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

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

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起源於1958年北京體育學院“體育理論教研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北京體育大學心理學院
  • 外文名:School of psychology,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 簡稱:北體心理學院
  • 創辦時間:1985年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師資隊伍,實驗條件,學科特色,學術活動,人才培養,

辦學歷史

1958年設《運動心理學》本科課程
2003年正式成立北京體育大學套用心理學專業(運動心理)本科
2008年,運動心理學成為北京市重點學科
2010年,獲批心理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2017年,學校為了進一步加強學科專業建設,提升辦學層次和辦學水平,適應體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需要,回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正式成立心理學院。

辦學條件

師資隊伍

學院擁有專任教師24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講師12人。著名教授張力為曾是桌球國手,擁有雙博士學位,是我國最著名的運動心理學家之一。張力為、毛志雄教授主編的《運動心理學》(2007)被列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張力為教授被授予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2009)和北京市優秀教師(2009)稱號;王英春副教授獲霍英東青年教師獎(2015);2003年運動心理學教研室獲評“北京市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優秀教學團隊”,2010年獲評“國家級運動心理學系列課程優秀教學團隊”。

實驗條件

心理學院共有5個實驗室,可開展不同類型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分別為基礎心理實驗室、心理測評室、技能學習實驗室、運動認知實驗室和心理訓練實驗室,及運動應激實驗室(共享)。基礎心理實驗室配有32台雙顯計算機,配有各種心理學實驗、測評及數據分析軟體,可開展60人的實驗教學。各個實驗室分別配備了相應的研究設備和儀器,有眼動設備、腦電設備、維也納心理測試系統、生物反饋儀、以及心理沙盤系統,實驗室能夠滿足體育運動心理、健康心理、以及認知心理各方向的研究需要,為學生的學習和科研活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學科特色

作為“北京市重點交叉學科” (2008年)心理學科共有三個研究方向:
體育運動心理學是心理學科的特色,該方向深入探討影響運動表現的心理因素,如運動應激,運動員自我控制,心理疲勞,重大比賽心理調控等,成果豐富了運動心理學的理論。同時,投身奧運爭光計畫,保障運動員的競技心理。學院有6名學術骨幹長期承擔奧運科技攻關課題,為射箭、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奧運金牌零的突破,藝術體操獎牌零的突破,為北京、倫敦、里約奧運會蹦床、射擊6塊金牌的獲得做出了實質性貢獻,心理科技服務團隊多次受到國家體育總局的表彰和嘉獎。
為適應體育強國及全民健身戰略,我校心理學科的另一研究方向為健康心理學,關注體育鍛鍊與身心健康的關係以及鍛鍊行為的促進。該方向已形成多學科交叉的團隊,長期承擔國家科技支撐項目,促進了鍛鍊心理理論與實踐的本土化。其研究成果促進了科學健身示範區的建立,提升了國民健康。
認知心理學是我校心理學科的重點培育方向。該方向探討競技情境中認知過程的特點,如動作的視覺加工及戰術決策,為理解應激情境的認知過程及應激訓練提供依據。學術骨幹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多篇論文被SCI及SSCI收錄。同時,該領域的研究還輻射載人航天工程,探索長期處於密閉環境、狹窄空間中的認知及情緒調節規律。
上述三個方向均已形成了基礎與套用並重,方向穩定的團隊,長期承擔國家級、省部級及國際體育機構基金等課題,一些研究成果具有國內領先優勢,或已達到國際水平。

學術活動

心理學院是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分會的掛靠單位,已成功舉辦了“第十三屆世界運動心理學大會(2013)”,三屆“中國奧運會—殘奧會心理訓練工作論壇(2008,2012和2016)”及首屆(2018)“心理學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等重要學術活動,為推進我國運動心理學的理論發展,及其與競技體育,大眾健身實踐的緊密結合,擴大學校及中國運動心理學的學術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才培養

學院加強人才培養國際化,與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紐西蘭奧克蘭大學、愛爾蘭利莫瑞克大學和美國春田學院等國際知名院校建立聯合培養合作關係,每年選派優秀學生,由學校資助,赴海外訪學一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