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除了不斷自轉外,還以橢圓形的軌道繞著太陽旋轉,叫做公轉。地球的自轉產生了
晝夜更替,而地球的公轉就形成了四季輪迴。
地球公轉時是斜著身子繞太陽轉,
地軸與公轉軌道面交相成66.5度的夾角,因此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太陽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有時直射北半球,有時直射南半球。把太陽光直射在最北面的點連成一條假想線,就叫北回歸線。一年之中太陽光的垂直照射點就在北回歸線到
南回歸線之間移動。只有每年6月22日
夏至日正午12點左右,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因此我們每年只有一次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北回歸線經過地球上16個國家和地區,多屬沙漠和草原地帶,如北非的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半島的
阿拉伯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
塔爾沙漠,北美的墨西哥沙漠等等,出現所謂“回歸沙漠帶”,唯有經過我國雲南、廣西、廣東、台灣 四省的地區,卻是另一番景象。這一帶林木繁茂,鬱鬱蔥蔥,雨量充沛,物產豐富,人們稱之為“神奇的回歸
綠帶”。
北回歸線是看不見的一條假想線,建立了標誌塔,就使得人們能夠直觀地看到北回歸線的客觀實體,感覺到這條緯線的存在。它對天文、地理、土壤、生物、氣候的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國在北回歸線經過的地方,台灣的
嘉義、花蓮,廣東的汕頭、從化、
封開和雲南的墨江都建起了標誌塔。我國是世界上建立北回歸線標誌塔最多的國家。
中國的標誌塔
汕頭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廣東省汕頭市
金平區鮀蓮街道雞籠山南麓。該塔於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日竣工,東與台灣
嘉義一碑,西與從化、封開兩塔連成一線,標誌精確經緯度為:東經116°35′8.78″, 北緯23°26′32.49″。1994年11月被
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定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塔的上部是一個直徑5米的空心地球模型,球體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球面鑲嵌黃、藍、白等各種顏色的玻璃
馬賽克,使中國版圖十分顯眼,海陸分明,球心垂直貫穿一直徑40厘米長5米的不銹無縫鋼管,可仰窺藍天。塔的下半部四面以“北”字型的鋼筋混凝土柱為依託,鑲上磨光的
漢白玉石片。塔基是二層圓型平台,直徑分別為17.2米和26米,平台鋪上花崗岩石板,並從東向西用黑色大理石鋪設一道黑線象徵著北回歸線。平台圍欄高一米,塔位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標誌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把地理科學和
視覺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當
夏至正午,立竿不見影;管窺睹驕陽,
天象奇現,任由究探。
在觀賞台的東西方向上,標誌北回歸線的黑色石板帶兩邊種植溫、熱兩帶植物。當我們兩腳跨踏此石板帶時,就置身於北溫帶與熱帶之間,似乎能感受到大地的轉動,有一身跨越兩帶的神秘感。 “
北標窺日”,就是“夏至”觀日的真實寫照。每年夏至(6月22日正午),觀日者十分踴躍,都爭相競睹這一年一度的“立竿不見影”的奇觀,親身感受這春夏交替的時刻。
北回歸線標誌塔周圍種植了很多樹木花草,鋪設了登山道路,在山巔還建起了“
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山海經》神話命名),路旁
石壁上刻了很多登山旅遊者的詩詞。登上鄧林亭可以西望牛田洋寬闊的水面,東看古火山雞籠山。
“夸父亭”和“鄧林亭”取名與太陽有關,古籍《
山海經》有一則動人神話傳說:夸父就是大男子漢的意思。古時乾旱,他要征服太陽,追趕太陽,滿身淌汗,熱渴難忍,飲盡
黃河渭水還不止渴,要去飲大海的水,未到,就在路上口渴而死。
夸父丟棄的手杖,插在地上,即成茂密的鄧林。鄧林就是桃林。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地處我們這個海濱城市,造“夸父亭”等景致和《山海經》中的
