中文系
- 創辦時間:1910年
- 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套用語言學
- 碩士點:中國語言文學
- 博士點:中國語言文學
- 系主任:陳曉明
中文系簡介,師資力量,主辦期刊,圖書館,資源優勢,專業介紹,精品課程,畢業前景,
中文系簡介
1952年院系調整後,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並在原燕京大學新聞系基礎上設立新聞專業(1958年轉中國人民大學);1954年中山大學語言學系併入北大,加強了語言學專業(後改稱漢語語言學專業,並於2002年又增設套用語言學專業);1959年設立了古典文獻專業:這也就繼承傳統的文學、語言、古文獻三足鼎立局面。
目前北大中文系共設有4個本科專業:中國文學、漢語語言學、古典文獻學、套用語言學(中文信息處理),此外中文系還設有外國留學生的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全系現共有7個博士學位授予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古典文獻學;有11個碩士點24個專業方向,以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中文系也是最早入選的國家級人才培養基地。
師資力量
中文系現共有教職工101人,其中教師94人。教師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38人,副研究員1人,講師7人;另外,教師中有北京大學資深教授2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成員1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2人,教育部跨世紀/新世紀人才7人。
中文系教學與科研並重,目前共設有9個教研室、1個研究所、1個語言學實驗室;有2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和漢語語言學研究中心);還有13個虛體研究機構。在首次國家重點學科評定中(1986年-1988年),中文系有5個學科入選,分別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中國古典文獻學;在第二次國家重點學科評定中(2001年-2002年),中文系有6個學科入選,分別為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漢語言文字學、語言學及套用語言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007年,以北大中文係為主體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評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
百年學術,薪火相傳。從京師大學堂的“中國文學門”開始,北大中文系名師輩出,陳平原、林紓、嚴復、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馬敘倫、黃侃、錢玄同、沈兼士、楊振聲、劉半農、胡適、馬裕藻、孫楷第、羅常培、游國恩、楊晦、王力、馮沅君、俞平伯、廢名、唐蘭、魏建功、沈從文、袁家驊、岑麒祥、浦江清、吳組緗、楊伯峻、林庚、高名凱、季鎮淮、王瑤、周祖謨、陰法魯、朱德熙、林燾、陳貽焮、徐通鏘、金開誠、褚斌傑等眾多名家任教於此,他們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理想,為學科建設、學術傳承、文化進步乃至民族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另外,中文系還出現了“全國師德標兵”孟二冬這樣的先進典型。今天,每一個在北大中文系求學的學子,不僅可以浸潤陶冶於前輩學者的人格魅力和學術積澱,更可真切地感受諸多當代名師和一大批有為中青年學者的個性風采,得到知識和思想的雙重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