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傅家莊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17公里,西南距羊里2公里,贏汶河西側,地處平原,北鄰紅嶺子,東鄰雪贏、城子縣村,南鄰朱家莊,西鄰陳家莊。村中觀音堂西牆內石碑記載,傅家莊曾有東羊里之稱。現有耕地1137畝,470戶,1500口人。
基本介紹
村莊名片
在傅姓以前,村中就有亓、杜二姓。之後范、薛、韋、苗、汪、路、郝、房、黃、胥姓漸無。現共有十九姓:朱、韓、趙、王、陳、張、單、杜、李、亓、邱、崔、魏、劉、徐、許、楊、閆、梁。姓氏之多,是羊里鎮村中之最,歷年來傅家莊村乾群團結,村民和睦,2001年被命名為萊城區“文明單位”。
行政區劃
發展歷史
北傅家莊村北有羊山一座,又稱紫羊山、金羊山。山上層層梯田,自流灌溉從上而下,莊稼鬱鬱蔥蔥,連年豐收。地下礦藏豐富,有聞名遐邇的羊山玉,有含磷較高的磷礦粉和極有實用價值的蛭石。
羊山角南建有辭香嶺,碧霞元君廟,據碑銘考,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集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每年農曆四月初八為廟會。
北傅家莊人崇尚知識,注重教育。民國二十五年有私塾一處。1940年學校轉向新文化知識的教育,為國家培養了一批棟樑之才。1979年北傅家莊又自籌資金10萬元,建起了萊蕪縣第一流的標準化教室20間,全為磚石結構,兩門十窗。自恢復高考以來,已為國家輸送本專科生80餘名。他們畢業後工作在各地,成就不凡。如魏廣慶1979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招商局副局長;王健1983年參加工作,現任萊蕪市殘聯副主席;亓新泉任萊蕪戰役紀念館館長.
1977年春,中共萊蕪縣委在北傅家莊村北羊山前建立五七幹校,培養副局級以上幹部。校長劉榮勤、副校長李秋衛、孫事安,共培訓三期,每期半年,參加培訓人員一百多人。幹校校址後成為萊蕪市苗葡。
北傅家莊村人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如1938年參加工作的朱應忠,任荷澤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院長。1938年入伍的張相才,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歷經戰鬥120多次,獲獎章數10枚。1939年入伍的崔傑,任廣州軍區政治部主任。1946年參軍的楊繼海,被國務院授予“反劫機英雄”稱號,任命為蘭州民航管理局局長,被選為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著名的萊蕪梆子創始人王祚湘被稱為戲簍子。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為國捐軀者有十名烈士。魏加成1950年捐款支朝,1952年將億萬元資產獻給國家。清朝末年出過文秀才朱煥春,武秀才張俊烈。
北傅家莊村人,聰明智慧,善抓機遇。該村地下水資源豐富,有“地下湖”之稱,1977年魯中冶金礦山公司在村中打井提水,村民藉機打深水井12眼,解決了村民飲水和灌溉。1993年村莊改造,拆遷房屋l10間,投資20多萬元修建寬16米,長650米的利民街一條,壘砌邊溝1300米。村民建起了沿街商住房。如今的北傅家莊已成為電話村,安裝了有線電視,戶戶達到了小康水平。
北傅家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人才輩出,百業興旺,我們相信,北傅家莊的明天將更加美好。
人文自然
②上馬台:據博陽朱氏族譜列傳載:“清鄉飲大賓朱厥鵬,字雲程,質性嚴、重風度、少讀書,明大義、尚氣節,嫉惡如仇。諸生或貧而廢讀或無力赴試者之。尤善排解,每值疑難紛杳,他人聚論不休,公以片言扼要抵掌而談,一座無不嘆服。晚年種德收福,賑貧窮恤孤寡種種懿行莫可殫述。”傅家莊乃從泰安至博山之官道,為方便來往客商上馬行路,下馬歇息,朱厥鵬在村中大街置上馬石一座,石旁植槐,此石長1.2米,寬0.25米,高1.5米。每逢村中有大事或聽書看戲都集合於上馬石旁,村民俗稱上馬石為上馬台,至今此石猶存。
③辭香嶺文化節:辭香嶺位於北傅家莊村村北羊山南麓。據碑銘考,始建於唐朝貞觀時期,宋朝年間香火鼎盛。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四方捐資鋪石建望岱台,擴修石廟,定為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廟會。嶺上建有泰山行官,廟宇內有泰山碧霞元君神像,延至建國前香火不絕。
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從淄川、博山、章丘一代到泰山燒香的人在歸途中,到此嶺燒辭別香,以表辭別泰山。由於路過此嶺再向北走,一下望岱台,就看不見泰山了,故曰“辭香嶺”。每年舉行廟會,會期一般四至六天,搭台唱戲。山前設攤擺鋪、雜貨、食品、糖果、泥人等兒童玩具應有盡有,騾馬牛羊成市,遊客商賈,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辭香嶺文化節”延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