夸父追日的神話故事非常吻合。
北標窺日:指位於
汕頭大學北5公里的北回歸線標誌塔,建於
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
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鐘後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你可以腳跨
回歸線,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夸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瞅雞籠山的圓錐形的
火山地貌。
位處亞歐大陸東南端的北回歸線地區,因受海風的影響而降水豐沛,形成了蒼翠欲滴的
熱帶季雨林和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出現了與整個回歸荒漠帶截然相反的景觀。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即在此特殊景觀的最東端而有其重要的環境科學研究上的意義。
汕頭市北回歸線標誌塔的選址,恪守如下原則:①學性原則;②不占(少占)用農田原則;③交通方便的原則;④與其他旅遊景點相呼應原則;⑤美學原則;⑥傳統習慣等其他原則。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建築特色:天壇式的塔基,“北”字型的塔身結構上安置一巨大的
地球模型,地球模型中心有一為方便觀測
夏至日直射陽光而讓陽光透過的管道,稱“窺陽孔”。
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的緯度位置,經準確測量在公元1990年1月1日為 23°26′32.48″N,利,同時的北回歸線理論值為23°26′26.13″N,考慮到北回歸線是一條不斷移動的線,這一誤差是正常的。
說起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本地市民幾乎無人不曉。這座有兩個“北”字型水泥支柱的標誌塔位處G206國道旁,如果從汕頭大學駕車出發,大約10分鐘即可到達。1985年,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正式動工興建,一年後主體工程竣工,1988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更成為汕頭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科普旅遊景區。多年來,吸引著無數市民及海內外遊客前來觀賞。
闊別多年,近日記者再次來到這裡,由於正值工作日,標誌塔周邊幾乎沒有遊客身影,偶爾只有當地的居民來此散步。在標誌塔附近開設小賣部的林姐告訴記者,平時前來參觀標誌塔的市民及遊客不多,到了周末就有不少人專程驅車過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注意到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周邊的配套設施較簡陋,但不時可見施工人員在修整周邊公共設施。原來,因受道路修建等因素影響,這個標誌塔長期處於停電停水狀態,公廁無法使用,給前來參觀的市民及遊客帶來不便。近來市文廣新局組織施工人員到場,完善標誌塔配套的公廁、管理間、標誌牌、樓梯扶手、水電配套等設施,務求更好服務市民及遊客。
據了解,汕頭北回歸線標誌塔高13.6米,底寬30米,由基座、支柱和地球模型三部分組成。在即將到來的6月22日夏至日,當正午12點時,太陽有一瞬的時間直射北回歸線,市民可看到陽光從地球模型中間的小孔穿過,垂直照在地面上,這正是“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
從化
在我國的10座北回歸線標誌塔中,廣東從化的北回歸線標誌塔總高30.25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北回歸 線標誌建築。
該塔位於從化市太平場油麻埔村三甲子坡地上,是世界上
南北回歸線上高度最高、規模最大的一座標誌塔。該塔占地面積28畝,主體部分為混凝土花崗石混砌結構,基礎部分為壇式,地板石的排列採取道教的八卦形式。塔身連塔基共30.4米,塔身高23.5米,為直立火箭型。塔底呈球面狀,正中鋪花崗石,刻成半球輪廓,以直徑4厘米
黃銅柱嵌入中心點,並沿東西方向鑲嵌粗銅條,以表示北回歸線由此點分別向地球的東、西方向延伸。塔頂為不鏽鋼筒托著的直徑120米的空心圓孔,供太陽直射校驗。每年
夏至日正午(12時26分),太陽就會直射球中圓孔,把光點投影到塔底球面銅柱點上,此時人立於塔下則無身影。
此塔1985年12月17日竣工,1986年夏至日揭幕。
廣州市政府立石紀事,表明此地為熱帶和北溫帶分界線。現已建成
北回歸線標誌塔公園,成為教學觀摩點和旅遊景點。
封開
位於廣東省
封開縣江口鎮江濱公園內。建成年份:1984年。高度:15米。結構:塔柱為大理石,此上為金屬。在塔內向上望,能看到頂部的圓洞。頂端為直徑6.21(表示每年6月21日
夏至日陽光直射北回歸線)分米的銅球,中部4條斜柱支撐。塔底半球狀,以虛線表示北回歸線走向。
桂平
這座標誌塔由跨度26米,高度17.2米的拱型建築托著一個直徑6米狀似地球形象的圓球為主體。每年
夏至日正午,太陽光會通過該圓球中心的一個直徑16厘米的"窺陽孔",直射到在標誌下地面上用花崗岩石塊鋪設而成的廣西地圖的桂平市位置上,成為神奇壯觀的“
立竿無影”現象。
武鳴
位於廣西南寧
武鳴縣大明山頂,這座
北回歸線標誌鐵塔塔不大,但意義不小,它建在
大明山這個天然的標誌園內。大明山最高峰
龍頭山海拔為1760米,
大明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六萬多公頃,北回歸線正好穿過大明山中部,大明山是全世界最大的北回歸線標誌園。
北回歸線從大明山林區正中間穿過,在太空中鳥瞰地球,人們會驚異地發現,同在地球北回歸線地區,綿延不斷的茫茫沙漠,形成灰黃色的荒漠帶。在這荒蕪乾旱的地帶上尚有幾塊綠色的斑塊,大明山猶如一塊綠色的寶石鑲嵌在這一地帶上,被人們稱為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
墨江
位於雲南墨江縣,在中國的北回歸線標誌中,墨江的標誌園確實不愧為一個融天文、地理、氣候、植 物等科普知識和園林藝術、民族文化、觀賞旅遊為一體的地理標誌實體。標誌園以北回歸線上長約500米的線段為中軸,建築實體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有:
回歸線之門、太陽之路、夸父追日、石環(石陣)、超越、春夏秋冬、古日晷、主標館展示廳等八個景點,通過道路、建築小品、雕塑及主體標誌,來創造一個形象生動的空間系列景點,以此表達對自然、生命、陽光的理解,向人們陳述從亘古到現代各個時代人類對天體科學的探索和認識,以直觀的形式向人們普及了科普知識。雲南墨江的北回歸線標誌園是我國最大的
北回歸線標誌園,總面積1500平方米。
台灣
嘉義的北回歸線標誌碑建於1908年,即清光緒三十四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回歸線標誌碑。
靜浦北回歸線標誌塔位於花蓮縣
豐濱鄉靜浦村的北回歸線標誌塔,東臨太平洋,圓柱形,燈塔狀,一柱擎天,頗為壯觀。標誌塔的南北兩面,上刻“
北回歸線”字樣,圓柱中間有縱向狹長細縫,北回歸線正從這裡通過。每年夏至(6月22日左右)這一天正午11時54分,太陽光從上面垂直照射,在這一剎那,就能看到“立竿不見影”的天文現象。也正是從這一瞬開始,北半球進入夏季。當你兩腳跨踏塔底中央的石板時,就是一腳在熱帶,另一腳則在亞熱帶(北溫帶),別有一番地理上的感受。
南澳
北回歸線貫穿南澳島。宜人的氣候賦予了海島獨特的氣質,優雅、溫婉而又不失神秘,而青澳灣更是得天獨厚,北回歸線從此穿過。這裡有新月形海灣,金黃沙灘綿延海邊,海天一色。北回歸線標誌塔就建在這裡——北緯23°26′38.45″,東經117°07′50.89″。她的出現,讓這個海灣更具魅力。
近日,記者來到青澳灣,提前探訪了這個矗立在南中國的海上之“門”。工地上,工人們正頂著烈日施工。自然之門位於青澳灣廣場上。青澳灣廣場占地33畝,長約225米,自西向東,景點依次是前廣場、如茵綠坪和主景點北回歸線標誌塔。廣場和標誌塔的工程正同時推進。標誌塔兩邊門柱和空中懸臂的主體結構已基本完成建設,球體還在製作中。標誌塔的平台已經完工,正在進行外飾建設。整個廣場將力爭在國慶前完成建設。屆時,在移步換景之間,大海、沙灘、廣場和青山一脈相連,互相呼應,讓人流連忘返。
總設計師鄭少文告訴記者,自然之門的設計融合了天文現象和常識。建成後,在不同的角度,標誌塔就會顯示出不同的氣勢,在不同的光影下,也將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自然之門的設計獨具匠心,球體半徑3.21米,對應春分日3月21;懸臂長6.22米,對應夏至日6月22日;門柱間距9.23米,對應秋分日9月23日;從底座到球體高12.22米,則對應冬至日12月22日。由於自然之門位處海邊,材料運用上也充分考慮了海水鹹、海風強等客觀因素,主體石柱的乾掛零件均採用抗腐蝕的不鏽鋼。
青澳灣廣場建設項目經理方立向記者介紹,建設標誌塔最大的難度在於球體的固定。記者看到,整個球體的外型類似於載人太空梭的返回艙。球體內,各個支撐架均勻的撐開,這就保證了球體的均勻和穩固。球體中間直徑的位置有一個中空的軸,這個軸就是夏至日時太陽光將穿過的地方。正在製作球體的工人們都非常認真,他們拿著尺和筆,一邊量,一邊畫,一邊記,一絲不苟。除此之外,標誌塔的抗風和防腐蝕也至關重要。方立表示,標誌塔承受12級颱風吹襲沒有問題,所採用的材質也有很強的防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